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的思考
127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日在丹阳上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节课,课的成功与否暂且不论,磨课的过程让我有了许多的收获。
一、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思考、研究。在备课的过程中有一些小的插曲,比如一直纠结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得当,一直在比较几种教学的设计到底哪种更好,一直在思考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的处理方式,有时拿不定主意,最后在老徐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才确定了教学的方向。那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他们能拿捏得如此准而自己却要想这么久,为什么他们一看即明的东西我却要反复的揣摩,这就反映自己还有许多的不足,如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对语文课标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对课堂教学的把握等等方面都有很多思考认识不深刻的地方,还要不断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的学习其实也带给自己巨大的收获,比如这两年一直在研究余映潮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课堂设计等等,从他的主问题设计,一文多案,教学的诗意手法等,都让我教案设计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在上这节课前在研究黄厚江的教学理念,看了他写的一本书中的几个教学案例和他的几篇教学的论文,获得了巨大的启发。研究这些特接教师的教学比研究理论来得更直观,收获也更大,所以现在我一有空
就看看他们的文章,看看他们的教学设计。在学习他们的同时,也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每节课上课前或下课后,把自己在备课、上课过程中的疑惑、思考、心得写下来,自己感觉很有意思,也很有收获,有很多的教学的创意和灵感就是在这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的能力和智慧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种反思和思考现在还显得比较零碎,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但这些学习和反思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思路更加明晰,这也是我今后学习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教学中要有自我。具体说就是要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要有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要有自己对学生的理解,要有自己对考试的理解等。在拿到课题时,自己没有去看教参,自己先读了两遍,读完后有两点感悟:1、这篇文章很难,第三段、第十段、第十一段是文章的难点,因为我第一遍读没读懂;2、这篇文章思维非常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于是想到这篇文章肯定要进行处理,否则教学难度相当大。于是再读了两到三遍,发现可以通过改写方式来处理文本,这种改写能让思路更明晰,又能分解教学的难点,这样教学设计的思路大致形成。从之后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这两点发现是有巨大的价值的,最主要的价值体现在教学的起点准了。我没读懂的地方,绝大部分学生肯定也没读懂,这点不解决,学生学习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所以在语文教学之前,一定要多花功夫读课文,
特别留意自己第一遍读文章的感受,这种感受和学生读文章的感受最接近,这就是教学的重要起点,有许多特级教师和专家也强调这点。当然并不是说备课不看教参,很多时候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教参能帮助自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帮组自己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所以平时教学中,教参是必须要好好研读的,只不过在教学设计时,要依据自己对文章、对中考、对教学、对学情的把握等合理的取舍,不要滥用。归根到底,要有自我就是要在平时教学中,多研究课标,多研究教材,研究考试,多研究名师,多反思自我等,逐渐内化知识,提升自我能力,那么自己就能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自我。黄厚江先生也说过,我们要感谢考试,是考试让我们认真研究语文教学,是考试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三、语文文本可以从文本特征、作者意图、编者意图、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等多角度来解读。这点收获来源于与张家港教授级特级教师——蔡明的五分钟谈话。他在听完了第二位老师的课后,突然来到我和贺剑英老师坐的第一排,问我们如何看待第二位老师在教学中讲中心论点这个问题,在交流后,他讲了他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他认为,本篇文章作者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在写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什么中心论点,什么论据论证,并且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关注科学”这个单元,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让
学生学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按照我们平常人的思维就是这样的逻辑思路: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那就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呢?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呢?从他的一番话中,我体会到他是跳出文本来看文章,寻求了另一种文本解读的角度。他的话给予了我巨大的启发,一篇文章可以从文本特征出发解读文本,也可以从作者、编者、思维认识方式来解读,这也是新课标所强调的。他的话拓宽了我语文教学的眼界,也让我明白了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有更高的语文教学境界。
四、语文学习不能只重考,更要重养。这一收获来自于华南实验学校的语文特级教师王校长的评课。他在评他们学校老师的一节课时,顺带介绍了他们学校语文教学的理念就是三个字:“养”“实”“活”。后来在吃饭时与他们学校的老师和校长同坐一桌,相互交流了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他们小学语文老师的考核不过多过问成绩,而是重在考评学生的阅读量,小学生读了多少书作为衡量语文老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初一、初二年级语文学科基本没有应试作业,主要是阅读和写作,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养”;课堂教学侧重实效,要抓住文本特征,要实实在在的训练学生语文能力,这就是“实”;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胆量,初一甚至花上一两个月时间,全年级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敢说,能说,要师生充分交流,这就是“活”。通过一节课,我发现他们的学生思维真的非常活跃,知识面比较广阔,学
生上课回答非常的响亮,不管是哪个学生,不管老师提怎样有难度的问题,他们都敢说,并且说得都很准确。由此我想到自己以前也走过一段弯路,几乎每节课都讲应试,但学生到后来也不怎么能考试,为什么呢?我想就是缺少了“养”,毕竟应试的技巧代替不了实在的阅读能力,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文学创作,二者要合理兼容。
这次丹阳之行从准备到结束让自己收获良多,除了上述几点外,自己对学生文本意识培养,课堂节奏掌控,教学语言语态的把握,课堂评价语言的准则等方面也有很多心得和体验,真是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