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2012.03
2012年03月
文/李燕 杨珂
摘 要:表外业务作为西方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拓展的一个重点,它的发展速度以及规模都已经超过了表内业务,在
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无论在业务规模上还是品种结构各方面都和国外相差甚远。我国商业银行应抓住发展的机遇,实现经营多元化,拓展新的利润渠道,努力拓展表外业务。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82-03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其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
据巴塞尔委员会的标准划分,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虽然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联系紧密,即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主要包括贷款承诺、信托担保、金融衍生品、证券相关业务等;广义的表外业务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担保、代理等相对来所无风险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即包括中间业务。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特点在于其基本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身资金来提供服务,并且具有易操作,金融杠杆高,风险巨大等特点[1]。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1、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
表外业务在西方产生由来已久,但直到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扩大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表外业务才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美国的几家大银行如花旗银行、美洲银行从那时起就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自1988年以来,其表外业务所涉及的经营活动的资产总和已超过2.2万亿美元,而同期这几家银行资产负债项下的资产总和为7800亿美元;在90年代末期,表外业务已经超过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
其平均增速到达了54.2%,远高于同期资产总额9%和资本总额21.65%的增速。
在业务结构上,国外大银行的表外业务分布广泛,品种齐全,其中主要以信用卡业务、投资银行、信托服务、证券销售等为主;而国内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主要以交易服务类业务为主,集中在结算、担保、代理等几类,其次是银行卡业务,其他业务占比较小。
从收入占比来看,国外大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都已占到银行业务总收入的25%以上,而平均占比达到了40%—50%,部分甚至超过50%。例如瑞士银行的表外业务总收入就占到其总利润的60%以上,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占其业务总支出的70%,德国商业银行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表外业务利润就超过300亿马克,占其利润总额的65%,而美国的花期银行在1997年表外业务占比也近60%。[2]
2、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首次开发信托、租赁类业务,开启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表外业务的先河。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在借鉴、吸收西方银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开发了诸如银行保函、备用证、商业票据、贷款承诺、外汇代理买卖、债券发行、银行承兑汇票以及远期等业务,使得国内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在业务范围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水平却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与西方银行相距甚远,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来获取利润,表外业务形成的利润还很低。如2007
年末,花期银行营业总收入折合人民币5555亿元,但是其表外业务收入折合人民币约3281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为59.7%,而同期,中国工商银行虽然营业收入已经达到花期银行的45%,但表外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仅为花旗的13.6%。国内商业银行虽然在资产规模、盈利总额等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一些西方大银行的水平,但其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及发展速度却与此极不相称,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相关经济活动对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要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存在的问题1、业务规模较小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慢,业务规模还很小,仅比西方20世纪50、60年代稍强,离其现代发展水平还很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空前发展,银行开始涉足以金融衍生品为基础的表外业务。目前全球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交易所已达50多家,交易品种超过1000种,全球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额在2002年时就已超过20万亿美元。在金融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国外大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增长迅速。
相对来说,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则十分滞后,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刚推出国债期货,就由于风险监控不到位而不幸夭折,至今除了2010年推出股指期货外,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几乎一片空白。因此以此为基础开展表外业务的可能性就相当小。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在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大致占比在10%左右,中国农业银行最高仅为17.3%(如表1)。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的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比例不到8%,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30%以上的比例。即使是位于亚太地区的香港汇丰银行,其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也接近30%,在2004年时更是达到了34.45%,国内银行与此相比差距明显。
表1: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情况(单位:亿元)建设银行卡种类
数据来源:各银行2005年年报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业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管理,使得银行在发展交叉业务时受到严格限制,压缩了其业务范围,大都集中在传统的银行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上,表外业务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如结算、代理类。而层次较高的,潜在客户需求较大,能取得高收入的新兴业务,如为大公司充当投资顾问、财务顾问、投行业务、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都发展缓慢,有的还因为受到限制无法进行。这导致了国内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品种
财经视点
2012年03月
