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原因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如果你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怎样寻求呢?课文于是顺理成章的提出“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①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 紧接着,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的论述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分析。实际上,自以为“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则“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
逐渐充实”。像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物也都如此。总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课本P106的课后”阅读提示“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建议: 一.引导学生确立课文学习目标。一般说来,可确立一下两条:第一,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第二,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围绕这两条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当然,自己另外确立学习目标也是应该鼓励的。 二、可采用问题式导读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除旁批问题外,还可以提出下列问题:1.课文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2.“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追求,这一点非常重要”?4.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5.发挥创造力的关键说什么?6课文中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说明了什么?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和课文练习中选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上一个“,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可以作多种引申。例如,课文的多种解读,问题的多种解法,完成一个任务的多种途径,等等。引导学
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引申得越多越好,越广越好。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简要说明本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在积累知识、训练能力、熏陶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价值。)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过议论文基本特征,学习了基本的论证方法,了解驳论和立论的异同。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由于家庭条件所制,无条件查阅除课本、教辅以外更多的资料,致使知识面较窄,思维较为狭隘,对于创造性思维这一话题理解不够。而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授本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让学生通读全文,查清生字生词,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尝试出文章中心论点,自主划分文章结构,便于课上进行学习。在教学时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动,还课堂以活力,尽量使议论文教学多一些生机,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景,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尝试独立
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富于思辨彩。教学本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第三,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最后,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和口语交际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掌握“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不言而喻、持之以恒”等词汇;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3.分析本文举例论证的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1.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逐层理清全文论证思路,把握论述的核心,从而明确中心论点,明确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2.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研读讨论,然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释疑,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