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婷,201210109,西方经济学专业,研一
货币的非国家化读后感
一, 写作背景及意义。
《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出现于1976年。1973-75年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通货膨胀-失业并发症的加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的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措施破产,使不少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另辟“新径”,寻求摆脱困境的“处方”。哈耶克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所提出的废除政府之货币垄断权、实现充分的货币竞争的概念是开创性的。不管在目前的政治、法律框架 多元竞争货币的可能性有多大,哈耶克至少进行了一次经济学的治理操练:将自由市场的逻辑推到极致,探讨在历来被认为天然属于政治垄断的部门,自由市场将如何运转。
哈耶克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只有废除各国政府对其货币创造的垄断才能实现价格水平稳定。哈耶克在书中颠覆了传统的货币制度观念。提出了一个革命性建议: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将会发现最好的货币。
自上世纪70年代后,通货膨胀的普遍存在。07年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当前美国通过QE3QEn不断逼迫美元贬值、欧债危机对欧元的影响,等背景下,使得我们对本书的研究更有现实和实践意义。
二,本书首先介绍了货币非国家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书中第一章由对欧洲货币提出的建议即:共同市场各国,以及欧洲的全部中立国,通过一项正式条约,互相约束自己不对比彼此之货币跨越其边界线的自由交易、以及在其境内合法设立之任何机构同样自由地展开银行业务设置任何障碍。对于此建议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探讨。并对此建议背后的原则普遍化,提出全书注意观点及建议:完全取消政府供应货币的垄断权而允许私人企业向公众供应他们可能更愿意接受的其他交换媒介。
本文先就通过对政府垄断铸币的研究为起点,探究取消此垄断权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单一的容易辨识的货币大大有助于人们有助于人们进行价格的比较。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铸币的垄断权被人毫不怀疑地视为主权的一个根本属性,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彩,是君主才能使用的神圣权力。各地政府可以利用铸币的垄断权获得收益和实力。最初政府承担的任务只是认证一块金属的重量和成,这种任务有点相当于确定和执行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而当这种任务涉及到有意识地确定其所发行之货币的数量时,政府已完全不适合承担这一任务,所有地方的政府都在一直滥用人民对于它的信赖而欺诈人民。最初货币只是铸币,所以政府的特权只涉及到铸币的发行,而后这种特权扩展到新出现的其他形态货币上,政府纸币与此后银行纸币,只把索取政府垄断发行之现有金属货币的权利写在纸上。
但公众为得到在日常的交易中仅使用一种货币所带来的便利而付出了周期性通货膨胀和币值不稳定的代价。政府的垄断权一直在被滥用。铸币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不断贬值的历史,或者是铸币的金属含量不断减少、因而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不断上涨的历史。而这些通货膨胀通常是由政府制造的,政府也从众受益。
本书第五章和第六章指出,我们要清楚的两个偏见,使人们接受书中所提出的意见。第一个偏见是对“法币”的概念。但人们一直利用这一概念证明仅由政府发行但以一种货币的必要性。法币一词逐渐被笼罩在一种模模糊糊的观念氛围中。法币只不过是一种迫使人们在履行一份合同时接受某种他们在订立合同时从来就没有想到过的东西的法律手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即使政府不掺和货币的事情,社会也能够、并且确实曾经形成过令人满意的货币。例如,一位荷兰学者在一百年前关于中国的报道中,评论当时流通的纸币,说:“正因
为它不是法币,因为它跟国家没有关系,因而才被人们普遍地作为货币所接受。”这说明,私人货币曾受人偏爱。
第二个偏见:对“格雷欣法则”的误解,因为劣币有驱逐良币的趋势所以需要政府垄断货币发行。但格雷欣法则只适用于由法律强制规定几种不同的货币之间维持一个固定的兑换率之时。如果兑换率是可变的,则质量低劣的货币职能得到较低的估价,尤其是它的价值如果还会继续下跌,则人们会立刻脱手。
二, 哈耶克想象和虚构出多元货币竞争机制的广阔前景。
首先假定在世界的几个地区建立几个机构,可以自由发行彼此竞争的钞票,并同样用它们各自的货币单位开立支票账户。把这些机构称为“银行”,或称其为“发钞银行”。进一步假定,一家银行为它所发行的钞票所起的名字或面额单位,将受到类似于品牌或商标那样的保护,未经授权之机构不得使用,同样也禁止伪造它们。这些银行就将竞相使自己发行的钞票尽可能便利消费者使用,从而吸引公众使用他们的钞票。
如果一家发钞行所发行的货币的价值不能满足人们的预期,所遭受的惩罚就是被市场淘汰,
所以每家银行都将致力于获得人们的信赖,让人们相信他有能力、也有决心实现其所宣称的目标。在这样的竞争动力和格局,会趋势发钞行发行一种比政府发行的货币更好的货币。
在若干发钞行发行不同货币、彼此竞争的发钞行之间必然会展开竞争,以争取扩大自己所提供的贷款或销售数量。在这样竞争的过程中,那些不可靠的货币将会逐渐地被完全清除掉。新闻媒体负责披露货币的相关信息,反映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率,注明各种货币现有价值及其名义价值与商品衡量的实际价值间的偏离程度,并对上述情况进行瞬间评估。此时,货币发行业务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发钞行保持其货币购买力的能力与意志。