单一,层次较低,市场空间有限,且缺乏深度和广度。
2、专业人才和技术的缺乏
银行本身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都比较强的智能型行业,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发达国家相比,基础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特别是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集合了对各种金融产品和专业技术的要求,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高端技术、完备的机构设置和信息网络,涉及的领域包括了金融、法律、财会等。其发展要求丛业人员具备各方面的金融知识,必须对金融衍生产品、电子商务以及国际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有较为全面的掌握。而我国目前的银行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明显偏低,大都只懂传统业务和一般操作,或是只熟悉单项业务,但精通国际金融、衍生品服务、计算机、外语等复合型人才太少。虽然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已建设了较位先进的网络服务系统,但是于表外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金融领域,高学历往往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高水平业务能力的基础,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学历相比国外则低很多。如在2007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员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不到36%,而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仅为为5000多人,仅占1.5%;而在花旗集团,共有26万员工,管理人员基本都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且在高层管理人员中,78%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
3、受市场环境约束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还受到了诸多市场环境的约束。首先,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规模相对
较小,交易品种也仅集中在股票、债券等少数几种上。商业票据和企业债券市场在其规模,流通的市场机制等方面都还不完善;A股市场虽然早在1991年就已起步,20年来发展规模已经不小,但投机严重、股权分割、上市公司违规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开辟还任重道远。而银行的表外业务中的证券代理、承诺、担保等则需要一个较为便利的商业票据和企业债券市场。其他如远期交易服务、投行业务、投资理财服务等与金融衍生交易相关的,较高层次的表外业务,则特别需要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为基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便利的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便障碍重重。[3]其次,表外业务的拓展还要求各种成熟的市场机制作为保障,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机制中的各种市场要素尚需不断建立和完善。例如利率、汇率机制虽历经改革,但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金融工具和可供投资的金融产品较少,客户的选择范围狭窄,所能投资的金融资产有限,因此对于银行表外业务的引致需求也难以扩展。另外,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市场环境还未形成良好的竞争秩序,业务竞争中仍存在不公平,低效率,自由度不高等负面因素,恶意价格竞争、虚假营销等恶性竞争屡见不鲜。我国社会信用的机制也不健全,居民的信用意识淡薄,没有良好的自律和监督环境,使得银行业务的发展缺乏完善、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依托。
4、风险管理弱化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充分。由于表外业务的特殊性,财务报表上并不能完全的反映表外业务的各种信息,例如其业务规模、质量及风险状况,
以至于监管部门难以从中准确的判断银行业务与资产的安全性,容易导致风险累积和防范不足。而且现存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银行往往不能准确的披露资本充足率等指标,造成信息失真。其次,风险监管缺位。目前我国对于银行业的监管主要是针对业务,如信用证业务主要监管其操作风险,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等,并没有详细的针对相关表外业务的核算进行监管。而且我国对表外业务的监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与国际惯例还有较大差距,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监测存在自由度大、风险过于分散、不够透明等问题,导致对于表外风险难以准确界定,不易监测防范;再次,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针对性较强的表外业务专项审计稽核制度和审慎的表外业务授信管理,而且在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下,一些交叉业务往往存在监管盲区,如果各监管当局不能协调处理,将会进一步放大潜在风险。
四、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建议
1、多元化经营扩展业务范围
在国际竞争的大潮中,商业银行需要树立多元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但传统的经营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国有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思想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过于依赖于国家政策,没有拓展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动力,难以顺应经济形势和市场竞争需要,在僵化的银行体制下逐渐散失了业务的创新和开拓能力。把表外业务局限于提高存款业务量、吸引存贷客户、抢占借贷市场份额的一种附属手段,并没有真正把其视作一个常规的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忽略了表外业务作为银行创造更高效益的重要功能[4]。
金融业经营的多元化,服务的全面化是现代银行发展的大趋势,此前计划经济的布局使得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众多,客户体集中且较为稳定,这是一个先天的优势。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很多客户都会对银行服务有着更多更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银行的发展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实施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不能停留在等客户上门的老思想上,要为不同的客户着力开发和提供不同的业务产品和服务。而且由于表外业务的客户主要是大机构和公司客户,相对来说他们对表外业务的相关服务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商业银行在提供表外业务时必须细致的考虑他们不同的需求,针对不同客户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客户体的稳定性,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开辟银行的利润增长点,大幅增加收入。这就要求各商业银行树立多元化的经营管理理念,以此在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拓展业务经营范围,开发优质客户,增强银行的经营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2、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力度
在当前环境下,银行业务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始终是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关键。美国实力较强的银行拓展表外业务是以其雄厚的人才队伍和先进的技术设施为后盾的,大部分普通职员都来自大学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为了搭建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研发新的业务程序和通信技术,银行要舍得投入巨资进行技术开发。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表外业务上没有重点考虑人才投入,从而制约了表外业务的发展。
