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
2019年第7期(总第179期)
98
周春林
(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
摘 要:
偶像明星从电影电视剧中的角演出到真人秀节目的本出场,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大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明星,成为全民娱乐的新的节目形态,并由此获取了高关注度、高收视率,成为影视节目中的一大品牌。这一成功得益于技术的进步,而大众文化是其生长繁盛的土壤。催生于消费主义文化的明星真人秀迎合了受众的各种消费需求,然而过于注重“娱乐至上”的节目形式将难以获得持久竞争力。节目制作应当以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为指导,更加注重有质量的内容输入。
关键词:
真人秀 消费文化 明星1998年美国播出影片《True men show》,“真人秀”这
个名称开始使用。第二年荷兰真人秀节目《老大哥》的播出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随后这一新的节目形态被移植到欧美各国。近年来这种纪实性的节目形态持续火爆,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影视节目和大众
休闲娱乐的消费对象。国内真人秀节目题材广泛,有竞技类、生存挑战类等。在各类真人秀节目中明星参与已成为一个重要元素,主要体现于两种形式中:一种是明星作为评委或嘉宾,如《中国好声音》,明星担任导师与参赛选手进行互动;另一种则是明星作为节目的主要参与者,如浙江卫视推出的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等。真人秀的兴起与发展使明星从以“表演”为主的电影电视节目走向呈现真实自我的、具有平民性的娱乐节目中。同时明星日常生活的一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对象,吸引了大众的围观或参与,形成新的娱乐潮流和节目品牌。然而真人秀并不仅代表一种单纯的休闲娱乐方式,它的盛行正契合了当前的消费主义文化。
一、明星真人秀节目诞生的消费主义文化背景消费主义文化产生于二十世纪的美国,五六十年代开始向西欧、日本等国扩散。这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目的,进而将普通大众裹挟进去的消费至上的价值系统。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别于一般的经济性消费,强调一种生活方式,是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消费主义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的结果。也就是说大众消费的不是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其所代表的符号价值。消费文化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同时随着商品全球性的流通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已
经渗入到我们的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西方消费文化的扩张,通过各国的大众传媒传播扩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传统社会文化价值观造成了剧烈的影响和冲击。在现代大众媒体的不断轰炸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之下,消费文化已经逐渐取代传统文
江苏小高考时间化而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
[1]
在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利益相关者通过各种转变和创新的方式迎合大众的需求,满足其欲望。其中传播媒介有力地推动了消费文化的扩散。从媒介本身来看,其不再是少数人或精英阶层的专属,已经成为普通大众唾手可得消费品。同时媒介形式不断丰富,并逐渐形成以互联网为主流的媒介使用盛况,为商品和各类信息等服务的推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从传播内容来看,娱乐化倾向明显,即使是严肃的新闻报道也在逐步走向迎合大众消遣性的需求。真人秀节目与享乐、休闲及追求快感的消费文化价值观相符,同时得益于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成为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和消费方式。真人秀节目以其真实性和平民性易于接近大众,明星作为引领时尚和优质生活的标杆成功吸引了大批受众,也符合了消费文化所倡导的享受、娱乐与时尚。真人秀节目不仅给大众带来了物质消费,同时也带来了精神消费。一方面,在工作之外,生活之中,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加网络,即可随时随地轻松地选择与观看喜爱的真人秀节目。这些节目主题各异,参与的明星也是风格多样,迎合了观众的不同偏爱,可谓消遣时光的高“性价比”的一种消费品。而另一方面,大众在付出较低金钱成本的同时还能尽情地享受被标榜为“娱乐”、“时尚”与“品质”的文化产品,并在其中获得自我满足与精神狂欢。
