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哈萨克族的“非遗”传统舞蹈在此机遇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民间掀起了一股传统舞蹈“热”,也迎来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哈萨克族传统舞蹈“卡拉角勒哈”(黑走马舞)“阿尤毕”(哈熊舞)、“布尔克特毕”(鹰舞)、“克模子毕”(马奶舞)、“劳动舞”等相继被纳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笔者自2009年起在伊犁、阿勒泰、塔城地区、哈密地区巴里坤县等地做了调研,并学习哈萨克族传统舞蹈。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陆续调研中,笔者见证了老一辈哈萨克族民间传统舞蹈传承人
的逝世,下一代传承人的继承,以及传统舞蹈在这种传承中的变化与发展。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哈萨克族传统舞蹈下一代继承人匮乏,有些地方对“非遗”继承人和“非遗”文化重视不够,“非遗”继承人没有相关政策保障等。本文着重探讨传统民间舞自然发展状态下的不当干预手段与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的建议使传统民间舞的原生态舞蹈特性“畸形”发展;二是过度商业化包装使民间舞逐渐失去其扎根于人民、紧贴人民生活的特性;三是传统舞蹈的面貌和功能被人为破坏性改变。这些都是极为严峻、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非遗”
作者简介:崔珊珊,湖北荆州人,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编导系副主任。研究方向:新疆少数民族民间舞研究与舞蹈编
海子简介创。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艺术学院2020年校级科研项目:新时代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民间舞蹈创作研究(2020XYKYYB06)阶
段性成果。
“非遗”传统舞蹈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以哈萨克族民间舞蹈为例
崔珊珊
(新疆艺术学院乌鲁木齐830049)
摘要:笔者在对哈萨克族“非遗”舞蹈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由于保护不当,导致部分“非遗”舞蹈“畸形”发展。因此,本
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分析哈萨克族“非遗”传统舞蹈的原生态特征;其次指出目前“非遗”保护措施中存在的超越自然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对其原生态特性的消解;最后,通过对“非遗”传统舞蹈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舞蹈现状与对策
107
J O U R N A L O F X I N J I A N G A R T S U N I V E R S I T Y
舞蹈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哈萨克族“非遗”传统舞蹈特征
笔者在新疆各地尤其是在北疆地区、哈密地区巴里坤县等哈萨克族较集中的地方进行采风,在调研中发现,哈萨克族各类“非遗”传统舞蹈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舞蹈形式简单、朴实,舞蹈表现内容以就地取材、贴近生活为主,舞蹈风格诙谐幽默,舞蹈的表演动机多是为了给单调的草原生活增添光彩,如“阿尤毕”。笔者访谈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吉木乃镇恰尔克达村恰依木拉提·阿布力汗先生时①,他介绍“阿尤毕”的起源是哈萨克人民对力量的渴望,也是为了在单调的游牧生活中寻欢乐,笑口常开。笔者在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海子沿乡访谈“阿尤毕”传承人阿萨提·扎铁力拜先生时②,他是这样介绍的:“阿尤毕的发展历史是从我父亲口中得知的,是一位小女孩把小熊从猎人手中救下,并领养了下来,小熊每天跟着小女孩渐渐长大,并学会模仿女孩的舞姿,熊笨拙地扭动身体的场面十分滑稽,因此,哈萨克人民为了娱乐纷纷模仿,从而诞生了双人舞形式、诙谐幽默的阿尤毕。”不
管是哪一种说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阿尤毕”是一种人模仿熊的舞蹈,模仿熊是因为它的形态滑稽,通过模仿使人发笑,制造一种诙谐幽默的场景。笔者在对哈萨克族传统舞蹈,如“哈孜毕”(鹅舞)、“图依业毕”(骆驼舞)、“沃尔铁克毕”(沟里的山羊舞)等动物模拟类舞蹈的研究和与传承人的访谈中,也发现以上特点,这种诙谐幽默、洒脱的抒发情感的方式符合草原文化特征,更符合哈萨克族与生俱来的幽默的特征。
二、哈萨克族“非遗”传统舞蹈发展现状
(一)舞蹈本身的不当改变使其逐渐脱离本质
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是一种自然与自觉的状态,但是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市场驱动影响着“非遗”保护理念,有些地方“非遗”保护单位或个人因对“非遗”保护认识不足,过度商业化发展,对“非遗”舞蹈进行了所谓的“指导”,采取了一些与保护和发展相背离的方式,消解了舞蹈原生态的特性。
笔者在巴里坤县的舞台上观看完五人表演的“阿尤毕”后,提问传承人阿萨提·扎铁力拜先生,为什么是五人表演,他的回答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演出的人数是由当地文化馆负责人决定的,我们也表演过八人或十二人的阿尤毕。”本来是独舞或双人舞形式的“阿尤毕”,被改编成了舞形式。这种改变从表面看,形成了一种有更多传承人的错觉,其实不然。这些演员跳“阿尤毕”的目的是以“非遗”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兴旺,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去认识和发展舞蹈本身,仅仅是以一场场机械性的演出获得
经济回报。
根据笔者观察和分析的“阿尤毕”,独舞形式的“阿尤毕”,其视觉点会在一个表演者身上,从而能让观者抓住每一个滑稽、搞笑的细节。双人舞的表演形式中,通过女子和“熊”的强烈对比,也能达到逗乐开怀的效果,但是舞形式的“阿尤毕”,已经失去了以上幽默的风格特质,只看到了满台乱舞的“熊”。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舞需要画面、队形、空间等多元素的配合,或者每个参演者都有出神入化的表演技术才能呈现效果,很显然,“指
