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试分析我国应建立一种怎样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及动机
(一)含义
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概念。即货币需求是指在特定的时点和空间范围内,社会各部门愿意而且能够以货币形式持有其所拥有的财产或收入的数量或份额。
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即货币需求是有条件限制的,它以收入或财富的存在为前提,在具备获得或持有货币的能力范围之内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现实中,货币需求既包括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不仅包括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而且包括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二)动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或动机主要有三种:
1. 为了交易与经营的目的
货币的含义 2. 为了储蓄的目的
3. 为了投资的目的等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一)从宏观层面看,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社会商品与劳务的可供量。即全社会商品与劳务的待实现的总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商品与劳务的可供量越大,则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社会商品供求结构变动。在市场商品供求结构中,供给一方面取决于产出的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又受制于人们对它的需求,只有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商品供给,才会产生真实的货币需求。
一般物价水平。对一国经济而言,在社会商品与劳务可供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一般物价水平就决定着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一般而言,一般物价水平越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收入的分配结构。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需求实际上是各部门因对其所分配到的社会产品或收入进行支配的需要而发生的。因此,国民收入在各部门分配的结构,必然决定货币总需求中各部门需求的比重或结构。
货币流通速度。一般而言,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单位货币所实现或完成的交易量就越多,完成一定的交易量所需要的货币就越少;反之,则越多。
信用的发达程度。一般情况下,一国信用的发达程度与货币的需求成负相关变动。因此,信用制度和信用工具越发达,对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少;反之,则越多。
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及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运输状况等等,也是决定和影响一国货币需求的客观因素。
(二)从微观层面看,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收入水平。在其他情况一定的条件下,收入水平的高低与货币需求呈正相关变动。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多;反之,则越少。
收入的分配结构。在收入量既定时,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同,将影响持币者的消费与储蓄行为,进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性交易需求和贮藏需求。
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如果商品供不应求,价格趋于上升,会促使人们产生物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进而要求以实物代替货币,则用于贮藏的货币需求将减少。
市场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与货币需求成正相关变动。市场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则增加。
心理和习惯、偏好等因素。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的消费倾向上升时,用于交易活动的货币
需求就会上升;而当微观经济主体习惯于运用支票账户来完成其收付活动时,则有利于提高货币周转速度,进而减少社会的货币需求量。
三、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所谓名义货币需求,它是实际货币需求的对称,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适应物价增减幅度在名义上增减的货币需求,亦即用货币单位来表示的货币数量,通常以Md表示。
名义货币需求与价格的涨跌按同比例变动,用公式表示:即Md=PQ/V,其中P为市场上商品与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Q为以货币形式交换的商品、劳务的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内货币的流通速度。
所谓实际货币需求,则是名义货币需求的对称,是指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由商品流通本身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亦即社会经济部门用货币所能够买卖的物品及劳务来表示的货币数量。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用公式表示:实际货币需求=Md/P。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剔除了物价变动的影响。
四、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
所谓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是指以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分析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对货币的需求,亦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
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即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分析各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社会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