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挡。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1)末句的放出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达这个深刻哲理的?
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4.诗歌鉴赏
古诗赏析
即事
·徐侨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祖
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________
2)请从诗歌中出最 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象,请你出两个体现这一季节特征的物象。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四句中”“二字用得好,请你选自己最有感觉的一个说说其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考虑 )。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初夏时________的劳动气氛。
2)第四句字富有意味,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7.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2)品味颔联中字的妙处。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诗中既是诗人实写眼前景物,又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① 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赚得:骗得。
1)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 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出一种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泰山
B.“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山南山北明暗不同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欣赏其高大雄奇之美,末两句则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诗的尾联常被后人引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请问新的意义是什么?
11.请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A.春夜洛城闻奋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会当凌绝顶的下一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C.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2.古诗阅读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
1)对本诗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字,表现出夜的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做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图,寄寓诗人的忧愁与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意在借商女表达对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封建统治者的愤慨和批判。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之作。
2)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3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4)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客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1)诗中客怀处处不宜秋中的不宜秋的原因是。(从诗中句子回答)
2)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1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
B. 第一联的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 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 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注】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东风: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请简要分析。
20.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B.“齐鲁青未了是作者近望泰山,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和历史悠久。
C.“决眦写出诗人想把一切看个明白,睁大眼睛张望,眼眶好似决裂。
D.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遇到的阻力
2)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 1)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这一哲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的分析理解能力。品析此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这首诗末句的放出用得精彩,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