①恰依木拉提·阿布力汗(1960-2010)男,哈萨克族,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吉木乃镇恰尔克达村“阿尤毕”第九代传
承人。
②阿萨提·扎铁力拜(1985-)男,哈萨克族,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海子沿乡非遗“阿尤毕”传承人。
108
导”并未让民间艺人达到表演要求,这种刻意改变已经脱离了我们保护“非遗”文化原生态的初衷。“非遗”传统舞蹈并非不能改变和发展,只是改变是要以传承人自觉和自然需求的发展为前提,而不是干涉,
尤其是在不了解该传统舞蹈的文化、发展历史等情况下进行盲目指导,只能导致“非遗”舞蹈文化离它的“根”越来越远。
(二)超越自然发展的“高级服装设计”
1.华丽的服装改变影响了传统舞蹈的原生态特
纵观各民族民间舞蹈,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民间舞蹈从表演形式、音乐伴奏等方面都呈现出简单、自由、自娱性较强的形式特点。而这些舞蹈的服装基本是以生活为源就近取材,其彩朴实、自然,穿着便利。如笔者访谈过程中观看恰依木拉提·阿布力汗先生表演时,他头上反戴“特玛合”(狐狸皮帽子),身上反穿“依希克”(羊皮或狼皮大衣),这种朴实的装扮,塑造了非常滑稽的熊的形象,同时也呈现出劳动人民生活的智慧和别样的文化特点。
但是,近年来有些“非遗”保护单位和个人突发奇想,相继为“阿尤毕”、“布尔克特毕”、“哈孜毕”、“图依业毕”等定做了“专业”服装。这些服装材质高档外观华丽,逼真的模仿动物外形,传承人穿上这种服装便真的成为了动物的形态。这种变化把原本服装中似像非像、诙谐幽默、具有想象空间的特点,改变为以华丽感博取眼球的舞台服装。如“布尔克特毕”、“哈孜毕”等服装因为超大的写实性头饰设计,更是阻碍了民间艺人的肢体动作展示,使得传统舞蹈失去“舞”最基本的动态特质和风格特点,成为以纯粹形态模仿为主的“演”的形式,因此造成传统舞蹈语汇的渐渐消亡,这也是继承和发展民间舞蹈的重大损失。
2.传承人没有正确认识“非遗”保护工作
笔者第二次对“阿尤毕”传承人阿萨提·扎铁力拜先生进行了电话访谈,访谈中他说的一段话使我深感意外,他说:“县文化馆说要给我们定做服装已经有两年了,但至今未解决,我也了文化馆领导很多次,但是始终没有给我们做服装。”笔者问他为什么要做服装,原来的服装不好吗?他的回答是:“其他地区都给传承人做了逼真的“阿尤毕”服装,我觉得他们的服装比我们好看,也更像熊。”
通过这段对话不难发现,继承人因为“非遗”保护文化和相关知识的匮乏,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继承的非遗文化内涵,因此也就没有意识去保护。在民间传承人普遍缺乏认识和多媒体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像“高级服装设计”的流行观念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
(三)功能和环境的变化对传统舞蹈的影响
1.从自娱性往功利性发展的“非遗”舞蹈
随着现代社会旅游业的发展,传统舞蹈的商品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态势,把“非遗”项目当做文化名片来打造也是各地采取的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巴里坤县“阿尤毕”“非遗”传承人阿萨提·扎铁力拜先生说:“为了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演出的人数是由当地文化馆负责人决定的……”这种“文化馆负责人决定的”做法,很让人深思和痛心。笔者认为,“非遗”传承人的舞台推广是有必要的,舞台推广能起到宣
传民族特文化的效果,也能提高传承人的知名度,同时还能增加传承人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但是这种舞台推广应该以遵守“非遗”传承人的自觉性发展为前提,随着传承人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而自觉调整、自然变化,而不是直接干涉和改变其发展方向。在宣传和发展的过程中忽视“非遗”文化本身的历史脉络和基因,人为干涉其自然发展的做法,无疑会切断其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2.表演环境改变下的“非遗”传统舞蹈
对哈萨克族传统舞蹈而言,早期的表演场地
109
J O U R N A L O F X I N J I A N G A R T S U N I V E R S I T Y
以草原或毡房等空间为主,不论是室内或室外,其空间具有视觉环绕性的特点。观者除了能欣赏到表演者的表演外,还能同时感受到其他观者的情绪变化,有着强烈的共情氛围和参与感。而现代舞台是一种“单面”观赏角度,需要刻意设计才能达到观赏效果。这种舞台要求表演者有较高的舞台意识,显然“非遗”舞蹈传承人不可能具备这样的舞台意识,因此,当他们在台上表演时,便失去了传统舞蹈的自然特征和生活魅力。
创造推广的平台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充分考虑“非遗”传统舞蹈的特点,保留和创新并不是矛盾的,只
有怀着对原始材料充分尊重的心态,才能真实展现其中的艺术光彩,助力“非遗”舞蹈走得更加长久。
三、“非遗”传统舞蹈发展趋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非遗”传统舞蹈发展趋势分析
“非遗”传统舞蹈是内视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窗内人(传承人)表现的是传统,不能以个人当下的意愿和想法或为了满足窗外人而随意改变。窗外人(传承人以外的人)更不能越过窗户,干预传统舞蹈的发展。
笔者在实地采风、访谈中了解到,近年来传承人自身也对传统舞蹈和舞蹈服装做了一些改变。如“阿尤毕”传承人阿萨提·扎铁力拜先生在帽子上缝了两只耳朵,形象地塑造熊的外形,更不失诙谐幽默、搞笑的特点。他也提到他父亲(笔者访谈时,老人因病卧床,不能表演)原来表演时,会用火柴或小树枝顶起上下嘴唇和眼皮,突出“熊”呲牙咧嘴、凶神恶煞的形象。通过这些我们能够发现,“非遗”传承人的自觉发展是一种延续性的发展。但是以商业目的进行指导的发展是一种文化改变的发展,甚至是破坏性的畸形发展,这种错误的“非遗”保护观点不加管束,只会导致我们的
传统舞蹈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二)“非遗”传统舞蹈发展对策
“非遗”传统舞蹈的发展一方面要立足于挖掘和保护,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继承和发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非遗”舞蹈的文化特点来打造平台,尊重其文化遗产的属性,在宣传和推广的过程中,避免过度包装,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同时可借助社区、高校、新媒体平台等进行公益性的推广传承活动,让“非遗”传统舞蹈具备更多的民间基础,以“传”为手段,让其在生活中活起来传下去。扩大“非遗”舞蹈的影响力,增强大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在对“非遗”舞蹈进行展示的过程中,要突出其原生态的面貌,分清楚“非遗”舞蹈传承人和专业舞蹈演员的区别,更要分清楚“非遗”舞蹈表演与专业舞台表演的区别,同时搞明白“非遗”舞蹈和创作舞蹈的区别。