观众通常乐于收看这类不需要思考的并能带来视觉享受与冲击的娱乐节目,这也是大众津津乐道的共同话题。在明星真人秀节目中消费主义文化的特征显而易见,是对身体的消费,体现了共同体的消费,符号化的消费以及平民性的娱乐形式。
二、明星真人秀节目中的消费文化体现(一)身体消费
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到:身体是最美的消费品。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
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2]
身体作为欲望的来源,曾经是被监视、控制和刻意回避的对象。而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膨胀,工业文化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身体的审美
本文网页版
特别推荐——文化传播
DOI:10.13556/jki.dncb35-1274/j.2019.07.028
99
东南传播
2019年第7期(总第179期)2019
年第七期
性得到了解放,并成为给人带来视觉美感和快感的主要消费品。而明星的外形通常符合一般大众的审美观,具有姣好的身材、养眼的脸型和精致的五官等,因此普遍而言,明星的成名与其身体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明星的身体能产生如此巨大的魅力,在于它指向人们的感官刺激、指向人们的欲望、快感等原始冲动,因此明星的容颜、身段、表情、性感程度投
合了大众的窥淫欲。[3]
真人秀节目正是抓住的大众对原始欲望的渴望及对视觉享受的追求,邀请明星作为节目的重要参与者,让观众在观赏节目的过程中享受视觉的盛宴及对身体美的美好体验。因此,不难发现,大众在这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节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同时不乏对明星外形的评价。如在《中国星跳跃》中,明星身着比基尼,露出火辣的身材,健美的肌肤,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网友评论看这档节目最大的乐趣和看点在于:美女、比基尼等。于是可以看出节目获得高收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身
体作为卖点。身体的刺激可以给人带来不一般的视觉性快感。正如费斯克所言,快感呈现出以下形式:“美学式”的,以高雅快感反衬出低俗享乐;“政治性”的,以反动的快感区别与革命的快感;“话语式”的,创造意义的快感与接受陈腐定义的快感;“心理学”意义上的,精神的快感和身体的快感;“规则意义”上加快新陈代谢
的,施加权利创造的快感和规避权利的快感。
[4]
(二)形成共同体的消费形式在消费文化中,人们消费的不仅是对需求的满足,同时也是消费对象所蕴含的象征性意义或代表的特殊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心情、体会、感受和品位等。在这种消费形式中,突显了消费对象与身份认同的联系,产生“我消费故我在”的印象,即消费品成了身体地位的体现。在确定自己角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共同的消费”取得社会体成员的认可。受众在观看真人秀节目时虽然是个人行为,即自主选择节目类型,选择观看的时间和地点,并常常是个人独自观赏,却不可避免地成为线上线下共同体的成员。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它就像是一个家(roof ),在它的下面,可以遮风避雨;它又像是一个壁炉,在严寒的日
子里,靠近它,可以温暖我们的手。[5]
在线上,网络媒体互动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使大众能够随时随地地发表影评,并与共同爱好者或某个明星的共同拥护者结成团体,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共同体。团体中的成员互相支持,时刻关注偶像的动态,为偶像明星的美誉欢呼,也能在偶像出现负面情况时抱团力挺。在线下,粉丝们也能到观看同档真人秀的人,迅速形成共同话题,并为彼此的娱乐爱好及品位感到自豪。在偶像明星出演的活动或演唱会现场,不同年龄、职业和性别的人联结成体,形成“乌合之众”。在偶像明星的带动下形成的共同体,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能。一方面,体产生的“温馨”和认同感使受众持续关注节目动态,并为自己的新发现津津乐道。而众人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围观,部分围观者随之转化为新的体成员。另一方面,明星效应有效地刺激了大众的实体消费。明星在节目中穿过的一件衬衫或一件任意物品都会成为消费市场上的“某某明星同款”,销量也是惊人的。在《爸爸去哪了》节目中,节目组明星曾住过的一件旅馆受到了粉丝热捧,价格也由此爆涨,但依
然能吸引很多追星组的“尝鲜”。
(三)符号化的消费形式
