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 N A GEMENT综合管理
开队员恳谈会等等。非正式的如举行交流晚会、队员之间互助活动等等。总之团队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沟通形式加强队员之间的沟通,尽量减少和回避团队成员之间有害的冲突,使团队成员能够凝成一股绳共同前进。
5.团队应有一定的激励手段
对团队成员进行合适的激励是保证团队目标实现的基础。在对团队成员时,要全方位的进行激励,既要有个人激励,也要有集体激励,既要有物质激励,也要有精神激励,既要有低层次的激励,又要有高层次的激励。作为团队领导者要深入成
员中去,了解团队成员的不同需求,根据
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激励,促使全体队
员更好的团结一心,完成组织的目标。
6.团队的领导人应注意自身的修养,
有错就改,多关心下属,多花点时间与团
队成员沟通
做好并且要在整个企业大局上考虑问
题,用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指导团队,并且
要在团队中建立信任,表现出敬业精神。
总之、团队应该是有不同的角组成
的有共同目标的团体,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
都应该努力工作,干好自己在团队中的角
,为建立一个高绩效的团队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章义伍.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
[2]柯爱伦.与新团队建立信任[J].世界经理人,2004(7).
[3]成君忆.孙悟空是个好员工[M].中信出版社.
作者简介:王庆,男,福州大学阳光学院讲师,工商
管理硕士,主讲课程:市场营销学,品牌管理,零售管
理,产品策划等。
邮政小额贷款条件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与商业型小额信贷的发展
陆游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我国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已将近两年,但是由于小额信贷的制度环境和其自身的不足,它在国内的发展遭遇了种种困难,这给是否可持续推广留下不少疑问的空间。要解决这些困难使小额信贷的发展更为快速、更好的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出路在于建立一个农村普惠性的金融体系,使小额信贷向“微
型金融”转变。
关键词:普惠金融体系;商业型;小额信贷
1994年小额信用贷款作为国际组织推荐的一种扶贫方式被引入中国。其目的是解决中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学术界把各种小额信贷依照其经营的首要目标分为两类即扶贫型(福利型)和商业型(制度型)两种基本模式。商业型以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来维持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而扶贫型的以扶贫为目标,不要求利息收入覆盖运营成本。目前国内的小额信用贷款基本上实行的是“部分商业化”的小额信贷。
1.小额信贷从扶贫手段到商业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93年到1996年,这个阶段是项目小额信贷与非政府组织操作小额信贷共同试验阶段。其明显特征是以探索孟加拉“乡村银行”(G B)式小额信贷项目在中国的可行性为基本目标,以半官方或民间机构实施。
第二个阶段是1996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主要是由于政府认识到小额信贷对于扶贫的作用,开始借助小额信贷服务这一金融工具,以实现2000年扶贫攻坚和新世纪扶贫任务为宗旨,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农业银行)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
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至今,主要是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大力开展小额信贷的阶段。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从2005年底起,我国小额信贷进入了探索“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全新阶段,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批准了5个省作为试点成立7家只贷不存的商业化“小额信贷公司”,就是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政策取向,在农村金融体系的框架下,由私人资本投资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开始出现。
2.商业型小额信用贷款的困境分析
所谓的小额信用贷款,主要包括两层
要义:一是“小额”;二是“信贷”,因
此小额信贷天然就不适合大的商业银行操
作,因为大的银行是趋利的:从商业银行
贷款,需要企业提供财务报表,还需要相
应的抵押或担保,而这些小额信贷根本无
法实施,所以,商业银行从来就不是小额
信用贷款的主力。国内开展的小额信贷主
要有三种模式:政府的中国扶贫基金、国
际捐款或国内自发形成的小额信贷组织、
农信社行等金融机构发放。2000年后的一
段时间,中国农村曾经出现过一个短暂的
小额信贷高潮,但三年后最终告以失败:
首先,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06年
11月末,能够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
户联保贷款的农户总数7072万户,仅占全
国农户总数的31.2%,也就是说,2/3的农
民根本贷不到款[1]。其次,大部分贷款没
有得到偿还。
2.1外部客观原因:小额信贷发展外
部环境的不成熟
2.1.1理念上的错误
小额信贷在1994年引入中国的目的
是试图急功近利地解决中国的贫困人口问
题。所以在这么多年的实践当中往往忽视
了它作为一种新产品、新市场的定位和
发展理念,而局限于在理论上划定于某个
框框,比如只对贫困人口,只在一定的区
域,只提供一种或几种服务。从理论上
讲,小额信贷的服务主体应该是略低于贫
困线的人口。但国际上成功的、具有可持
续性的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对象是多层面
的。它囊括了贫困人口、非贫困人口和微
小企业。在许多国家最初发展小额信贷的
时候都出现过这样理念上的错误,从而使
小额信贷的路越走越窄。
2.1.2作为金融机构,竞争环境不平
农村的乡土环境相对特殊,因为大
家彼此熟悉,所以都很顾忌人家的评价。
所以欠钱不还是可耻的即信用与人品直接
相关。农村金融要想成功必须要有本地化
的金融机构,必须熟悉贷款人、管理半径
必须短。从表面上看,农村金融机构并不
少: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
还有农信社以及农信社翻牌成立的农村商
业银行等等。但是前三者都是总行—分行
—支行这样的管理架构,有比较完整的风
险控制流程,管理链条比较长、决策程序
繁杂。换句话说,这些机构并不“本地
化”,参与农村金融,除了吸收存款,最
重要的就是抢夺农业产业化客户和优质个
人客户,单笔的一二万元的贷款,恐怕进
不了这些机构的法眼。剩下的农信社,因
为受限于规模、风险控制能力的因素,又
无力支撑农村金融。
2.1.3缺乏风险补偿机制
农业作为传统的弱势产业,受自然
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经营风险
具有广泛性和集中性。而小额贷款是建立
在信用基础之上的,即贷款以农户的信誉
作担保,农户贷款放的越多出现风险的几
率也就越大。由于贷款发放缺乏必要的担
保和抵押,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担保体系、
农业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保险机制
也尚未建立,致使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
安全性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的矛盾更加突
出。
2.1.4小额信贷的监管真空
目前我国没有任何关于小额信贷的
法律法规,任何开展此项业务机构都没有
明确的法律地位,该项业务的监管处于真
空,放贷人和贷款人的利益及权利都无法
200810
管理观察・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