2.地方“非遗”保护机构要深入学习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地方“非遗”保护的法律和制度,严格审批“非遗”项目的申报和认证,对已纳入“非遗”名录的项目要秉持“保护为主”的态度进行合理的管理。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要经常性邀请“非遗”保护专家进行指导和授课,同时要“走出去”开拓眼界,学习和借鉴其它地区“非遗”保护的优秀案例,加强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以及“非遗”传承人对“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认识,充分了解本地“非遗”文化特点,从而确立适合自己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正确途径。
3.对已纳入“非遗”名录的传统舞蹈项目要进行真实而全面的记录,运用绘图、摄影、录像、文字记录、
录音等技术手段,多维度进行资料的保存。另外,“非遗”舞蹈是通过肢体展现的活态艺术,全面、真实的记录仅仅只能完成保存的任务,许多民间传承人因年迈渐渐失去展示技艺的能力,特别是面对传承人去世而无人继承的情况要
110
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舞蹈的活态传承更依存于“人”的口传身授,因此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借助现代教育模式,建立开放的传承机制,开展传承授课等形式,稳步扩大传承人的规模。
4.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参与到“非遗”舞蹈的记录与保护工作当中,通过田野采风、科研项目等方式,进一步推动“非遗”舞蹈保护的理论研究发展,同时还要加强“非遗”舞蹈的应用研究,把“非遗”舞蹈引入高校课堂、基础教育和社区,积累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增强“非遗”舞蹈后续发展的生命力。近几年,中国舞蹈家协会组
织的“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舞蹈名家采风创作活动,就对各地“非遗”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被列入“非遗”的传统舞蹈,这些舞蹈是我们回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更
是中国民间舞蹈向前发展的源泉。我们要依照“非遗”舞蹈文化原生态的特性,遵循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探索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发展对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非遗”舞蹈保护观,使这些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原汁原味”地留下来、传下去。
参考文献:
[1]江东,廖燕飞.民族瑰宝舞之传承——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展演”的对谈[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2).
[2]朴永光.传承“非遗”之我见——以传统舞蹈为例[J].舞蹈,2018(4).
[3]廖燕飞.近舞台而远传统——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化倾向[J].中国艺术时空,2019(3).[1]林荣珍.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舞蹈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艺术时空,2019(3).
The Protec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Dance
——Taking Kazak Folk Dance as an Example
Cui Shanshan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 Urumqi 830049)
Abstract:In the investigation of Kazak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nces,the author found that improper protection in some places led to the "abnormal"development of som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nces.Therefor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is issue.Firstly,it analyzes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azak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dance.Secondly,it points out that a series of measures which are beyond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protection measur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ay be the digestion of its origin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 some extent.Final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dance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azak Danc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11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