人们在追寻共同体的同时也是在树立与他体的一种差异性。人们正是通过消费不同的物品来界定与建构自己与物品身份相符的身份,以此将自身与他人区分开来,并与同类人同等。即人类所消费的,不仅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还有物品的符号价值。正如波德里亚所说的,消费不再仅仅是工具性活动,
更是符号性活动,消费越来越失去了固定的“所指”,“自由的”和“被解放的”能指,成为对符号进行操纵的系统性活动。真人秀在节目制作中也采用了符号化的方式,为了吸引受众,在节目中加入了符合目标受众的各种文化元素。符号化的节目使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乐趣和愉悦感,也能取得对符号所代表的意向的满足感,成为符号的接收者和传播者。首先从明星自身角度来,明星个人已经成为了一种消费的对象,也就是说明星也是符号的化身。明星的形象,包括形体、五官、服饰和使用的物品等,代表的是一种时尚,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明星的生活方式和出席的活动等体现了一种优质的生活,也是为大众所向往的。因此,受众在获得娱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身融入到明星的活动情景与优质生活体验中,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感。制作者在节目的各个环节中也注重这种符号化的创造。首先体现在情景的选择中,通常会选取比较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场景,再进行情景刻画。如明星出游,出行前整理行李的情景,出现在镜头中的有舒适现代的住宅、高档家具、名牌服饰、名牌护肤品。随后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和休闲娱乐的人。这些符号蕴含的是一种精致时尚的生活方式,是财富的展示。在旅途中,粉丝与明星的互动,如向明星送花或索要签字,指代了一种赞美和身份认同。
(四)平民性的娱乐形式在消费社会时代,消费主体虽然还不能覆盖社会全体成员,尤其是还处于贫困境地的底层民众,但消费的权利已经从精英阶层或是富裕阶层开始下移,也就是说它不再属于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成为大众的活动。为了争取最大多数受众,商家或相关利益相关人总是想方设法最大
化地接近大众,并将其卷入自己创造出来的消费社会中。借助媒介力量是其中一种手段。大众传媒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每个人都能轻松地接触和使用媒介。消费生产者利用媒介的便利性,以广告等形式宣传消费品,同时使受众参与到消费品的传播中。真人秀得益于媒介平台,形成了多屏播放的格局,使受众随时随地观看节目,同时只需支付少量的费用或是免费观看。在这基础之上,为了满足大众对明星日常的好奇心,节目编导采用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创造出明星本出演的节目形态。尽管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编导,同时明星在节目中的“惊讶”等夸张或矫情的表情,带有一定的表演和迎合性质,但相比出演电影电视剧中的角,真人秀反映了明星较为真实的一面,同时体现了一定的平民性。
首先,节目中的明星是作为真实的自我出场,这有别与电影等影视节目中的角出演。观众可以在节目中从明星的言
特别推荐 —
文化传播
东南传播
2019年第7期(总第179期)
100
行举止中了解到他们真性情,了解到他们作为普通个人的现实中的一面,也能从中到一定的情感共鸣。比如在《爸爸去哪了》的节目中,明星以父亲的真实角出演,完成了从偶像向平民的转变。明星爸爸在节目中重视他们父亲的角,流露出与常人一般的父爱。如捕鱼的一期节目中,为了不让孩
子失望,张亮帮王岳伦捕了一条小鱼,王诗龄骄傲地说“我爸爸也捕了一条鱼。”郭涛更是在其他爸爸都回去后还在努力捕鱼,而石头一直陪在他身边。这同时也体现出,在真人秀节目中的情景是平民化的、是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不是在演播室进行的,没有炫彩夺目的灯光和华丽的服饰及各种设备等,节目走出了人工制造的隔离的空间,走向自然和民众的生活空间中。另外,明星在节目中所使用的语言和表情也是贴近生活的,没有经过事先的设计和排练,不需要为刻画角而表演。他们的言行在设定的情景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流露出来的,是内心较为真实的反映。
三、对消费主义文化中明星真人节目的反思节目制作方以“真人秀”为卖点,以满足大众窥探明星真实一面的好奇心而圈粉。但沉浸在娱乐的狂欢中的大众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所收看的节目看是名副其实的真人秀,还是为了迎合观看需求而创造的“真人秀”?受众在观看真人秀节目时能够获得娱乐感,并在此过程中忘却生活中的烦琐事或工作上的烦恼。他们付出时间与金钱,获得了感官刺激和精神上的释放。在这个过程中,明星是被消费的对象,但与此同时明星也在消费着受众。在真人秀中,明星或是表现自我的一面,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表演成分,总之他们在节目中的一切表现都直指一个目的:受众看爱怎样的“我”,“我”就是怎样的一个人,极力塑造大众喜爱的明星性格特。换句话说,就是提供受众所需的,尽力满足受众的欲望。明星的卖力演出是一档真人秀节目获得高收视率的重要因素,同时,明星收获一批批忠诚铁粉的拥护与爱戴。众星拱月对明星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
