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钟大吕
红少儿歌曲的现代教育意义
■康峥长沙市一中双语实验学校
■朱岚武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摘要〕柏拉图曾经说过,比文学更美好的是绘画,比绘画更美好的是
数学,比数学更美好的是音乐。音乐对幼儿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
子们能从旋律当中感受到美,激发丰富的情感。而红少儿歌曲因为特殊的
时代背景,里面暗藏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在今天的幼儿教育中,注重发挥红
少儿歌曲的教育意义对塑造幼儿的奋斗意识、感恩意识具有巨大的作用,
甚至还能激发孩子的家国情怀、民族意识与审美情怀。
关于月亮的歌曲[关键词〕红歌曲;民族意识;奋斗意识;审美意识
中国的未来被寄托在发展中的下一代身上,梁启超有言:“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当这种光明的希冀照亮中国发展的前路时,仍然要关注的是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基因也被蕴含和传递在各种各样的文化载体上。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一首首给下一代的儿歌。儿歌虽然直白简单,却和其他歌曲一样,也能够折射出中国发展历程中发生的时代变迁。从儿歌的视角看中国,反映出的更多是一个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的中国、一个不断奋发向上的中国,也是一个持续地向孩童与成人、孩童与国家、孩童与时代都达到一种和谐的境地而努力前进的中国。尤其是“红儿童歌曲”,他们不仅是一种旋律和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深刻的时代印记。红歌主要是指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产生于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并且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也能够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而广泛流传于今天的歌曲总称。红歌既可以包括中华民族创造的歌曲,也可以包括世界各国传入我国的赞扬人类进步事业的歌曲。回望中国的艰难发展历程,为缅怀在中国革命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牺牲的先烈和英雄人物,弘扬在中国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那些拼搏的人生和一个个不朽的形象被艺术家们创造成一首首讴歌奉献精神、传播红基因的音乐作品。这些可以激励人心的歌曲跨越历史的长河,带给了生活在现代的儿童们非凡意义。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国家民族意识
在后殖民主义、欧美英雄主义和现代犬儒主义的文化入侵下,越来越多的人对“人的存在”持有消极态度,红文化却因为它昂扬向上的生命力长久扎根于广大众中,仍然被大众喜闻乐见。其中红文
化—红歌曲正是有一种涵盖了国家历史、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三个方面的意识可以经久表现形式的一种—
不衰。
关于国家历史意识给国人的意义,钱穆先生早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①但是如何让儿童们顺利地接受中国如此悠久的历史呢?讲故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红儿歌用一种对历史进行故事叙述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为国家的历史而产生自豪,使孩子们形成一种对国家历史认知的意识。同时,抒发了创作者讴歌党与祖国,讴歌时代楷模与英雄的情感。顺着历史的流脉,可以看到红少儿歌曲不是严肃古板地说理,而
是推动情节发展娓娓唱来。抗日战争年代的《小放牛》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凭一己之力,诱敌入我方圈套,并为之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十送红军》写了长征期间的难舍难分的军民鱼水之情,一种红军和人民热烈真挚的情感;至今还传唱不休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创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体现先辈对解放战争时期的少年儿童蓬勃发展的希望,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我们应当拥有积极的爱国意识、爱党意识。弘扬了主旋律,尊重了历史,也坚定了当代孩子们为着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奋斗的信心。
其次,国家统一的意识在歌曲中体现。统一的意识主要为孩子们突出了儿童集体的团结,儿童与国家与共产党的同心协力,拥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如《闪闪红星》是一首雄壮有力的儿童合唱歌曲,体现
—,而歌曲中的体形象主要有”工农和党”。个人与集体情感的统一。个体形象是放光彩的红星—