3、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产品结构和投资工具都较为单一,大都集中在股票市场上,而现在国际市场上流行的组合投资和避险所需的金融衍生产品却相对缺乏,这导致了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品种,投资目的和方式过为趋同,容易形成市场的单边运行,各种投资需求难以满足。这是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一大瓶颈,我们需要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以满足广大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让商业银行有更多的投资和避险的方式和渠道。
4、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在金融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表外业务的开展与表内业务一样,也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而且由于表外业务涉及诸多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更需要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首位。在大力发展表外业务的同时,要坚持业务开拓与风险防范并重。基
财经视点
2012.03 183
184 2012.03
2012年03月
于表外业务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强、风险难以预测和监控等特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一要建立健全风险相关的风险责任制度。按照《巴塞尔协议》所确定框架原则,建立统一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和风险检测体系,并针对每一类业务蕴涵风险的特点,制定详细的风险测量和管理措施,特别要对容易暴露风险的环节进行重点监控,每一个业务环节都应有相应的风险管理岗位,从制度上加以保证,源头上加强监控,防微杜渐,责任到人,把风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二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技术建设。这就要求建立起全面的计算机网络风险控制系统,使得该系统能对整个业务流程、市场行情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从而快速的分析价格变化的趋势,监测流动性风险额度,发布止损警示等,并能及时的把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后较为直观的传达给管理决策层;三要建立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对每一类类客户尤其是机构客户都应给出相应的信用评级,根据不同的信用级别计算出风险评价指标,制定不同的风险预防措施,对于信用级别较低的客户要重点监控,业务过程中一旦发现客户及其相关业务蕴涵的风险超过监控标准,便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后,监管部门要对风险进行全面监控。根据市场运行状况,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从成本和收益的预测、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操作规范、
系统性风险等方面进行严格监测,要坚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定期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让银行把风险管理过程透明化,采取由内而外,从上到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严控表外业务的市场准入。
5小结: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已经成为当今以及未来银行业
争夺客户资源、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关键领域。可以预见,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的发展,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收入比例上,表外业务都将逐渐超过传统资产负债业务,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随着国内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围绕着业务能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改变长期以来重信贷、轻服务,重表内、轻表外的经营思路,从主客观上提高业务能力,加快表外业务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也要加快制订出符合我国市场特点的关于表外业务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操作准则,完备表外业务风险监控,应按照《巴塞尔协议》所确定框架原则,建立起统一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和监管体系,让其发展建立在安全、可控、有序的基础之上。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洪纯.试析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风险防范[J].金融纵横,2010,(4).
[2]陈德合,杨永生.国外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网络财富,2010(5).
[3]魏玉敏.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8,7.
[4]熊鹏,王飞.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
[5]谢平,焦槿璞.中国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杨永生.加快监管创新步伐强化表外业务风险控制[J].经济问题探索,2004,(2).
关于债券分级基金移植到股市的可行性分析
文/周正源
摘 要:本文在对分级基金进行杠杆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分级基金主要由三个基本元素构成:融资方与被融资方、低
风险收益率、和杠杆倍数,并通过优先份额风险与杠杆倍数的关系分析,以富国汇利分级基金为例,重点分析了分级基金向股市移植的可行性。
关键词:杠杆效应;分级基金;股市移植;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84-03
一、关于杠杆效应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的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说的就是“杠杠效应”,现实生活中的剪刀、钉锤、扳子、开瓶器、跷跷板是机械的杠杆,贷款买房是消费的杠杆,企业的规模化是经营的杠杆,而负债经营则是财务的杠杆。“杠杆效应”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以小博大”,实现“倍增”,是令人着迷的基本原理。
当然,“杠杆效应”在金融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银行中的杠杆:大家都知道,金匠原理催生了银行的诞生,早期,商人们由于携带大量金币十分不便,就开始用金币的收据进行交易,然后再从金匠那里兑换相应的金币,聪明的金匠渐渐发现每天只有很少的人来取金币,他们就开始悄悄地增发一些收据来放贷给需要钱的人并收取利息,当借贷的人连本付息地还清借据上的欠款,金匠就收回借据再悄悄销毁,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利息却稳稳的落入了自己的钱袋,于是,银行便诞生了。
简而言之,金匠通过保存的金币,增发收据放贷,就是所谓的金匠原理,其实就是典型的杠杆效应,增发的收据越多,
杠杆倍数越大。现代银行早已不再通过保有金币增发收据,而是通过基础货币进行放贷,其货币创造乘数(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就是杠杆倍数。
期货中的杠杆:杠杆效应是期货交易的原始机制,即保证金制度,假设保证金比例为10%,则杠杆倍数是10(保证金比例的倒数),如果投资者用于期货交易的资金是5万元,则能够撬动50万元的交易量,其利润放大了十倍,当然,他的风险也放大了十倍,这是期货交易的根本风险来源,也是其魅力所在。
权证中的杠杆:假设标的股票目前价格为10元,标的股票认股权证执行价格为9元,不考虑时间价值,则认股权证市价(假设权证兑换比例为1:1)为1元。投资者如果购买一张认股权证,相当于用1元的代价来投资10元的标的股票,如果今后标的股票上涨到15元,则其报酬率(不考虑交易成本)为:投资认股权证报酬率=(15-10-1)/1=400%,若投资者直接投资标的股票,则其报酬率=(15-10)/10=50%,这里,投资权证,获得的杠杆为8倍。当然,如果标的股票下跌到9元以下,则权证的内在价值为零,投资权证将血本无归。
外汇交易中的杠杆:由于外汇交易只需支付1%到10%的保
财经视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