满足与成就感,也是其身份的重要象征和耀眼光环的重要基础。比如在明星旅游类真人秀节目中,粉丝的街头围观、示爱、索要签名等追捧给明星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是不可言喻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明星收获的更多的是物质成就。人气越高,收视率越高,明星赚取的片酬自然也越高。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广告代言或节目邀约,如此循环,事业蒸蒸日上,一代巨星就是如此成就的。对于制作商而言,他们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借明星的演出及人气而获利。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满足受众的需求是一种手段。制作商为此想法设法地去创造为受众所喜爱的消费品,真人秀节目是其中一种。而在大众消费明星的过程中,商家与明星各取其利,因此也是消费大众的过程。
真人秀节目的热播与影视制作技术进步不可分割,与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连,与方方面面的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真人秀是在大众文化,尤其是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消费生产者在利润的追逐中不断探索、开发迎合受众需求的消费品,同时创造出“被需求”的商品以刺激消费。费斯克在《理解大众
文化》中提到:更广义地说,商品还可以包括非物质的对象,
譬如电视节目、女性的外表或明星的名字等等。商品亦可履行两种功能,“物质的”与“文化的”功能。牛仔裤的物质功能,是要满足对保暖、大方、舒适等的需求。其文化功能则关乎意义与价值观:所有商品均能为消费者所用,以构造有关
长津湖票房最新票房
自我、社会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关系的意义。[6]
然而,在大量的同质化的、快速消费的节目竞争中将越来越难以获得受众的持久注意力。而与此同时,“被消费”的大众在猛然醒悟后也会不断地发出质疑与批判的声音:这种被创造出来的需求是否为我们切实需要的?面对种种未能预期的挑战,要在嘈杂纷乱的各类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并保持持久竞争力,制作商不得不思考新的制作思路,更加注重与提升输入内容的文化内涵,而非娱乐至上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内容始终是夺取市场份额、留住并不断吸引新的受众、保持核心竞争力最有力的武器。因此应该更多地发掘观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需求,并以此作为节目制作的指导思路,创造出更具感染力与生命力的节目内容。
注 释:[1]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都后现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66.[2]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98.
[3]南帆.身体的叙事[A].朱大可,张闳.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一卷)[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4][6]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钰,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1,13.[5]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 参考文献:1.李东晓.“真人秀”节目的文化范式解读[J].新闻传播研究,2008(05).2.郭凌,王志章.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休闲研究[J].江淮论坛,2009(04).
张少华个人资料年龄
开学第一天的日记3.陈旭光.消费时代明星形象的媒体建构与现实批判[J].学术论坛,2009(07).
4.杨魁.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J].兰州大学学报,2003(1).
5.赵汇,杨超然.文化消费主义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与引导[J].中国特社会主义研究, 2017(04).
6.孙晓.媒体消费主义与媒介文化[J].青年记者,2016(13).
7.隋岩,张丽萍.传媒消费主义带来的价值嬗变与文化反思[J].现代传播,2015(06).
8.王晓,方苏红.现代传媒加速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J].新闻知识,2008(10).作者简介:
周春林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温华英】
特别推荐——文化传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