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国学,练习,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一、单选题
1、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文字
A、尧舜禹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正确答案:B
2、“得意要忘象、得意要忘言”的思想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A、王弼
B、庄子
C、郭象
D、老子
正确答案:A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出自?
A、《荀子》
B、《诗经》
C、《尚书》
D、《周易》
正确答案:D
4、“时之义大矣!”的思想出自?
A、《周易》
B、《诗经》
C、《尚书》
D、《礼记》
正确答案:A
5、《老子的核心思想是?
A、自然无为
B、礼教
C、人为改变
D、人能战胜自然
正确答案:A
6、《庄子》的核心精神是()。
A、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
B、自然无为
C、“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D、“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正确答案:A
7、魏晋玄学家郭象在注视《庄子》时认为什么是“齐物”?
A、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差异
B、大小没有实质的区别
C、精神胜利法
D、事物内在是平等的。
正确答案:D
8、但是从内容上来讲,理学家又认为以下哪本典籍是入门书?
A、《中庸》
B、《大学》
C、《诗经》
D、《论语》
正确答案:B
9、中庸的作者是谁?
A、曾参
B、孔子
C、老子
D、子思
正确答案:A
10、《论语》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文化传统A、“诚”
B、“仁”
C、“德”
D、“和”
正确答案:B
11、孟子把“仁”发扬成了什么思想?
A、礼仪
B、仁政
C、无为
D、道德
正确答案:B
12、孟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实行()?
A、王道
B、礼教
C、霸道
D、独裁
正确答案:A
13、学者认为孔子的德行可以跟天相配,什么地方相配呢?
A、孝
B、礼
C、仁
D、诚
正确答案:D
14、汉代有一本很著名的注释《诗经》的书叫()?
A、《诗经外传》
B、《韩诗外传》
C、《诗经注解》
D、《诗经注释》
正确答案:B
15、以下哪位思想家认为《诗经》是指导人们生活、做人乃至治国的理论依据。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荀子
正确答案:D
16、以下哪部著作被称为中国哲学的一个基础经典?
A、《庄子》
B、《周易》
C、《孟子》
D、《诗经》
正确答案:D
17、《三礼》包括以下哪三部分?
A、《仪礼》、《礼记》、《周礼》
B、《大学》、《中庸》、《周易》
C、《诗经》、《书经》、《尚书》
D、《荀子》、《老子》、《庄子》
正确答案:A
18、《三礼》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荀子》
B、《礼记》
C、《仪礼》
D、《周礼》
正确答案:B
19、“民为邦本”的思想出自?
A、《大学》
B、《诗经》
C、《书经》
D、《礼记》
正确答案:C
20、汉代有一位“公羊学”的代表认为是()?
A、刘向
B、董仲舒
C、班固
D、王充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
21、《周易》中的十传包括()。
A、系辞、文言
B、序卦、彖辞
C、大象、小象
D、说卦、杂卦
正确答案:ABCD
22、从《周易》的经和传来看大致包括哪些内容?
A、言
B、意
C、象
D、词
正确答案:ABC
23、《春秋三传》包括哪三传?
A、《左传》
B、《公羊传》
C、《新传》
D、《谷梁传》
正确答案:ABD
24、《礼记》中谈到的六礼是指?(多选)
A、冠礼、婚礼
B、丧礼、祭礼
C、聘礼
D、乡射礼
正确答案:ABCD
25、《中庸》探讨的中庸这种品德的内涵是()
A、中
B、和
C、诚
D、礼
正确答案:ABC
26、《大学》中的三纲领是指?
A、明明德
B、新民
C、止于至善
D、城
正确答案:ABC
27、《大学》中的八条目是指()?
A、格物、致知
B、诚意、正心
C、修身、齐家
D、治国、平天下
正确答案:ABCD
28、宋代理学家提出的四书是指?(多选)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正确答案:ABCD
29、玄学家认为,《周易》之易包含以下哪几层意思()。(多选)
A、不易
B、变易
C、简易
D、容易
正确答案:ABC
30、中国文献的传承中哪两个特点,使它虽然数量繁多,但却统之有序?(多选)
A、“述而不作”
B、理念相通
C、细致的学术分科
D、讲求自己的创作
正确答案:AB
31、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典籍包括?(多选)
A、《老子》、《庄子》、《周易》
B、《周易》、《三礼》、《书经》、《诗经》、《春秋》(三传)
C、《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三玄、四书、五经
正确答案:ABCD
第二篇: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阅读答案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得注意。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如《论语》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更为典型的
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语,读者于其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身为北宋名臣,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运、民生艰难每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奏上时务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经明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