唱起这首歌来,我们也仿佛看到一队有革命理想的少年,神气地扛着小小的木,威武地有力地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着,拥护着我们的领袖。歌中的儿童集体就像身处在中国共产党的温暖怀抱,对中国共产党的依恋之情从胸中汩汩流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意,浓浓的情感使孩子们的心窝灼热起来,同时给了孩子们一种国家的统一概念。以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为歌词的《七子之歌》,声泪俱下地写了祖国母亲被西方列强霸占了的七个孩子: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旅大。透过歌词,我们可以听见澳门在肝肠寸断般地呼唤:“母亲”。歌曲把澳门视为流失在外的孩子,“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和“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呀!”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听还能体会到那份回归时的喜悦。
在当代,我们对于集体共同发展的追求意识也在《国际歌》中体现,先烈的牺牲被歌曲永远地记录。只要那一份为无产阶级奋斗的信念存在,我们就永远团结一心。在孩子们稚嫩的心中,埋下照亮前路的光明力量。另外,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意识也植根于孩子心中。毋庸置疑的是,民族团结对国
家团结来说是必要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的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状态,“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②这一民族的历史演进,形成了我国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形态。在文化上,各个民族的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在经济上,各民族也相互依存;在情感上,更是紧紧相依。中国各民族深深认同民族建构的一体化,成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和谐的格局。而民族的自觉,在文化自觉上便可体现,其中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爱我中华》,这首歌表达了维护“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歌词里“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表现了各民族逐步实现文化认同、心理与共、情感相通的愿景,也慢慢让孩子们有民族统一的意识。培养了孩子们维护民族团结的精神品质,代代相传,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觉奋斗意识
苦难意识的缺失是现今孩童普遍的心理特征,他们出生在新时代,亲身感受着国家富强带给他们的物质的富庶。很多红少儿歌曲便保存着对苦难的回忆,让孩子们学唱能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自然也就能培养孩子的奋斗意识。
跨越时空的烟云,《卖报歌》歌曲讲述了1933年的一天,以卖报纸为生的孩子饥饿寒冷地奔赴在街头
卖报的故事。听到这首歌曲好似欢快活泼的旋律,我们不会想到它有着一个悲惨故事。故事中的悲惨遭遇冲击和震撼了无数个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孩子们。不断重复的“卖报的小行家”突出故事主人翁的身份,“今天的新闻正好,只要七个铜板就可以买两份报”,短短几句歌词回环往复。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解释卖报歌给人的心理感受,听者可以通过感知一个风餐露宿的卖报童满身泥水和吃不饱也睡不好的遭遇,让孩子们感性地认识到一种苦痛,从而使孩子们精神被洗涤和净化。一个下雨天,小小的卖报童在路上不小心滑了一跤,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他自己知道,孩子们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情绪。故事里还有主人翁忍耐饥寒地满大街跑,没有人知道他的痛苦。可是他依旧相信:总有一天幸福的光明会来到。结尾又以两句天真地坚定地相信光明会来到,寄托了一种想要结束苦痛遭遇的希望。主题的升华也使孩子们的人格升华,上升到一种较为崇高的层次。这首红儿童歌曲饱含了人道主义关怀,潜移默化地给了现代孩童自觉奋发向上的意识。聂耳和安娥两位人民音乐家质朴却有力的人物刻画,给现代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在旧中国底层讨生活孩子的形象。
正是建立在对以被无情地剥削的童工和其他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深刻同情之上,马克思发出
大m
了资本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疾呼,立下了“解放全人类”的宏愿。中国共产党员努力使每一个中国人挺直腰杆地“站起来”,就成了那近乎绝望的生活中的一线光明!此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
