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题目 | 课次 | 第10次-第11次 | ||
授课方式 | 讲授 | 课时安排 | 第10教学周-第11教学周,共4课时 | |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熟悉货币需求的概念 2.熟悉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重点掌握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精髓。 3.了解各种货币需求理论模型及其特点、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等基本理论。 | ||||
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 1.重点: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难点: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
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因素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1.需求 乃是一种既有购买意愿,而同时又有支付能力的经济行为。 2.货币需求 是指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在其财富中能够并且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的那部分数量。 货币需求包括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持有货币的意愿 二是持有货币的能力 即货币需求是需求欲望与需求能力的统一 即货币需求是一种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 3.货币需求量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需要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功能的数量。 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经济条件下,决定一国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和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怎样。 二、货币需求的种类 1.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微观经济主体(个人、家庭或企业)在一个时点上对货币有能力的意愿持有量 从宏观经济主体运行的角度进行界定,讨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经济制度制约等),整个社会应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等功能。 二者关系:从数量意义上说,全部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即为相应的宏观货币需求。 2.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不考虑物价变动时的货币需要量。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货币需求量,一般用货币的购买力来衡量。 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三、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一)公众的收入状况 (Y) 收入水平——通常货币需求与收入量成正比。 原因是:第一,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只是其总财富的一部分,收入的数量通常决定着总财富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第二,收入的数量往往决定着支出的数量。 收入间隔时间——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货币需求与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成正比。 收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大,公众对货币需求也随之增加。 (二)市场利率(r) 大多数情况下,其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决定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息可看作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影响资产选择——影响有价证券的价格,进而影响公众的货币需求。 (三)信用的发达程度(Cr) 通常信用发达程度与货币需求成反比。 信用制度越健全→对货币需求↓ 信用制度越落后→对货币需求↑ 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着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数量,影响着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转化程度。 (五)物价水平(P)、商品可供量(Q)、货币流通速度(V) 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与物价水平、商品可供量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六)公众的偏好(Pr)和预期(E) 偏好货币,则货币需求↑ ;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则货币需求↓。 预期物价上涨→货币需求↓; 预期物价下降→货币需求↑。 预期投资利润率上升→货币需求↓; 预期投资利润率下降→货币需求↑ 预期市场利率上升,则货币需求↓ ;预期市场利率下降,则货币需求↑。 四、货币需求的测量(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的测量与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的测量,常用的方法是构造货币需求函数,并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以此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社会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货币需求函数通常是一种多元函数,即含有多个自变量。 其一般形式为: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研究商品价格同货币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它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它仅仅起到了方便交换的作用。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古典货币数量说) 经济理论被分为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两部分。 (一)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市场机制能使经济均衡发展,失业只是“摩擦性”和“自愿的”,不存在非自愿的失业。货币的唯一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数量的增加必然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货币是外生变量) (2)货币面纱论(“货币中性”):货币是覆盖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不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只影响名义变量。 二、近代的货币数量论 现金交易说(费雪交易方程式)、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 1.现金交易说——费雪交易方程式 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把货币数量规定为“一定时期内用以交易的货币数量”,注重货币流通速度。 代表人物:干末尔和费雪 一般认为,欧文•费雪1911年《货币的购买力》中提出的交易方程式是传统货币数量论理论体系建立的重要标志。在书中他提出著名的现金交易方程式——费雪交易方程式。 (1)现金交易说的主要内容 MV=PY 费雪认为:在货币经济条件下,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与商品交换,因此一定时期内商品的交易总额等于货币的支付总额。 虽然费雪并未直接从货币需求的角度解释其交易方程式,但结合其思想,仍然可以推导出货币需求的方程。 由于费雪认为,货币需求完全是交易的需求,不需要作为贮藏手段,因此与利率无关;再考虑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假设,货币存款M等于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需求Md,因此可以用Md代替上式中的M。则有: 这就是由交易方程式导出的货币需求函数,这说明,仅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考察,货币需求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v和名义国民收入PY又因为v是常数,则货币需求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由于该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故称为“现金交易说”。 