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1
会当凌绝顶的下一句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赏析。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这个字的妙味。
2.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頂,一览众山小。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3.诗词赏析:诗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4.古诗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________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使人内心________
2)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诗中驱将的意思是________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________的心理。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既是讽喻诗,又是叙事诗,它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几个简洁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官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翩翩本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恶。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营造了一种幽静、美好的氛围。
B.“流之”“采之”“芼之分别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的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求之中的指睡着,指醒来,可见君子日日夜夜思恋之苦。
D.作为《诗经》第一篇,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2)诗中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7.古诗文赏析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田家三首·其一
·柳宗元
蓐食徇所务,驱牛向东阡。鸡鸣村巷白,夜归暮田。
札札耒耜声,飞飞来乌鸢。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
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
【注释】蓐食:坐在床席上吃早饭;耒耜:农具。乌鸢:鸟鸦和老鹰,泛指鸟类。
助读资料:前人多认为,柳宗元的诗文与陶渊明相似,宋代学者陈善曾说:白乐天、柳子厚俱效陶渊明作诗,而惟柳子厚诗为近。其又云柳宗元学陶诗是语近而气不近。可谓一语中的。
1)这两首诗的内容主要围绕________展开。
2动静结合是这三篇古诗文共用的表现手法,请从其中摘出一例,并阐述它的作用。
3)根据材料,陶诗和柳诗都借助这一意象来抒怀,请简述这两处带给你的不同感受。
4)面对眼前所见的景象,柳宗元和陶渊明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结合上述诗文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随意的韵脚变换体现了的特点。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诗中的长夜既指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因安史之乱造成的动荡艰难的时局。
D.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颈联是被人广为传诵的名句。请自选角度,分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秋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1)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可以从秋声作威、________________等处看出。
2)参照颈联叶浮嫩绿的注解,给橙切香黄写一条注解。
叶浮嫩绿:新酒的酒像嫩绿的竹叶浮在上面那样鲜绿清亮。
橙切香黄:________
3)这首诗透露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秋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1)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可以从秋声作威、________________等处看出。
2)参照颈联叶浮嫩绿的注解,给橙切香黄写一条注解。
叶浮嫩绿:新酒的酒像嫩绿的竹叶浮在上面那样鲜绿清亮。
橙切香黄:________
3)这首诗透露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13.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可以看做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B.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笫二章、第三章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相同,但是感情均比前章进了步。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D.全诗一唱三叹,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虚无。
C.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
D.这首诗三次运用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2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15.诗歌理解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卷香风十里珠帘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是________
2)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前七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并点明主旨。
B.抓住江南多水的特点,写出了美丽的水乡风光。
C.采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江南美景。
D.“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的雄奇阔大。
16.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出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17.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