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课时)
整体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文章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选文兼顾中外经典随笔、杂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从四个图形入手,非常有趣地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本文是很耐揣摩的说理文,也是一篇学习议论文的经典范文。引导学生把握清晰的思路,领略恰到好处的事例和道理论证,体会亲切平易的语言。引领学生初步走进议论文的学习天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从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入手,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
知精神。《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随笔。本文紧紧围绕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重要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行文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充满了睿智的思辨彩。《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两篇杂文,都是驳论文。引领学生寻对方观点和作者的观点,体会驳论文的写法。《不求甚解》一文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在批驳中正面阐述了读书贵在会意,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紧紧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采用反驳对方论证的方法,通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反驳强劲有力,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语言泼辣、犀利、讽刺意味强。学习本文要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好读书 读好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有益活动。可以开展搜集读书名言、名人读书方法、名人读书故事等活动,设计读书资料期刊,也可开展“好书伴我成长”的征文活动。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
(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在整套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这是唯一的议论文单元。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这单元的独特地位,教学时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抽象思维,搞清文章论证思路及内容;区分观点与材料,探究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发挥独立思考能力,作出判断。在阅读体验中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议论文的有关知识,避免单调的议论文知识的机械传递。在实践阅读中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在对比阅读中感受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感悟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准确和概括性强,也不乏生动的特点。学生虽然第一次接触议论文,但这单元议论文的内容和学生生活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学生并不完全陌生,因此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积累本单元的名言警句,并品析内化语句中包含的求知和读书的智慧,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重积累重思考,汲取前人经验,在求知和读书方面受到教益,提高学生对读书和求知的认识。
议论文的学习是一个开始,本单元仅仅是例子,应该有选择地指导学生更多地去阅读课外
的杂文、随笔类说理文章。让学生试着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达成新课标对简单议论文写作的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单元教学重点
1.积累词汇,积累名言警句。进一步养成默读习惯,提升默读速度和效率。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激发阅读议论文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的方法和能力。理清思路,把握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3.充分认识读书、求知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读书、求知的态度,吸取前人读书、求知的经验,培养求异思维、开放思维、创新思维,努力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4.尝试写简单的议论文。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读书和求知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议论文刚刚接触,它有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风格,应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加强预习。授课方面,加强导入的趣味性,强化合
作交流,师生互动,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交流,积极思考学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内容,创设语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生成性。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材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阐述“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从直观的图形入手,娓娓道来,亲切平易。既是对读者思维的启迪,又不强加于人。本文具有较强的思辨彩,可以帮助点燃师生理性的火苗,激发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同时本文有着清晰的思路、恰到好处的事例和道理论证、强大的说服力,是一篇很耐揣摩的说理文,也是一篇学习议论文的经典范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
1.默读。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突破方法:抓住设问句和过渡段,到作者的观点,体会论证过程,识别论证方法。再通过语文活动尝试提出观点,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论证思路。静心阅读课文,沉浸于字里行间,聆听智者亲切教诲,领会课文意旨。遇到疑难,师生讨论探究。语言体会除默读外,全文朗读,学生指出重点疑难的句子,师生互动品味探究。
难点
1.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突破方法:模拟一个“对话”节目。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作者、观众。强调和作者平等对话、互动参与的意识,活跃课堂氛围,激活第一次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在主持人的不断追问中,作者和观众体验设问引领思考的作用,并在不断对话互动中一步步深入进去,理
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探究到文章的论点。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对话交流能力。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锻炼,可以获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
2.培养创造性思维。
突破方法:通过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细节,通过设计“自创名言”“异想天开”“我是小发明家”等语文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尝试。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文本并不艰深,浅易的文字却极富有思维价值的底蕴,通过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思考,着力提高思维品质。
2.对话讨论。通过对话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
3.语文活动。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异想天开”“我是小发明家”等活动,使创造性思维的命题不落空。真的使学生慢慢建立自信,踏上创造性人才成长的起点。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一)
讲智慧小故事。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曹冲称象》《鲁班发明锯》等,引导同学们跳出平庸,激发出奇制胜的思维状态。
设计(二)
创造性思维的格言引入。芝加哥公牛队经纪人杰里·克劳斯说:“如果你有两个思想一致的人,就解雇一个。你要一个副本做什么?”
思考:杰里·克劳斯为什么这样说?
“思想一致”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副本”,于创新不利。而创新是一个球队、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立足不败的保证。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心神沉浸在字里行间。
默读是较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文章娓娓倾谈,字句比较容易进入学生头脑,启发学生心智。九年级学生已能较好地把握一般默读要求,自然会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为进一步对话讨论作好准备。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汲取(jí) 锲而不舍(qiè) 渊博(yuān bó)
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议论文章成语较多,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行文简洁,表达凝练,语言典雅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可以采用在具体的语境中猜读的方式,根据上下文体会成语的含义,领会运用之妙。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反馈默读情况:说说阅读收获。
问题设计:我的收获:文中____________句子,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交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给你启发?你有没有疑难?围绕这些语句大家谈看法,有助于理解作者想法。教师点拨,交流明确: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在今天的语境中,这个说法已经不具备振聋发聩的效果,但作者明确地提出来,依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如果对以往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适当“复盘”的话,就会知道,作者所言不差:“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因此,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解放思想并不很困难。只要明白:正确答案可能有若干个。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个句子把思路引向深处。不仅仅知道“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还要有“不满足”的心态,有“不放弃”探求的精神。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我认为这句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最有意义的。十五岁左右的学生,很容易接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但他们急于创新,认为灵机一动就可以完成创造性的伟大事业,因此轻视知识积累,不肯耐心学习人类经验,所谓“创造性思维”往往流于浅薄,甚至是胡思乱想。因此,讨论这个问题,可以稍微用多一点时间,尽力透彻一些。补充例证:没有任何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同时又是知识贫乏思想苍白的人。物理学家牛顿著名的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思是那些“巨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给他的发现提供了一个必要的高度。这句话是牛顿谦逊品格的体现,也告诉我们:吸纳前人的知识成果为创造奠基。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才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初中学生,一般不存在因为知识过多陷入僵化困境的情况,所以,引导学生努力求知,为创造准备好“源头活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