例子:某国2015年的GDP价值量为15亿元,2015年这段时间单位货币被转手10次,问2015年内需要多少的货币量才能把2015年的GDP购买下来: Md=(1/10)×15亿=1.5亿元 (2)交易方程式的不足之处在于: 片面的只把货币看做交易媒介,忽视了货币的其他职能 商品交易并不全部都是通过货币来进行 把影响V的因素仅仅归结为交易制度和技术条件,从而得出V不变的结论与实际不符。现实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由于受到价值储藏问题和社会生产问题的影响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 ④认为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与现实不符 2.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Cambridge equation 又叫“余额方程式”,1917年,由英国剑桥学派代表A.C.庇古提出。 其理论根据是A.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 分析的出发点:马歇尔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需求与交易水平正相关,即交易的商品和服务越多,对货币的需求也越高,这与费雪的观点一样;但是,他们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具有价值储藏职能,从微观主体的持币角度看,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就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的资产,会受到可替代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 剑桥学派认为,货币不仅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还具有价值贮藏的功能;因此,一方面,货币需求与交易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人们的财富水平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也影响货币需求。持币的机会成本就是市场利率,即货币需求受利率水平的影响。但是他们在做出结论时把这一因素忽略了。 剑桥方程式 剑桥学派认为,所谓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的货币需求量,与财富的名义值成比例,财富又与国民收入成比例,因而货币需求就与名义国民收入成比例,即: Md=kPY Md表示货币需求; k表示总收入中以货币形式所持有的比例; P表示平均价格水平; Y表示总收入、即实际产量; 在这一方程中,虽然有主观的因素反映在k中,但是剑桥学派出于简化的考虑却假设k也是一个常数,认为它受个人偏好和社会支付支付的影响,短时期内不会变化。 这样,该方程和交易方程式就只有符号的不同了,如果令k=1/v,则上式与交易方程式完全一样,即 费雪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比较(223页) (1)区别 1)前者强调货币的交易手段职能,后者重视其价值储藏的功能。 2)研究角度不同:前者是宏观角度,后者是微观角度 3)现金交易说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期的货币流量;而现金余额说则着重分析某一时点上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存量。 4)对人的主观动机的作用重视程度不同。 (2)相同点 1)基本结论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将导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等比例的变动); 2)方程式的实质基本相同。(V与k互为倒数,流量与存量可相互转化,但V和k的经济含义、T和y的经济含义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 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背景: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马歇尔的学生,早期是现金余额说的忠实信徒和重要代表。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他虽然继承了剑桥学派的分析方法,但放弃了剑桥学派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数的观点,并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非常重要。 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倾向。 而流动性偏好,就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这种愿望构成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货币需求源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一)流动性偏好 1.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指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币需要。 2.货币的预防性需求:由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为防止收支增减等意外变化,往往保有一部分货币余额以备不测。 3.货币投机性的需求: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二)凯恩斯货币总需求函数 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都是收入的增函数,用M1表示,以Y表示收入,则 M1=L1(Y);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r的减函数,以L2表示,则 M2=L2(r); 用Md表示总货币需求,则货币总需求: Md=M1+M2=L1(Y)+L2(r)=L(Y,r) 其中,Md 表示实际货币需求量,Y表示实际收入水平,r表示名义利率水平 (三)凯恩斯流动性陷阱 liquidity trap 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在持有债券和持币之间选择。 当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愿意多持有货币,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利率继续下降。 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 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不总能随心所欲地调节 流动性陷阱图示: 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流动性偏好可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 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利息收入太低,而债券价格不再上升,故几乎每人 都宁愿持有现金。 政策性结论: (1)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不能降低时,货币政策失效,需要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评价 把利率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视凯恩斯的一大贡献。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平方根定律 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立方根定律 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发展——资产选择理论(托宾理论) (一)鲍莫尔-托宾模型:平方根模型 缘起: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第一次深入地探讨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随后,托宾也发展了相似的模型,证明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同样受利率的影响,是利率的递减函数。他们的模型被合称为鲍莫尔-托宾模型。 基本思路: 他们将存货管理理论运用于货币需求分析中,认为持有货币如同持有存货一样,也有一个最优规模的问题。 如果持币过多,则会形成资金的浪费,如果过少,又不能满足日常交易的需要,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确定一个最佳的货币持有额。 1.鲍莫尔-托宾模型的假设: (1)人们有规律的每隔一段时间获得一定的收入Y (2)人们的支出是连续的和均匀的 (3)人们贷出现金余额的方式是购买政府短期债券,因为这种贷款最安全,其流动性也最高; (4)每次变现额(即出售债券,从而换回现金的数额)都相等 (5)每次变现与前一次变现的间隔期都相等。 2.主要内容 根据存货管理理论,最佳的货币持有量应该是持有成本最小的规模。 持有货币的成本至少有两类: 一是变现成本或交易成本,假设每次出售债券获得现金时所支付的手续费b,消费者在期初就将全部收入Y购买了债券,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出售一次债券,金额为C,则债券出售的次数为Y/C,则全部手续费为 二是持币的机会成本,即持有货币放弃的债券利息收入。