事情》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歌曲开头写意地描写了月亮在白的云朵里穿行,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山坡上,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开启了对过去的回忆:烈日下,农民的汗水大颗大颗流在地主的田野里,看着农作物蓬勃生长,却只能吃着野菜、谷糠。寒冬中,风雪肆虐,农民们却只能穿着破烂的单薄的衣裳,更为讽刺的是,这个贫苦的农民还得去给地主做一件保暖的长袍。这首歌看似简单,却表达了一种双重的、成人和孩童眼里的阶级斗争。成人作曲家与儿童听众对故事交集的必然选择是:在成人与儿童的文艺互动中,创作者和接受者需要通过大量细腻的细节想象和体验各自眼中世界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优秀少儿歌曲的一大特点就是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关注这个社会与文化,并且积极地表现和回应真实的社会历史与现实。当代的儿童早已不再生活在浪漫主义者所创造的执着于幻想的“乌托邦”中,而是开始直接真切地面对冷峻的现实给出的挑战。一种针对儿童创造作品的观念指出,在具体内容表达方面,儿童文艺作品有着与成人或者其他体中流行的歌曲不一样的要求,它更多要落脚在对儿童的爱与温暖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内容只能写出王子公主般的温馨童话,或者就应该被套在温室的保护中。所以,好的作品大多没有隔离在复杂多变和略带冷酷的社会现实之外。因而,为儿童书写的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真实性,也可以有反映人本身的复杂性与揭示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题材。这不仅可以帮助儿童逐渐探索他们渴望了解的历史和现实中发生的故事,更可以树立儿童听众在红儿歌中对个人的发展的自觉自强意识。
即使在中国繁荣昌盛的今天,也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中国的下一代儿童可以拥有一个令每个人都满意的光明前程,儿童可以通过文艺作品来了解世界的各个方面,并从中获取可以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力支撑。在创作中,文艺工作者也在逐渐避免对儿童体的轻视及过度保护儿童的倾向,运用恰当的创作手法来处理特定题材。比如来自台湾的寓言民歌《蜗牛与黄鹏鸟》,这首歌流行于孩子们之间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创作者把一种奋进的哲理融入寓言的小故事里。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了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鹏鸟在一旁讥笑它的有趣情景,富有深意地歌颂了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而《上学歌》的歌词,太阳当空,孩子上学的路边有小花,还有树上小鸟。小鸟向孩子问好,“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首先用一个发问,再转换视角表达孩子的想法。“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并且爱学习和劳动,立志要为人民立功劳。的确,这是在那一个讲究奉献的语境下写出的歌词,时光荏苒,_辈又一辈人的韶华逝去,但他们却依然会哼唱这首儿歌。就是因为这首歌有简单而质朴的旋律便于记忆,还因为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实在是无法让人辜负。段福培先生用单一的旋律,把这些通俗常见的文字重新排列组合,最终成就了传唱的经典,给无数人留下了童年的美好回忆。可见,即使我们的表达能力可能拙于用语言去表达,我们依旧可以借用歌曲唱出对孩子们的无限疼爱,去激发孩子们的自立自强的意识。歌曲既有深厚的感情内涵,又能够深入浅出地利用具有魔力的简单方式呈现和表达奋斗向上的思想和情感。
奋斗的精神对孩子们来说是有力的,而到一个有力的精神力量是极具价值的,看到孩子们思想的成
长,我们可以遥想到他们成为青年的时候。鲁迅在《导师》一文中描述了那个时期的青年形象,青年的形象虽然不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③正是这些要前进的青年,集聚在前进奋斗的旗帜下。通过一代代的接力奋斗,完成了中华民族翻身得解放的伟大事业,并大步朝着民族复兴伟大梦想阔步前行。只有拥有了自觉奋斗精神,当下的儿童才可以成为一个个新时代的青年,不为眼前的浮光掠影所扰,不为俗世的纷纭所迷惑,不至于落入无边无际的颓废中,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并且志存高远。
有利于培养孩子领悟美的意识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说“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衰老的,那就是美”。④作为一种走进儿童世界的文艺载体,红少儿歌曲具有纯净童真的诗意和飞扬想象的创造力。儿歌的魅力就在于,变幻多样的悠扬曲调能够传达出爽朗积极的情绪;而具有起伏悲壮特点的歌曲也能够激发出孩子们的慷慨激昂、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少年儿童在感知红