在深入探讨多种货币的互动关系之前,作者先就货币的含义就以说明。我们研究的货币其实是被人接受的程度不等的一系列对象,这种程度会在不知不觉中向低水平递减至那些显然不能充当货币的东西。
从供方角度来说,发钞行与其他发行同种通货的发钞行进行竞争时,通过控制它自己发行的通货数量决定该通货在市场上的价值。发钞行可运用两种办法来改变其发行的通货总量:以其他通货为工具出售或回购其发行的通货;收缩或扩展其放贷活动。
从需求方角度来说,我们根据对人们获取货币之目的和他们在类似情景下可能的行为模式的一般性了解,来推测个人决策可能呈现出的特征。影响人们从若干种货币中做出选择的主要因素是货币的四种用途:第一种用途:用以购买商品的服务。在此功能基础上,一个地区同时流通两三种货币,并没有什么不便之处。第二种用途:满足未来之需的储备,基于此用途人们最关心的是币值的稳定性。第三种用途:作为延迟支付的标准。关于此用途,合同各方首要关注的正好相反,但市场的力量会自行调整,趋于稳定。第四种用途:可靠的会计成本。只有在会计单位的价值大致保持平稳的情况下,才能有益于生产和交易,完成会计的主要任务,即确保企业的资本存量不会被消耗掉,只有表现为利润的净收益才能由股东支配。长期来看,在若干通货中被人们有效地选择出来的,一般都是有竞争力的那种通货。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通货,将是在它的帮助下去的成功的人们所喜欢、他人因而也模仿使用的那种通货。
四,货币非国家化所面临的难题。
首先阐述了如何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这一难题。价值是指一种关系。当我们用“价值”一词说到货币本身、说到货币价值比较平稳的时候,是指它所表示的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在短时间
内不会沿着同一方向大幅度变化,或者说变化很小。如果可买进数量增加与减少的部分大体平衡,我们可以合情合理地说,货币对于商品的支配力基本保持平稳。直接以保持原材料价格稳定为目标而调控货币发行量,对于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的效果,非常有可能大于直接以后者为目标调控货币量的效果。经验已经显示,在货币量的变化与消费者价格水平的波动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滞后期。事实上,这可能意味着,如果货币量的调整被推迟,直到发行量的过剩或短缺在消费品价格的波动中表现出来时才进行调整,就不可避免出现非常严重的价格波动了;另一方面,就原材料来说,由于这种时间滞后要短得多,所以,提前发出的预警,应能使人们更及时地采取予放行措施。因此,通过用原材料价格衡量能够保持稳定的通货,我们有望得到某种有利于各种经济活动保持稳定的货币。
在货币理论方面,一般都假定,只有一种货币,即正式的货币,在完整意义上的货币与仅仅作为货币替代品之间的东西存在着截然的区别。如果我们假定,通货发行者不断为争取每一位用户使用它们发行的通货而进行竞争,则我们就无法假定,对货币存在着相对稳定的需求,流通中货币的总价值趋于大致保持恒定,而对于货币数量情形下则可以做出这样的假定。另一种理论:现金平衡方法不仅使我们解释货币数量的变化对于价格总水平的终极影响,也能使我们理解,若干种不同货币供应量的哪种变化将会有效地影响不同的价格。
五,货币非国家化的影响和后果。
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在允许若干不同货币对发钞行在不受政府干预自由展开竞争的情况下,似乎不大可能出现价格普遍上涨或普遍下跌的局面。根本不存在石油涨价(或其他东西涨价)等成本驱动型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成本推升”通货膨胀之类的事情。不管是工资提高,还是石油价格上涨,或者是进口品价格普遍上涨,都不可能推动所有商品的价格上涨,除非政府发给这些购买者更多的钱来购买这些东西。另外,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是非常危险的,不存在无害有益的温和的通货膨胀。
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既是不可欲的、也是不可能的。货币政策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存在。只受自己追求利润制动机驱使的发钞银行,将会因此而比以前任何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货币政策是萧条的根源,因为货币管理当局很容易屈服于廉价货币的叫嚣,从而将生产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另外,单一垄断政府机构不可能掌握货币供应所需要的信息,即使它知道为公共利益应当如何行事,它也经常没有办法照此才去行动。政府不可能按照普遍利益行事。多数政府的机制迫使它们使用这种权利获得足够的支持,政府不断通过操纵货币数量去满足某个地方或某个体的要求。于是大量开支不是恰当的救济措
货币的含义施,相反,会扰乱市场的正常运转。
是否存在分立的通货区。其中,民族国家的货币既不是不然的也不是可取的。至少在没有关税或其他妨碍商品和人员跨境流动的障碍的时候,国内价格具有趋向协调一致的趋势,但这与其说是保持各自国家货币体系的结果,不如说是保持这种体系的理由。
对于政府财政与开支的影响。其中,公共财政的目标与管理某种令人满意的货币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基本上是互相冲突的。将两项任务放在同一个机构身上,总是导致混乱。这种制度安排不仅是货币成为经济波动的主要根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公共开支的失控性增加。在依赖特殊利益集团的民主制度下,不可能有健全的国家货币。政府对货币的垄断与政府的开支。政府对货币的控制权推动了集权制。
转轨的问题。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同时流通几种通货,不过是向他们提供了多种选择而已,他们不需要在货币使用习惯方面上做任何改变。经验会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转换货币而改进自己的处境。公共财政和全部的私人金融领域的习惯性做法和成规需要一次近乎全面的改革。向心秩序的转轨如果想取得成规,政府必须做到,一次性将所需要的一切自由权利交给市场,不要犹犹豫豫、谨小慎微,企图逐渐引入新秩序或企图暴漏“在新秩序出错时”
保持控制的权利。商业银行政策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已适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