在支出期间的平均货币余额为C/2,设利率为r,从而失去的利息成本为 3.结论: (1)最优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与收入Y和债券的交易费用b的平方根成正比,与利率r的平方根成反比。 (2)人们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具有规模节约的特点,因为,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分别为0.5和-0.5。也就是说,若交易量增加1%,则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就增加0.5%;而若利率上升1%,则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就减少0.5%。 4.评价 贡献:鲍莫尔-托宾的理论是对凯恩斯的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为凯恩斯学派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主张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不足:鲍莫尔-托宾的理论过于简单,忽略了一些影响交易性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如时间价值、支付制度、通货膨胀、金融创新等。而且在数量关系上,平方根公式并不准确。 (二)惠伦模型:立方根公式 缘起: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惠伦(Edward L.Whalen)构造了一个模型(即惠伦模型)来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基本思路: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类似超额准备,因为人们持有预防性货币是为了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而造成的损失。影响最优的预防性货币余额的因素:非流动性的成本、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 非流动性成本即因流动性资金不足而造成的损失。 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是指为持有这些现金而必须放弃的一定的利息收入。 非流动性成本和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构成了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总成本。 这两种成本在量上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 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会选择一个最优的预防性货币余额,以使总成本最小。 1.惠伦模型 假设X为入不敷出的数额,并设其为正态分布,且且均值为0,方差为 ,为企业或个人持有的预防性货币余额,设为L12,那么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得到: 即入不敷出的数额大于期初持有的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概率等于 ,也即存在的概率需要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并发生相应的转换成本。设每次转换现金的经纪人费用为b,则非流动性成本为 另一方面,考虑到持有的L12的机会成本,则有: 这就是惠伦(Whalen, E.L.)的“立方根公式” 2.结论(教材229页) (1)最优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余额与货币支出分布的方差( )以及转换现金的手续费(b)呈同向变化,与利率(r)呈反向变化。 (2)从数量上分析,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1/3,而利率弹性为-1/3。 (三)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 托宾认为,资产不外两种:货币和债券 未来不确定,人们依据总效用最大化原则在货币与债券之间进行组合,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 风险和收益同方向变化,同步消长。 托宾认为,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属于风险回避者,即人们更愿意持有风险较小预期回报率也较低的资产。投资者要在预期收益率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而作出对资产组合的选择。 收益的正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递减,风险的负效用随风险的增加而增加。 若某人的资产构成中只有货币而没有债券时,为了获得收益,他会把一部分货币换成债券,带来收益的效用。但随着债券比例的增加,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风险的负效用递增,当新增加债券带来的收益正效用与风险负效用之和等于零时,他就会停止将货币换成债券的行为。 同理,若某人的全部资产都是债券,为了安全他就会抛出债券而增加货币持有额,一直到抛出的最后一张债券带来的风险负效用与收益正效用之和等于零时为止。只有这样,人们得到的总效用才能达到最大。 三、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学说:货币主义Monetarism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货币学派;创始人芝加哥大学的M.弗里德曼,代表作《货币数量学说—新解说》 背景: 70年代的滞胀 →凯恩斯理论的困境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 核心命题:经济活动中,货币最重要。 政策主张:货币发行增长率要与经济自然增长率一样。此外,不要对经济活动有任何干预。 一、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 1.货币的含义财富总额。用恒久性收入(Yp)代替总财富 2.财富构成: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种财富的最大区别是人力财富不易变现。所以,如果人力财富在总财富占比较大,则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越大。 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用w表示,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3.人们持有货币资产及其他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或报酬率: 货币的名义收益率:rm,零(现金)、正(存款)、负 需求量与持有货币的预期收入成正比 债券的名义收益率:rb,债息、价差 股票的名义收益率:re,股息、价差 实物资产的收益率: 预期物价变动率 弗里德曼认为,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以外的其他资产的收益率越高,货币需求量就越小 4.其他因素(u):如人们的主观偏好、技术与制度因素等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Md—名义货币需求;P—一般物价水平 Md/P—实际货币需求;W—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 rm—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rb—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re—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预期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u—持币者的主观偏好 三、基本观点 1.货币需求函数稳定:人们持币数量与其决定因素如财富或收入、债券股票等的预期收益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 2.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 3.假如货币供应量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反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变化对于国民收入和物价的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 4.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将能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失业水平条件下稳定发展。 四、弗里德曼货币需求论与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 教法提示: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 讲授法 | |||
第10章货币需求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
本文发布于:2024-11-09 00:34: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金融学概论》货币需求
- 下一篇: 高中政治必修一常考知识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