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义
所谓电子货币,泛指正在出现或构想的各种零售(小额)支付工具,其中存放着消费者可使用的资金或币值。电子货币产品可以区分为基于卡的系统和基于软件的系统,前者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实现的,通常称之为智能卡,而后者则一般采用在标准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中安装专用软件的方式来储存或转移电子币值。
2、特征
(1)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
(2)可广泛应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
(3)集金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4)电子货币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
(5)现阶段电子货币的使用通常以银行卡(磁卡、智能卡)为媒体。
3、类型
(1)储值卡型电子货币:一般以碰上或IC卡形式出现;
(2)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一般是货记卡或准贷记卡:
(3)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主要有借记卡、电子支票等;;
(4)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主要是电子现金和电子钱包
二、电子货币的由来与发展
1、由来
电子货币是信息革命的产物货币的含义
货币作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其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交易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货币形式服从于货币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化,“用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来代替另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样,
货币所可能采取的形式就具有无限多样性。迄今为止,货币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等阶段。实际上,从早期的朴素商品货币到贵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银行账户上的记录数据,货币形式经历了从价值实体到价值符号的演变。同时,电子货币应运而生。
电子货币的出现是信息革命的产物,电子货币的产生和流通使实体货币与观念货币发生分离,真实货币演变为虚拟货币,是新技术革命和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效地解决了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的问题。电子货币极大地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信息流、资金流在网上的传送十分迅速、便捷,时空差距再不是网络世界的障碍。同时网络和电子货币还减少了巨额货币印钞、发行、现金流通、物理搬运和点钞等大量的社会劳动和费用支出,极大地降低了交换的时空成本。并且由于电子货币的方便性、通用性和高效性等特点,电子货币在使用和结算过程中,不仅简化了以往使用传统货币的复杂程序,而且电子货币的使用和结算不受时间、地点、服务对象等的限制,人们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内完成交易,无论所购商品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总之,网络和电于货币的出现加快了市场全球化,加强了全球经济的联系,人们通过网络和电子货币可以更快、更省地处理经济事务。所有的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
费用,节余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和提高了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和效率。因此,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货币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货币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2、发展
国外
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其形式也从最先的信用卡和电子资金传输系统一直发展演变到电子货币。 我们认为作为电子货币外在形式之一的信用卡和电子资金传输系统是电子货币发展的基础。
世界上最早的银行信用卡是美国佛拉特布什国民银行在1946 年发行的用于旅游的信用卡。但是由于这种信用卡只能用于货币支付,不能提供消费信贷,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信用卡。 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信用卡是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于 1952 年发行的信用卡。继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之后,美洲银行从 1958 年开始发行"美洲银行信用卡",并吸收中、小银行参加联营,发展成为今天的维萨集团。西部各州银行组成联合银行协会,于 1966 年发行"万事达信用卡"。联合银行卡协会现已改名为万事达集团。 维萨集团和万事达集团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际信用卡组织。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早在 1918 年就建立了自己的专用资金传送网。后经多次改进,于 1970 年开始用计算机化的高速远程通讯和处理系统处理资金调拨业务。 1982 年美联储开始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电子通讯网,不仅能加速电子资金运行,而且能保证电子资金安全。联邦德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凭借光学文字账目补登装置,开始自动处理银行账目。