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政府开始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对市场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政府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从近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货币政策在调节货币流通、稳定社会总供需平衡、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货币政策的含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其它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货币运动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而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经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本章的货币政策是指狭义的货币政策,实施的主体为中央银行。
狭义的货币政策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即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货币政策工具。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而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变化又引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变化,最后,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变化实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在这个运行过程中,中央银行需要对
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变化不断进行监测和及时调整,才能达到最终的政策效果。总之,货币政策诸要素构成了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环节都是构成货币政策运行的关键因素,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表示为: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一般应具备趋同性、长期性和驾驭性的特征。趋同性表示最终目标同国民经济总体目标在大方向上应是一致的;长期性表示最终目标的达到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驾驭性则表示最终目标对整个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具有驾驭能力。货币政策目标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把的稳定币值(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下简称《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该条款确定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选择理论。现代货币理论认为,一国货币政策的
最终目标是实现物价稳定、就业充分、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但由于几大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这就要求中央银行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相机决策,具体选择其中一两个目标作为实施的重点目标。
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来看,虽然在1984──1995年期间,我国实行的是“发展经济、稳定货币” 双重货币政策目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双重目标并没有能够同时实现。在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在1988年的“抢购风潮”以后,理论界基本形成一致的观点,即只有在通货稳定的环境中才能使整个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并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于是,1995年3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双重目标”进行了修正,确定了稳定货币的单一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往往要采取一些手段,这些手段就是货币政策工具。所以,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控中介目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它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那些经常运用的,能对整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工具,目前一般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也称“三大法宝”。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一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它是建立在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基础上的。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按规定比例将吸收的全部存款中的一部分上缴到中央银行作为准备,以应付存户提取的那部分货币。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能力,当时实行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其清偿能力,保护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之一,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最大优点在于:第一,作用速度快而有力。它通过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
货币供给,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产生直接的作用。第二,呈中性,对所有的存款机构起到同样的作用。第三,强化了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和监管金融机构的能力,为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顺利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作用过于猛烈,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不宜作为日常性调控工具频繁使用。二是易于受到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反对。由于存款准备金工具对银行信贷规模的作用过分敏感,频繁调整会扰乱银行的经营计划,并且对各类银行的影响因情况的复杂而不易把握。
2、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使用的利率。作为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调整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措施,是再贴现政策的主要内容。
再贴现政策的优点在于:一是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
性。二是通过对贴现对象选择、对贴现票据的规定,有利于起到抑制或扶持作用,并能改变金融结构和资金流向。所以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效果比较明显。
但再贴现政策也有局限乡:一是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再贴现政策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对它的反映,无论中央银行是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如果商业银行不愿意进行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二是再贴现政策的调节作用有限,即变动再贴现率只对那些向中央银行借款的金融机构直接发生作用,对其它金融机构只是间接发生作用。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货币的含义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普遍重视。与前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一是主动性强。中央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主动出击,因目标是调控货币量而不是营利,所以即可以用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买进,也可
以用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卖出,并且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买卖政府债券准确而有力地控制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精确性。二是灵活性高。公开市场业务买卖规模大小皆宜,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经常的、连续的、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同时,万一经济形势出现变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上也可以迅速进行反方向的操作。三是调动效果和缓,震动性小。由于公开市场业务以交易行为出现,不是强制性的,加之中央银行操作灵活,所以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平缓,不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那样震动大。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某些特殊领域或特殊对象的信用活动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政策工具。如果说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着眼于货币总量调节,那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则着眼于货币结构调节,即是有选择的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个别行业、部门的经济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和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三、其它货币政策工具
其它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两大类,即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1、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依据有关金融法令,以行政命令方式直接对对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特点是不借助于市场机制,而是依靠行政进行干预。比较重要的措施有:
(1)信用分配。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和客观发展的经济需要,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进行分配和限制的各项措施。这种办法由英格兰银行最早使用,目前,许多国家也用此办法将本国有限的资金优先分配到急需开发的产业或地区。
(2)直接干预。又称直接行动,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进行直接干预和控制。如直接限制贷款额度、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活期存款、直接规定或限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款或投资范围,对业务经营不当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拒绝再贴现或再贷款,等等。
(3)流动性比率。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例。一般说,
流动性比率与收益性成反比,中央银行对此进行规定,是为了保障存款人的安全,限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长期性贷款与投资。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达到流动性比率,必须采取缩减长期放款、扩大短期放款和增加应付提现的流动性资产等措施。
(4)利率最高限。是中央银行依据一定的金融条例,规定各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防止商业银行为了争夺业务而以高利率吸收存款进行的竞争。
(5)特种存款。在非常时期,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过多,利用行政手段要求商业银行将超额准备缴存中央银行的措施。如英格兰银行在1960年曾要求在英格兰境内的商业银行存入其总存款的2%,苏格兰境内的商业银行存入其总存款的1%作为特种存款,后于1962年废止。
2、间接信用指导
间接信用指导是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的特殊地位和影响,通过道义上的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间接信用指导比较灵活,且在感情上易为商业银行所接受。
(1)道义劝说。是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特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向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说明自己的政策意图,以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量和贷款方向,从而达到干预和调节银行业务的目的。窗口指导是日本的称法。这两种方式均无法律效率,能否有效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影响及与各商业银行合作的程度。
(2)公开宣传。是中央银行利用各种机会向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界说明其金融政策的内容和意义,以求各方的理解和支持,使金融活动按中央银行预期的方向发展。
(3)稽核检查。是中央银行依据金融政策和法规,对商业银行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就其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以利于金融宏观调控。
总之,判断一国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否有力,主要看它能否控制货币供应量,能否影响利率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是否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同时,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货币政策的则重点也不同,因此,它们的中央银行只能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与金融环境及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金融调控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环节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一般为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首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并经过传递、再作用到最终政策目标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经过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的分析中可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指标、信用扩张能力、融资成本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及意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时调整自己的操作行为,从而对企业和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针对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调节的变化,企业和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经济行为主体也开始调节自己的投资与消费行为,进而影
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的分析中可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指标、信用扩张能力、融资成本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及意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时调整自己的操作行为,从而对企业和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针对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调节的变化,企业和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经济行为主体也开始调节自己的投资与消费行为,进而影
响到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社会各经济变量。而社会各经济变量又通过市场,将信息反馈到中央银行和各金融机构,影响到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再一次引起货币供给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是利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层层递进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