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特、实施过程和效果说明一.专业定位与特
⚫ 国家特专业建设
国家特专业是啥意思⚫ 全国首批设立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 辽宁省重点学科
⚫ 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高校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 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国家“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东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辽宁省重点学科,是在创建于1952年的国内第一个冶金炉专业的基础上逐
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1953年培养出第一届研究生,1956 年培养出第一届本科生。1981年组建了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冶金热能与动力工程学科,同年获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新学科目录划归为热能与动力工程学科,2012年按教育部新学科目录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1994年,热能与动力工程学科被前冶金部批准为重点学科,同年通过国家“211工程”东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重点学科项目论证,1995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1988年设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1月获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以电磁流体力学研究室为核心建立“材料电磁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2年,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批准成立“辽宁省高校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本专业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特专业建设点;2015年辽宁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一名;2018年10月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建设。
60多年来,东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建设,形成
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学科特点突出、专业素质良好的学科团队,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已逐步成长为新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培养出一批批高质量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工业系统节能、工业炉热工及自动控制、工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能源高效转化与清洁利用、新能源科学与利用等研究方向居国内领先地位,取得了一批具有特并在国内外同行产生一定影响的成果。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省、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企业科研项目等,获得多项科技奖、发明专利等,在国内外出版和发表了一批科技专著、教材和学术论文。为本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可靠保障。
东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研究领域和方向又完全契合并直接服务于国家当前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科技需求,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全面进步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先进性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反映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理念。
东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依托国家重要的能源产业,专业基础、综合性强,专业口径较宽,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优势突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推动和促进学科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功能和优势,加强学术交流与国际工作,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锻炼和建设一支国内一流的学科团队,积极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省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支持,是辽宁省科技厅、省经委、省发改委、沈阳市科技局、市经委、市发改委及省、市节能监察中心等开展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技术依托单位。
本专业主要根据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能源高效转换与清洁利用和热能
热工及热力环境保护领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学科领域教学、科研、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毕业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懂得承担责任和义务,擅于与他人共事合作;具有远大
抱负和国际视野,以及在专业领域跟踪国际前沿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具体应具备从事能源、热工、工业加热、工业生态化等理论研究以及能源、动力、供热、制冷与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和试验研究等能力,掌握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热工设备、工艺过程的热工理论,以及高效节能、生态化工艺和技术。本专业主要为电力、供热、制冷空调、核能、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冶金、化工、铁路、医药等行业和企业,以及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国家政府机关有关部委、相关外资企业等输送从事热工理论及设备、能源动力工程及自动化、工业生态化理论与技术、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工作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开发、策划、管理和营销等高层次人才。
毕业生应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力学、热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工业生态学等宽厚的理论基础;掌握热工设备、能源转换或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研发、设计、制造和试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
握对生产工艺、热工过程和设备进行检测和控制的原理及方法;具备对热工和环境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经济评价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制图、计算、测试和查阅、检索、综合文献资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本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初步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明显成绩,专业发展与社会、行业联系紧密,专业对外影响大、声誉好。毕业生供不应求,多年来本科生就业率一直居于前列,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面向专业特的改革与实践
1、特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思路清晰,几年来为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企结合、师资力量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和努力,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深层次改革,最终落实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课程建设,并真正实现了培养过程、教学过程全覆盖。
(1)综合实验课改革
传统的专业课教学实验都是随课程设置和开设,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学生按规定的实验步骤和程序操作,观察为主、动手为辅,在实验过程中比较被动,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本专业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将原来随各专业课程设置的验证性为主的实验学时整合拓展,改革为单独设置的一门综合实验课(能源与动力工程综合实验,40学时,1.25学分),并确定为必修课、学位课,突出了开放式实验特,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平台。“能源与动力工程综合实验”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原则和目的,通过教师和实验员共同研究和探索,确定有关实验项目及负责人,整合、调整现有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设计和研究能充分体现综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培养和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能力。
改革后,重新组织编写了新的实验课大纲和计划,内容以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分析,深受学生欢迎。该改革实施至今效果极好,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比例占96%以上,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在独立的实验设计、操作和实验报告中反映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专业实验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
截至目前,已成功实施多年,实践证明,虽然教师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但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明显锻炼和提高,效果良好,在本专业建设中应为首例。
(2)精品课、双语课建设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工业生态学”
本专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地引入新的学术思想,重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专业建设向多层次,宽口径,服务于国家、行业、地方建设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的方向发展,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别树一帜,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适应目前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陆钟武院士提出了“工业生态学”学科方向,为工业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已成为本学科新的增长点,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同行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多年建设,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已将“工业生态学”课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拓展到了“冶金工程”、“安全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为学生们打开一个新的视野。编写出版了教材,2013年成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辽宁省精品视频公开课。
⚫ 双语课
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改变目前学生四、六级英语过关,但专业英语基础薄弱现状,本专业一直十分重视双语课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能源利用与系统工程、换热器原理与设计、工业生态学、工业锅炉等多门课程已成为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良好,课程建设成绩显著。2、特教学体系
(1)不断完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体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多年来,东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完善原有的课程体系,构建适合专业需求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一级学科平台。目前,按照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基础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实践类等几大部分分别设置,加大了综合实验课的学分比重,探索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保证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外语应用能力训练、加大了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学分比重。强调素质教育,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根据市场需求和本专业的办学特,专业方向柔性化),跟踪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2)彻底改进教学实践环节,建设多功能能源与动力工程综合实验室
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是本项目的重要部分。
东北大学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结合“98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坚持研究型、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实验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彻底改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环节,逐步减少或整合基础演示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