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翰林赵雪屏父子及双牌坊
    下关地扼滇西咽喉,自古即是云南重镇、滇省通衢,唐代南诏在此建龙尾城,成为南诏古都的南大门。宋代的大理国亦然,成为名符其实的龙关锁钥,乃风云际会、四通八达的枢纽要地。举世闻名的蜀身毒道、茶马古道均以下关作为中转中心。抗战期间,这里又成了重要的通道滇缅公路的要冲和滇西抗战的指挥中心。正是由于具有特殊的地理和交通优势,下关历史上商帮、马队不绝于道;历朝历代应试举子、文人络绎不绝;又是兵家必争,烽烟常起的古战场。这里人才辈出,精英荟萃,明代关迤的赵氏父子就是其中之出类拔萃者。
李蕴
  “父子经元”与“大中丞”双牌坊
  昔日,从玉龙关过黑龙桥进龙尾关,上寿康坡,过寿康楼,即进入中丞街。在著名的玉龙书院大门外不远处,南北间隔约六十八米,当街建有“大中丞”、“父子经元”两座牌坊。其中“父子经元”坊为单檐歇山顶三楹八柱架斗木结构建筑,下边左右两楹为铺面房,实际上是一座牌楼,地点在现中丞街129号旁。而“大中丞”坊为单檐歇山顶三楹四柱架斗木结构建筑,地点在现中丞街95号下。两坊中脊均高于两肩,便于悬挂中间大匾,两坊建构精美,雄伟壮观,为当年中丞街上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这两座牌坊确切的建设年代已难考证,但据《赵氏族谱》载清朝翰林太和人马恩溥和赵氏十九世孙赵?Х直鹱?写的《重修中丞坊记》和《重修经元坊记》二文,均明白指出,两坊由赵雪屏“建于明嘉靖中年”,这应该是准确的。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杏诠?元1521年登基,次年改年号为嘉靖元年,于公元1566年即嘉靖四十五年驾崩,在位四十六年,“嘉靖中年”应为公元1544年前后,但由于嘉靖皇帝在位时间很长,“嘉靖中年”就成了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可能悬殊二、三十年。据赵汝濂撰写的《赵氏族谱后跋》有“辛亥岁,诏许以御史大夫致政家居”之说,他的另一篇文章《马氏行实略》亦有“辛亥余归休”一语,此即为他准确的辞官归乡之期。辛亥年为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此时赵汝濂五十六岁,两坊既由他所建,不可能是他在任当官期间所为,只能是他回乡后所作,再则御赐“大中丞”这种称谓也只能是他不再当官,而在任期间,操守清廉,官声毫无瑕疵,可以下结论,最后盖棺论定的褒奖之辞。因此,两坊准确的建设年代当为公元1552年至1555年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两坊被毁,应有四百一十多年的历史,赵?г诿窆?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重修经元坊记》中说“距今四百余稔”与同文“乃我六世祖雪屏建于明朝嘉靖中年”是自相矛盾的,当时两坊历史应不到四百年。
  “父子经元”与“大中丞”坊上大匾金字为巨笔所书楷体大字,笔力遒劲,乃书法上品,尤其
是“中”字那如贯天地的巨椽一笔,至今不少人回忆起来仍津津乐道,赞叹不绝。“父子经元”中“父子”指的是赵仪、赵汝濂父子,“经元”即是李元阳撰《副都御史雪屏赵公墓志铭》中所说的“经魁”,即云贵两省乡试经科第一名,赵仪为明孝宗朱?v樘弘治十四年(辛酉年,公元1501年)云贵乡试经元,此时赵仪四十岁。赵汝濂“嘉靖壬午,以易经魁”(李撰《墓志铭》)即公元1522年在云贵两省乡试登易经第一,此时他二十七岁,“父子经元”坊名即由此而来。赵氏族人在“父子经元”坊上曾书有“龙关赵氏历代题名录”,其中录有明代、清代及民国年间,赵氏族中之生员、及第、登科、入仕者共八十四人名单,其中进士五人,经元四人,解元二人,亚魁二人,举人九人,岁贡、恩贡九人(其中有些人为一人二衔),廪生四十八人,国军少校四人、中校二人、中将一人。
