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话有很多“有音无字”现象,例如“拧干”叫“干jiu、“调 皮”叫“ yan ”等等。其实,南京话中大部分所谓的“有音无字”, 还是能够到具体的字。石头君以前也做过一些粗浅的研究。 烧水水开了,漫出来,叫做“ pu”(第一声这个字应该写成
“潽”;形容小男娃比较调皮,比较“ yan ” (),第我四觉声得应 该写成“厌”; 又比如,过去人家烧的蜂窝煤,南京人叫 做煤 ji( 第一声 ),我觉得应该写成“煤墼”;过去南京人将鸭血 称为鸭 南京美女huang ,应该写成“鸭衁”;下雨了, 淋在身上很难受, 南京人会说,“ du第一声)雨”。这个“ duo”应该写成“沰”。煤 ji(第一声)应该写成“煤墼”。
形容膀子粗,南京话说“膀子 zhuang (第三声)”,这个 “ zhuang ”应,该写成“奘”,“奘”是个多音字,有“粗壮”的意思。 不信大家查查,“潽”、“墼”、“衁”、“沰”、“奘”这些字在字典里 都有对应的含义。 类似的例子, 还有不少。 之所以“有音 无字”,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入探究, 也因为这些字如今较为生 僻。说膀子粗,可以写成“膀子奘“。
也是典型的“有音无字”。这两个字到底怎么写,有人认为应
该写成“盼兮”,语出《诗•卫风•硕人》 ,:肤如凝荑,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形容美 女大眼睛,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珠,扑闪扑闪的。还有人由此 引申出这句南京话如何有文化云云。 石头君认为,这个
说法纯属瞎编,之所以将“ pan xi ”和“盼兮”扯上关系,无非是 现在用普通话读,两者音近。但“盼兮”出自先秦卫国地方民 歌,请问卫国民歌中“盼兮”的发音,怎么可能两千年后现在 的“ pan xi ”差不多呢?美女美目盼兮。 还有将“ pan
xi ”,写成“盘膝”的,但最常见的,是将“ pan xi ”写成“潘西”, 南京美女为何姓潘?不知道有何依据。 现在最流行将“ pan xi ” 写成“潘西”。
最近,石头君在编手头的报纸副刊版面时,收到大学老 师周秋明先生的一篇投稿, 觉得很有道理, 将稿件摘录如下, 与大家进一步讨论“ pan xi ”的写法由来—— 这些年来, 南 京方言里称呼年轻女性的“潘西”一词引起不少市民的热议, 但是该词的出处及传统语境下的含义尚未被大众了解,从而 出现了许多揣测。 我们知道,南京话“潘西”准确发音是“盘西” 。
笔者认为, “盘西”“、潘西”实际上是民间对宋元时期常见俗语
“婆惜”的转读、转写或者讲“音译”。 依据研究俗语词的重 要方法“即音求义”:“盘”、“婆”在唐宋(中古)时代的声母相 同(照音韵学的说法,叫并纽双声) ,韵母虽不同(“盘”为桓 韵、“婆”为戈韵)却关系密切,有些多音字的情况就是随着 古代语音演变而分化成这两个韵母的结果。例如“番”字,既 属桓韵,除了 f a n,现在普通话还念pa n,如《史记•西南夷列 传》所载“番禺”,今在广州;又属戈韵,现在念 po,如《史 记•楚世家〉提到的楚国地名“番”即后来“鄱阳”的“鄱”。另 外,“盘”繁体字“盤”“、婆”异体字“(媻古”文献里“婆娑”有时写 作“媻娑”,)同属于形声字, “般”在其中都充当声旁(“皿”“、女” 是形旁),也证明“盘”、“婆”的字音曾经比较接近,在某些方 言中把“婆惜”读写作“盘西”“、潘西”是有可能的。最有名的“婆 惜”是阎婆惜,图为老版《水浒传》中的阎婆惜。
“婆惜”在宋元书籍中常见。 按宋代《东京梦华录•卷
五•京瓦伎艺》记载,“崇观以来,京华瓦肆主张小唱:李师 师、徐婆惜”等人“诚其角者”; 元代《青楼集》评述陈婆 惜“善弹唱,声遏行云,然貌微陋,而谈笑风生,应对如响, 省宪大官皆爱重之”,又有刘婆惜“颇通文墨,滑稽歌舞,迥 出其流,时贵多重之”;元末明初《录鬼簿续编》
亦收录“名 姬刘婆惜”巧接词曲的轶事。 当然, 最为家喻户晓的要数 明代《水浒全传》第二十回里的阎婆惜(这一人物在宋元之 际话本《大宋宣和遗事》 、元杂剧《黑旋风双献功》等作品 中就已存在),小说中这样描述她:“年方一十八岁”,“长得 好模样,又会唱曲儿, 省得诸般耍笑”。新版电视剧 《水浒传》 中的阎婆惜,熊乃瑾饰演。
凡此总总,大概可以梳理出:“婆惜”在当时多用于称呼
市井之间营生的年轻歌舞声伎,不需一定貌美、有文才(有 则更佳),但要懂得世故、活络讨喜。 因此,“婆惜”这个 称谓具有介于亲昵和轻薄的感情彩,而这点是与南京的俚 语“潘西”相符合的。 自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文明 素质的提高,今天“潘西”一词在约定俗成中逐渐被赋予积极 美好的内涵,我们应该对此抱持乐观其成的态度。 戴敦邦 先生(石头君最喜欢的人物画家)笔下的阎婆惜。可怜的阎 婆惜,最终被宋江给杀了。
以上是周先生的考证,石头君认为颇有道理,“婆惜”较 为接近“ pan xi ”的原意。石头君查阅到, 也有学者认为, 五 代至宋代, “婆惜”这个名字男女皆用,取这个名字, 与身份、 地位关系不大,只是表达一种意思。 它的由来,认为与 唐宋间普通存在的溺婴现象有关。溺婴,婴儿一出生(多为 女婴),因为种种原因,剥夺其生命的行为,历来被认定是 一种
犯罪,《宋刑统》中有:“溺婴,准律,故杀子孙,徒二 年。”《 宋史》中记载, 为扼制这种行为, 政府采取各种政策, 但收效甚微。 不过,而有一些孩子,由于婆婆等长辈的 一念之仁,而侥幸存活下来,这样的孩子被叫做“婆留”,比 如吴越王钱镠小名就叫“婆留”(《喻世名言》有《临安里钱婆 留发迹》)。吴越王钱镠小名就叫“婆留”
钱镠称王后, 与“镠”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都改作他字。 “留” 与“镠”音完全相同,于是改成“惜”,“惜”本身就有“舍不得”的 意思。所以,“婆惜”,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婆留”,因为婆婆 的坚持而留下来。 “婆惜”因此成为宋代很多小孩子,尤 其是女孩子的小名。这种现象多见于江浙地区,因为钱镠在 江浙一带影响很大。 《水浒传》 的作者施耐庵是江苏人, 对“婆 惜”二字应该颇为熟悉。 南京则地处江浙,宋元明三代, 民间必有很多女娃小名“婆惜”,由“婆惜”转音为“ pan xi ”的可 能性也是存在的。施耐庵。
以上,是周秋明老师和石头君的个人观点,大家对“ pan
xi ”二字有什么看法,也欢迎在后台留言讨论。
(本文为原创 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