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的基本类型
1. 短期信用贷款
是贷款人为解决由本行办理代发工资业务的借款人临时性需要而发放的,期限在一年
以内、额度在2000元至2万元且不超过借款人月均工资性收入6倍的、毋须提供担保的
人民币信用贷款。该贷款一般不能展期。
2. 综合消费贷款
是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不限定具体消费用途、以贷款人认可的有效权利质押担保或
能以合法有效房产作抵押担保,借款金额在2000元至50万元、期限在六个月至三年的人
民币贷款。
3. 旅游贷款
是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支付旅游费用、以贷款人认可的有效权利作质押担保或
者有具有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偿还贷款本息并存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人提供保证,借
款金额在2000元至5万元、期限在六个月至二年、且提供不少于旅游项目实际报价30%首期付款的人民币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又分为一般助学贷款和特困生贷款,是贷款人向全日制高等学校中经
济困难的本、专科在校学生发放的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并由教育部门设立“助学贷款专
户资金”给予贴息的人民币专项贷款。
4. 汽车贷款
是贷款人向在特约经销商处购买汽车的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汽车、以贷款人认可的
权利质押或者具有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还贷本息并存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人提供保证,在贷款银行存入首期车款,借款金额最高为车款的70%、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的专项人民
币贷款。
5. 住房贷款
是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或者城镇居民修房、自建住房,以贷
款人认可的抵押、质押或者保证,在银行存入首期房款,借款金额最高为房款的70%、期
限最高为30年的人民币专项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又分为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委托性个
人住房贷款和个人住房组合贷款三种。
1、增长速度快,规模不断扩张。截至2021年末,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已从1998年的172亿元增加至15732.6亿元见图1,5年间规模增长了90倍,年平均增速达到112%。1998年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高达326%,随着贷款余额的增长,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逐渐
放缓,2021年下降到47.5%。在这样的高速增长支撑下,消费信贷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比
重不断上升见图2。其中,个人消费信贷发展最早的中国建设银行这一比重最高,为
17.1%,而消费信贷余额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这一比重为12.2%。消费信贷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各家银行纷纷将消费信贷业务从原来的信贷业务中独立出来,
设立了零售业务部、个人金融部、住房信贷部、银行卡中心等,专门从事和管理各类消费
信贷。
2、品种丰富,结构体系日趋完善。中国消费信贷初步形成了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体、汽车消费贷款、综合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多种贷款品种组成的贷款业务体系。中国
消费信贷结构的主要特点为:
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信贷占绝对比例。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2021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1779.74亿元,同比增长了42.46%,是1998年的27.64倍。这6年间,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的比重平均超过75%。由于住房贷款的期限较长,更主要的是个人还款
建设银行卡种类意识普遍高于企业,所以个人住房贷款的坏账率非常低,只有0.5%。因此,个人住房贷款成为消费信贷中最受重视、同时也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产品。2021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总计12.358亿元,其中,住房贷款9.780亿元,占整个消费贷款余额的79.14%。
汽车消费信贷成为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信贷品种。提供汽车消费信贷的金融机
构主要有商业银行、汽车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中国加入WTO后,在汽车价
格下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的推进下,汽车消费大幅度攀升,而且贷款购车比例达20%以上,有力地激活了汽车消费市场。2001年,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为436亿元,到2002年末,已上升到了945亿元。2021年肆虐的SARS,极大地刺激了汽车消费信贷,该
年末,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超过1800亿元,几乎比上年增加了1倍。
信用卡消费信贷金额较小,但是发展势头良好。银行卡消费信贷功能一直未被中国大
多数人接受。例如:银行卡总发卡量从1994年的842.61万张增长到2002年的49651.95
万张,同期,总交易额从5204.86亿元增加到115601.85亿元;发卡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5%,交易额年均增速高达47.34%。但是与发卡量的快速增长相比,银行卡消费金额却非
常小,2002年其消费金额只占总交易额的1.62%,作为消费额一部分的消费透支额所占比
例更小。在中国的银行卡中,主要被作为电子货币,行使转账、存取现金功能的借记卡占
绝对优势,2021年第3季度末,在总共发行的6.14亿张银行卡中,借记卡有5.8813亿张,占银行卡总数的95.8%,而具有消费信贷功能的信用卡即贷记卡仅有0.2587亿张,只占
4.2%。不过,2021年SARS出现后,基于安全考虑,人们更愿使用快速、清洁的银行卡,
许多人开始利用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信用卡业务出现了较快增长,全年贷记卡发行量
约为480万张,同比增加了325万张,增幅达209%,卡均交易额约为7400元人民币,远
远高于借记卡。
助学贷款份额较小,发展缓慢。1999年至2001年,已累计发放了国家助学贷款14.4
亿元,共计扶持了37.9万名学生就学读书。助学贷款余额已达32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
为13亿元、一般助学贷款余额为19亿元。截至2021年2月末,助学贷款余额为71.8451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52.0614亿元。
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较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消费信贷政策的
规定,中国金融机构发放的住房贷款主要限于该机构所在地,因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
差异造成消费信贷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全国性商业银行都明确表示,其消费信贷的发展重
点应集中在沿海、沿江等发达地区。截至2000年11月底,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福
建5省市消费信贷余额合计为1921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比重的61%,其它省市仅仅占39%。在消费信贷品种方面,地区差异也很大,西部有些地区至今还没有开办国家助学
贷款业务,相当多的学生得不到助学贷款。
各金融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无论是消费信贷规模还是发展速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均处于领先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总规模中的比例很小。截止到2002年底,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合计为8886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之比为
85.6%,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所占比例只有14.4%。截至2021年11月,中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已达到1800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总份额
的81%,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份额只占19%。中国银行的消费信贷市场份额
增幅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首,全年发放个人住房贷款939.43亿元,新增消费信贷余额
同比增长36%。
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多为空白。中国有8亿多农民,消费信贷在农村的广阔发展空间
是显而易见的,某市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有70%的农民对消费信贷有迫切需求。但是,
消费信贷还是主要集中在城市,对中国部分县的调查表明,消费贷款总量中,县城中的消
费贷款占90%强,而农村中的消费贷款不足10%。
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
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中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
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
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
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
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
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
呈上升趋势。加之,中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一旦学生毕业离校,商业银行就很难查
寻到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状况,这种互保方式蕴含的风险自然会显现出来。银行自身管
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
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
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
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
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仍采用手工办理,加上从事消费
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加
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
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同情弱者”
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实践中常常发生“欠债有理”的现象,一些法律法规中似乎也有“维
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
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
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
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
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风险防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消费
贷款一般额度较小,而小额债务法院一般不受理,受理了也要付出可观的诉讼费,使银行
利益受损。因此,要从法律上对银行个人贷款经营给予必要的保护。
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国内许多银行官僚主义严重,部门之间
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如公司业务部、房地产信
贷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
业务,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资料,一套核算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
致使一些借款人在同一银行里多头借款或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消费贷款风险。
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
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
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中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
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
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
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中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
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
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资产证券化将不具备流动性
的贷款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商业资产和
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
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
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
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
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中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
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
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大量收入无保证的下岗职工发放金额高达数万元的消费贷款,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