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内主旋律电影现存问题
我国自1987年明确提出主旋律电影的口号至今已27年。主旋律电影在上个世纪明星电影90年代经历过辉煌,但是在步入新世纪之后情况急剧下降。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票房能达到3000万的
已属佳作,例如《张思德》《云水谣》《东京审判》等。而同时期的商业电影票房前几名都在亿元以上,例如《天下无贼》《夜宴》《功夫》等等。主旋律电影依旧停留在依赖政府的“计划时代”是个不争的事实。大部分主旋律电影的投资、观影、评奖等都围绕政府展开,无法真正市场化。政府投资拍摄、行政命令观看、政府设立奖项的“制作—发行—观影”模式,使得主旋律电影缺乏对受众的重视,缺乏对受众的了解和研究,缺乏市场化的动力和急迫感,从而使得主旋律电影的宣传效果不佳。以主旋律电影中的一大类型——英模电影为例来看,在代表大众文化的网络评价中,网民对英模电影“质疑、斥责、批判则不绝于耳,这一评论往往注重英模电影的观赏性,从娱乐消费诉求评判电影”。[1]
二、 主旋律电影表述方式与商业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主旋律电影仅仅是中国对宣传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电影的特定称谓,其实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片各国都有,并非中国独创独具。例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爱国者》《巴顿将军》等,虽然是商业电影,但主流意识形态浓厚且深入人心,因而商业化与主旋律之间应该构成“表述方式”与“精神内核”的关系。主旋律电影如果采取适当的表述方式,完全能够获得普通民众的认可和喜爱,博得越来越高的利润和民众口
碑。换言之,主旋律电影应该按照商业电影的标准去拍,按照商业电影的推广模式去运作。实际情况是主旋律电影缺乏有效的目标受众,不能很好地完成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而主旋律电影负有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只有完成了这个任务,才是合格的、成功的主旋律电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