  位于“父子经元”坊南面的“大中丞”牌坊,中丞指的是赵汝濂的官名,赵家十七世赵登瀛《重修族谱叙略》一文中有“由翰林仕至中丞”之确论,“大中丞”匾上另有“都宪坊”蓝底金字小直匾,并有“御赐”字样,其中都宪也是赵汝濂的官称,李蕴生在《皇清恩赐八品寿官中翁赵老太翁大人暨德配章孺人双寿》一文中有“中丞尤著,职居都宪”之说,范曜在《皇清恩赉乡饮宾靖翁赵老先生七旬晋二寿文》中也有“职居都宪”之语。“大中丞”匾乃御赐,因此“大”字是皇帝对赵汝濂的褒奖称谓,民间讲的“大”字则是对他的尊崇称谓。正因有此御赐
殊荣,《赵氏族谱》中以“大中丞”称赵汝濂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李元阳之“适大中丞雪屏赵公”,如张翼先之“大中丞雪屏赵公致政归里”等等。
  有人说,既是御赐“都宪坊”,而且“都宪坊”蓝底金字乃皇室规格,民间不敢私用,只要看故宫那些蓝底金字匾即可知道,按理应该拨库银由工部督建,但这种情况,一般应有“敕建”或“奉旨敕建”字样。而该坊为雪屏公自建,只能解释为是御赐大匾,不是御赐牌坊。自建牌坊目的是悬匾宣扬,以示皇恩浩荡。过去文武官员至此须下轿下马,步行过坊,轿马须绕道小井巷而行。如果单是“父子经元”坊,绝对无此威权,正是“大中丞”御赐大匾悬于当街,才得以震慑文武官员慎言谨行。
  两座牌坊在建成后的近四百年间,曾经历过四次修缮,第一次始于乾隆初年,约公元1740年前后,由赵氏十五世赵世揄(子美)“率族重修”。第二次始于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于次年乙卯年(公元1855年)完工,由赵氏十七世赵登瀛(仙舟)“约集族人,公同修补”。第三次为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由赵氏十八世赵源清(有本)“邀同族众,易朽补缺”。最后一次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由赵氏十九世孙赵?А吧掏?阖族,拍卖祀田”,筹资修补,共用国币54387元,其时赵氏已家道中落,除卖田筹资外,尚有约18000元由外人捐助。
  这两座牌坊当年曾是中丞街上引为自豪的代表性建筑,也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如马翰林(恩溥)言:“其勋名甲于苍洱,其匾额树于通衢,攘往熙来,无不称颂,岂不显哉”。原国民党工兵总指挥,民国交通部代部长,陆军中将马崇六(晋三)在滇西抗战期间,曾拨冗用大理石刻书“明赵雪屏公孙故里”题名碑镶砌于“大中丞”坊侧边墙上,可惜也与双牌坊一样,未能逃过历史浩劫,均毁于“”前期,此乃龙尾古城一大损失,令人痛心疾首。
  清代时,浙江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一直是海宁的骄傲,至今未衰。明嘉靖时,下关不过是数千人的边陲小镇,能有赵氏一门“四百年人文鹊起,十余世科甲蝉联,累代之簪缨不替”(范曜《晋二寿文》),确乃世所罕见,而其中赵仪、赵汝濂父子登科,位高权重而又官声清白,众口皆碑,为此名门望族锦上添花,当然会成为故乡引以为荣之楷模。
  赵仪、赵汝濂父子概况
  赵仪,为赵平(持衡)第五子,子廷表,号春汀,生于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卒于明世宗朱厚?屑尉钙吣辏ü?元1528年),享年六十八岁。弘治十四年荣登云贵两省经元后,并未参加京城会试,而直接以举人入仕,李元阳称“领云贵乡荐”。明武宗
朱厚照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五月二十一日圣旨中有“应天府推官赵仪,业工经术,名列乡科”之语,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二月十五日圣旨亦有“汝濂之父,素履清严,勤学强记,早以乡荐”之说,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三月二十三日圣旨中有“发科省荐,典教学宫,经术过人”之论,这些文字明白无误地说明赵仪以举人之身直登仕途,在当时并不多见,正如进士,云南镇南州学正杨以中所言:“八世仪公出,选举破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