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统一文化:
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古代的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魏晋南北朝文化大势(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
背景: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共393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大分裂
、大动荡的时代。A北方民族大举入侵引起中原人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大融合。B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C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
玄学: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A玄学之风在嵇康、阮籍那里有了新的含义。标举“自然”唱反调,而他们的放纵、不守礼法,更为世人树立一种名士形象。B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文化表现方面的重要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他们都是“道法自然”风尚的产物。
两税法作用:A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B两税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首次公布了一种与传统重农主义大不相同的国家观念。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C这放开了一条缺口,使地主阶级、工商业者放开手脚去兼并土地、经营产业,贫苦的社会阶层也因此获得了一点自由。
我国的生产经济的文化特征:A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B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①他促成了城市的出现;②它发展了市民文化;③它打破了小农经济引进新信息C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交通行旅的文化意义①交通行旅习俗反映了中国人出门在外的不安全感。②交通行旅习俗也反映了中国人与家人分离的孤独感③人对人的亲热和温厚。
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传统:A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集体观念和行为事象。B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使中华民族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有容乃大、慷慨方正。C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造就了中国历代优秀分子的奋斗传统,使他们蔑视社会等级、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满怀昂扬的自我意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奔放的爱国激情建功立业。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高亢、明朗、雍容、浪漫、从容不迫的气质。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
“五礼”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周公六礼”古代贵族婚礼六道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和历史局限:中国的传统科技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华民族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是四大发明。它代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成就,曾改变了整个人类
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但这些发明创造始终未能成为社会前进的主流。中国古代的许多科技发现都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和应用,往往出现中断、失传的现象。这是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和制度分不开的。这种情况,现在正在改变。
宗法制影响:宗法制作为一种曾经实施的政治制度已成为历史,但宗法制在中国所留下的历史影响,异常深远。宗法关系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之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同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隶属于尚书省。三省六部组织完整,分工明确,相互联系、相互制衡,共同听命于皇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到了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明清时代,皇帝废除中书省,取消相权,提高六部地位,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A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B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高度的集权政治所需要
的官僚队伍,直接效忠于皇帝。限制贵族对政治的参与。是思想控制工具。
儒家思想对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法律来源于礼制规范,这些礼制规范依据宗法原则调整着社会等级秩序。“亲亲为大”“孝悌为本”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三纲是封建礼教的核心,亦是古代法律维护的重心,在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下,维护家长制的孝受到高度重视。法律总则基本上是以家族主义为中心,根据人不同的等级名分确定其法律地位与法律待遇。古代法律中对亲族复仇的姑息,对亲属犯罪的容隐,对亲族犯罪的株连等,都体现了古代法律对家族制度的重视,及家族血缘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传统礼俗的这种伦理特性在古代社会主要有以下表现:A传统礼俗的等差性。礼的作用在于区分并维持这些等级关系,礼的根本职能就在于依照等矩原则调整社会关系。B传统礼俗的调和性。传统礼俗讲等级区分,要求人们各安本分,等级关系之间的协调。C传统礼俗的规范性。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规范性。从形而上的哲学伦理思想,到形而下的日常行为规条,无不受到礼的制约。
天人关系的观点影响: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积极方面:中国文化传统A造成
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B 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C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负面影响:A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没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B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C空想的理想主义D“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二十世纪三个主要思潮:
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与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趋势的三种文化主张、三种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并在实践中日益强调“中国特”,断然拒斥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盘西化”;自由主义者主张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的老套,坚持“现代化就是西化”;现代新儒家坚持中国本位文化,坚信“中国文化在本源上没有任何不足”,在此前提下吸收西方的科学民主,走“工业东亚”的“儒家资本主义道路”。这三大文化思潮的思想分歧是显而易见的,但三者之间也存在某些相似相通之处。有论者认为,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
都是思考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引介西方文化,如何建设中国的新文化;都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振兴中华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都主张向西方引进先进的科技与管理,但又都想避免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和缺点;都希望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化,在思想上都具有文化启蒙的性质和作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