儿童歌曲时,也体会到音乐中所传达的隐含诗意的表达。正是由于这份美,歌曲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力,美不知不觉地影响了孩子们的艺术感受品位。
佩里•诺德曼在《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中对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感受区别做了分析。其主要观点
是好的儿童文艺作品“首先一定是民间的,是民族的。既贴近民间真实生活大地的一方面,又有凸显出民族历史的厚重与博大的方面。”⑤于1955年发表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通过描绘祖国的花朵们,_片朝气蓬勃地在北京北海公园划船的景象。我们看见一幅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孩子们完成功课、尽情歌唱、愉快游玩的欢乐图景表现了抗战结束十年后的人们,尤其是孩童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创作者真实地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陪伴孩子们在湖面体验郊游的时光,才展现了他们真实精神面貌,也有少量历史的关注表达。歌曲的节奏激情昂扬,每每听到还能听到其中的力量感。当时的祖国已迈出前进的脚步,歌曲正好记录下这样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我们至今仍然可以感受到孩子们骨子里的自信感与上进感,也体会到一种乐观的精神世界的美。除此之外,歌曲的美感还体现在当时孩童天马行空的想象,极具天真的童趣。叔本华认为美如珍珠,而趣味则好比是将珍珠串联起来的丝线,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成为一件装饰品。作曲家从孩子的独特视角看到了阳光下的湖水、水面的小船、水上的波浪和水中的白塔的趣味之处。水中有鱼儿跳跃地抬头望着我们,好似在悄悄听我们歌唱。北海的水面倒映着纯洁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和红墙。一幅幅充满趣味的画面让广大听者产生对美好生活愿望的共鸣,这种处处可见的趣味也是承载美的落脚点。
《歌声与微笑術歌词采用了比喻、重复的写作手法。这种诗意的美感就体现在歌曲内容的表达方式上,生动、细腻地描写了祖国的花朵们美好的想象,传出美妙的歌声给世界留满鲜花。它自然而然的丰富童趣,而不是人为刻意为之的、刻板冷漠的。这首歌节奏相对自由,旋律没有急速跳跃,有任其
舒卷的空间,让我们感受到开阔的艺术境界。歌曲的主体部分是明天明天这歌声将飞遍海角天涯,飞遍海角天涯。柔和地层层上升,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深化了“歌声与微笑”的主题。最后通过两个重复的表达将歌曲推向结尾。听的时候,孩子们的思想也随之飘扬。歌词中大量的隐喻与转喻抓住了儿童文艺作品中渗透出的与儿童心灵紧密契合的趣味。把歌声带回家、留下微笑、传遍海角天涯,串联了无数的想象。想象力是儿童的思想能够飞翔的双翼,如果没有插上这一双翅膀,孩子的思维就不能自由飞翔。好的儿童文艺作品不是把孩子的翅膀禁锢在牢笼里,而是为儿童提供更大的飞翔空间。因此,歌曲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显得尤为重要。歌词中的哲理需要用感性和抽象的思维呈现,因此所用的大部分意象都是孩子们可以用具象的事物去感知的、可用四肢触摸的、可用眼睛观看的。在儿童歌曲中,每一个意象都有不可替代的审美地位,同时,也具有潜在的教育意义。
蔡元培曾经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⑥优秀的儿歌往往能使儿童形成美好情感世界和与高尚精神世界共鸣,引导他们进入更有诗意的境界。用美的感受潜移默化地教育儿童们,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非凡的效果。儿童陶醉在这些歌曲中,陶冶了性情,慢慢形成了高尚道德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
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古至今,优秀文化是贯穿人类社会历史的经络,也是能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力量。而其中承载的民族精神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不可忽视任何一种文化力量给现代孩子们的影响,所以儿童红歌应当被理性地关注,重新发掘它带给孩子们的国家民族、
自觉奋斗和领悟美的三种意识是十分有价值的。
(责任编辑:杨建)
注释:
①钱穆.国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5: 1.
②费孝通冲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杜,1999.12.
③鲁迅.华盖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2.
④曹文轩.草房子[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2.
⑤佩里•诺德曼.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3.
⑥高平秋.蔡元培美育论集[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杜,1987:20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