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7日召开的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十届四次理事会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各位与会理事、监事发表对协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许多发言者都表达了与时俱进做好科普工作的独到观点,并对协会工作更上一层楼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具体建议。发言者对协会发展提出的建议令人感动,他们对协会的期待更催人奋进。
为使更多会员了解本次理事会上理事、监事们的精彩建言,特摘发根据会议录音整理的发言辑录。同时,也期待更多的协会会员提出对于协会2023年工作的宝贵建议。我们一起努力!
协会动态
01
科技视界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十届四次理事会上精彩发言辑录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科普普及,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从十几年前开始,科技部的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包括973等重大项目结题时,都要求必须有科普的内容,由此可见国家对于科普工作的重视和实际推动。因此,积极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是我们科研人员应尽的义务,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我最大感悟。那么如何做好科普宣传,拿什么去支撑科普宣传工作?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我很荣幸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获得了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分学颁发的醉心科学优秀科普工作者和社会公益先进个人奖。这些奖是对我科普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我觉得我下半辈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科学普及为大众服务,服务于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我们科研人员、医学从业人员来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要从科普宣传开始。今后我会更有意地通过医学科研专业人士和其他社会精英,以及社会大众等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做好科普宣传工作,尽可能多的影响可影响的人。
同时,我们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2022年我有幸入选市科委每年遴选的描写多位尖端科学教育界的精英的《执牛耳者》,通过这个活动,我把曾溢滔院士等几代科学家领导的团队二十多年磨一剑的科学成果转化的历程和意义做了宣传介绍,同时也借这个节目把科学家们矢志不渝的
专注精神与更多的年轻人和大众分享。明年我希望继续努力,进一步推动我们的科普基地和我们协会科普基地的建设,与人才培
养专委会等委员会一起联手做点重要的事。
协会动态
02科技视界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组织参与更多的科普活动
2022年上半年做了一期会员科普作品沙龙讲演化论的内容。这个主题我们从2019年就开始筹划,因为这一年是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160周年暨达尔文诞辰210周年。我们先做了一个知识付费视频系列在线上运营,至今已经售卖了20多万份,后面又转化成线下的科普场馆和学校活动,转化成纸媒的专栏文章并通过新媒体推送,相关科普图书也在出版中。这三四年都在围绕这个选题做线上线下联动的商业运营。12月宝山区科协,上海市科协,再加上睿宏文化,要做一个元宇宙与未来科学教育论坛,这个活动也得到了中国科普作协的支持,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创产业专委会的主题年会,到时候也希望咱们协会的相关专家参与进来,一起探讨未来科学教育。
把最新知识及时地告诉大家,
这是特别重要的事
钱理事长刚才提到了关于科普的站位要高。我有这样的感觉,国家现在对科普那么重视有一个基本的考虑,就是要把全民科学素养提高到25%。这些年我一直在跟踪科学素养提高这
我们明年的重要工作是启动《十万个为什么》第七版修订
我们明年的重要工作是启动《十万个为什么》第七版的修订。原本打算2022年年底开一个《十万个为什么》出版60周年的会议,跟专家们再讨论一下第七版大概怎么弄,方向是什么,并听听专家们的意见。我们目前的想法是第七版可能不要做特别大的变动,但会顺应现在新的时代的需求,尽量把一些多媒体全媒体的表现形式用起来。会考虑采用主题化的、每一本相对薄一点的呈现形式,争取做到100本,可以回应约1万个问题。每一本就是一个方面的大问题,下面再引出很多小问题,小问题是大问题的横向纵向的融会贯通这样一个形式。整套书不再局限在传统学科范围,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来说,融会贯通地来给他讲解一些科学问题可能更便于理解和启发他的
求知欲。当然目前都还只是一些不成熟的设想。
协会动态
03
科技视界
Science & Technology集思广益打一国家
Vision
科学内核、传播技巧都需要
科普就是科学的传播,既然是科学传播,它就分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的内核,二是传播的技巧。我们协会既有深耕各个领域的科学大咖,又有众多精深传播的媒体。随着现在媒体形式的多样化,青少年和普通民众接受信息的途径都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这也倒逼科普要做更多的创新。混子曰的创始人,大家会觉得他漫画画得挺好,实际上我觉得他是深刻理解了所要表达的科学和科学背后的本真,才能画出那种透彻的感觉。我们传播科普可能也是这样的,必须把科学的本身吃透了,才能再借用新颖有趣、喜闻乐道的形式。现在电视上出现的医学脱口秀也是一种很吸引人的科普传播形式。我们这些在科教一线的科普人身上肩负了两种职责,一种要在科学上不断地深扎,因为不扎深就抓不住科技的最前沿;另一种要到最大众、最广谱、最接地气的方式,要做体会百家温暖、体会人间情感的传递,诠释中要有自己的语言和特征。所以我觉得做科普的老师都挺厉害的,因为需要伸缩自如,需要收放
有道。科普也是一种教育,教育就像树扎根一样,它向下扎的根越深,它向上就越枝繁叶茂兴旺繁盛,科普就是让科学扎得越来越深,让社会大众和青少年能够看到枝繁叶茂、五彩斑斓的世界,激发出他们也愿意扎根的这种火苗,让他们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森林和物种的多样性,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件事。2000年全国的一个大普查调查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只有6%,到现在的话可能也就是10%出头,在未来的20年要把公民科学素养提高到25%。提升公民科学素养除了要靠科研一线的人之外,更要靠广大的科普工作者。科普素养提高是有一个国际上通用的说法,首先,要了解现有的知识,知晓已有的知识,我们做科普要把刚刚发表的论文的最新知识及时地告诉大家,这个特别重要。除了知晓知识还要知道知识产生的过程及背后的原因,这个过程会促进思考。此外,还要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后还有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培养、价值观的形成等。其实现在大家都想做科普,方式也很多,有视频、文章等。关键还是要知道做什么内容。这个要靠大家集思广益来进行一些研究,在研讨中形成共识,并把它简化为形式制度。这个可能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
协会的任何事我都特别愿意参加,将来还会一如既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