到 70 年代,德国建立了国际性电子账户网, 80 年代,非现金结算自动处理系统已具有相当规模。 1984 年 2 月,英国的票据交换所自动支付系统( Clearing House Automated Payment System,CHAPS)开始运营,它是英国的 14 家清算银行间的大额英镑方式的资金支付电子化系统。 美国联邦储备通信系统 Fed Wire( Federal Reserve Communication System)是美国的第一个支付网络,也是美国国家级的支付系统。这个通信系统属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所有, 是美国联邦储备局( FRB, Federal ReserveBoard)运营的大额美元清算系统。进行与联邦基金(银行同业外汇)交易、国债交易等有关的资金转账,以及票据交换所跨行支付系统( 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HIPS)的接待差额的结算等。
1995 年 7 月,英国一个名为 Swindon 的城市在全世界率先推行"电子货币"的实验。在英国 Swindon 市推行的电子货币实验,是由英国最大的零售银行之一的米德兰银行( Midlan
dBank) 和五大银行之一的国民西敏西银行(National WestminsterBank)共同出资开办了名为"Mondex UK"的企业,以该企业的名义进行的一项电子货币实验。实验的内容就是对一种名叫"Mondex 卡"的 IC 卡进行测试。除了 Mondex 之外,目前世界各国正进行一系列有关于电子货币的实验和研究项目,并逐渐应用于现实中。例如有美国的 Net Cash、 Net Cheque、 FirstVirtual,荷兰的 E-Cash,丹麦的 Danmont,法国的"小电子钱包",瑞士的"邮政卡",芬兰的"先驱者",新加坡的"NETS",日本富士银行和第一劝业银行、 樱花银行等大商业银行在"东京林海副都心"(东京都沿海建造的又一中心区)等一些地区内推行了IC 卡实验项目。
银行卡和电子资金传输系统是电子货币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当银行信用卡和电子资金传输系统发展到 70 年代,随着无现金、无凭证结算的实现,电子货币终于得以面世。由此可见,电子货币的历史实际上是从现金流到电子流的发展史。
我国
目前,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已经深入人心,基本做到了人手一卡。根据中国银联战略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05 年三季度末,中国共发行银行卡 9.18 亿张,预计 2005 年中国银行
卡发放总量将有望达到 9.6 亿张,其中信用卡占 3.8%。到 2010年中国银行卡数量将突破 16 亿张,人均 1.23 张。作为电子货币及网上支付的主要载体, 银行卡的大行其道使电子货币成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三、电子货币存在的风险
1.面临安全风险
电子货币的安全性是指对于电子货币所有者所有权的保障程度。电子货币与传统通货相比,所具有的成本低(保存成本、流通成本、使用成本)、高效率和灵活性等巨大优势,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假设:电子货币是安全的。离开了这一基本假设,即电子货币的安全性若不能得到保证,那电子货币的所有优势不仅荡然无存,而且它还会成为金融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罪魁祸首。
电子货币的安全性涉及到社会的公信心,特别是对国家金融体制的公信心。因而电子货币的安全性自然也就成了推广应用电子货币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2.面临信誉风险
目前在我国推广应用的电子货币,不论是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储值IC卡电子货币,还是金融机构发行的信用卡和借记卡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和电子货币所有权人之间均存在广义上的信用关系。在这一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拒不履行义务或逃避履行义务的可能性构成了电子货币的信用风险。
另外,在整个的电子货币运行过程中除了发行机构和所有权人之外,还涉及分销、结算和清算等中间机构。这些机构之间、机构和所有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往往是靠一对一的双边协议来界定,一旦发生争议或纠纷,只能延用合同法来进行调整和裁决,而没有相应电子货币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这与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形势是不相适应的。
3.导致中央银行丧失货币发行权和损失铸币税收入的风险
(1)导致中央银行丧失货币发行权
在信息技术创新推动网上电子商务和资金流通日益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将由网上金融市场自由地调节电子货币的发行。由信誉卓著、实力雄厚的信用机构来取代中央银行发行竞争性的电子货币,是一种比中央银行垄断电子货币发行权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在效率性与
安全性的“两难”选择中,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的垄断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电子货币的安全,但极有可能阻碍本国电子货币发展,并成为易受攻击的货币。如欧盟各成员一致认为央行发行货币的法律垄断力并不包括电子货币产品。电子货币对纸币的取代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在相当长的时期会出现电子货币与纸币同时流通,最终实现对纸币由部分替代走向完全替代。电子货币流通对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权方向的挑战将逐渐显现。
(2)中央银行损失铸币税收入的风险
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主要负债项目是不支付利息的通货,而资产一方则由附有利息要求的各种债权组成。因此,中央银行可以从资产与负债的利息差中获利。这种利润是中央银行收入的主渠道之一,这是一般所称的“铸币税收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