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
国民党的四大家族是周天子本身就是姬姓家族的大宗,又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这表明西周
A.血缘宗法的政治结构形成 B.通过政治联姻来巩固分封制
C.确立了君权神授的新理论 D.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西周政治统治中,以血缘宗法为核心形成统治结构,其目的是使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巩固西周政治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内容,排除B项;虽然西周时期就已出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但未形成君权神授的理论,至西汉董仲舒时期,这一理论才得以确立,排除C项;“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初步形成于战国时期,确立于秦朝,D项错误。
选择题
西汉昭帝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议之后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改以适当的税收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制度。这些举措
A.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有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助长了社会上奢侈享乐之风 D.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官府不经营一般性的商业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民间手工业、商业的发展,B正确;西汉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蝦商”政策、盐铁官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反击何奴的战争,排除A;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并不意味着助长社会之风,而是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排除C项;虽然政府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但采用适当的税率收税的形式,并没有削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排除D项。
选择题
王维被认为是文人画的鼻祖,而苏轼提倡的“墨戏”“墨趣”“书趣”“士人画”,则被认为是文人画的滥觞。到了北宋末期,米芾、米友仁父子的横点山水画被视作文人画山水最早的典型。由此可以推知
A.文人画流派应起源于宋代 B.唐宋士人以绘画为趣味追求
C.米芾是真正的文人画始祖 D.山水、书法与文人画相关联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了文人画的主要特征,即“墨”“书”“画”等一体,故选D项;材料提供了文人画产生的两个时期唐宋。虽然苏轼被认为是文人画的滥觞,但有王维是文人画鼻祖的观点,A项不足为证,排除;唐宋士人不仅重视“士人画”,还重视“墨戏”,B项的表述不全面,排除;从材料看,米芾是文人画山水画的最早典型,排除C项。
选择题
宋代诗人董嗣杲在《蔷薇水》(蔷薇水,一种香水)中写道:“海外有瓶还贮水,亭前无洞可藏花。”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有诗曰:“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这两首宋诗
A.反映了市坊制度的废除 B.体现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反映了城市夜市的繁荣 D.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B
【解析】
题中材料的两首诗,反映了海外“蔷薇水”在市场上出现,反映了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坊制度”的内容,也没有夜市繁荣的信息,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状况,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条约表明
A.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加深 B.英国资本输出范围得以扩大
C.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近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加剧
【答案】A
【解析】
条约反映了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的史实,可知是第二次战争后中英《北京条约》的内容,故A项正确;资本输出扩大是甲年战争之后签订《马关条约》的后果,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的表述上,这是《南京条约》的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D项。
选择题
据《慈利县志》记载,民国初期,湖南省慈利县这个偏远的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
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这一记载反映了
A.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断深化 B.社会习俗变革的全面性
C.内地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 D.机器工业产品的普及性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内地省份湖南的偏僻小县城的官服欧式化发展,反映了内地的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故C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众基础,A项“影响不断深化”的表述并不正确,排除;题中材料反映的是民国初年慈利县“文武”官员服饰的变化,排除BD两项。
选择题
1940年7月国民党五届七中全会期间,中央委员王漱芳、曾扩情等21人联名提交“严防官僚资本主义之发展,以免影响民生主义”的提案。这表明
A.国民政府严格限制官僚资本主义发展
B.官僚资本主义垄断经济影响了社会稳定
C.四大家族的统治遭到国民党一致抵制
D.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影响了国民政府决策
【答案】B
【解析】
国民党部分中央委员提出限制官僚资本主义发展的提案,说明在抗战时期,官僚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了民生和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故答案为B项;国民政府是想限制官僚资本主义发展,材料没有体现,A项错误;21个国民党委员不能代表整个国民党,排除C项;材料没有国民政府决策的信息,D项错误。
选择题
长沙的国家粮食市场于1958年2月关闭,1962年8月逐步恢复,1963年7月暂停开放,1964年1月再度开放“文化大革命"后又相继关闭。成都的国家粮食市场在1957年关闭后,也曾于1962年、1963年和1965年——度开放,“文化大革命”期间彻底关闭。据此可知
A.农业经济在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
B.政府在计划与市场关系方面的曲折探索
C.国家在固定的时间开放粮食市场
D.市场在计划经济时代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材料核心信息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主导时代中国粮食市场的开放、关闭的变化,这是国家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对市场与计划关系的艰辛探索,故答案为B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A项错误;材料中两个城市国家粮食市场开放时间并不一致,排除C项;
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农业的进步与发展,D项错误。
选择题
18世纪中期之前,英国的土地制度为中世纪形成的敞田制,当时土地的肥沃、远近、干渴程度都不尽相同,为了公平分配,人们的土地也是东一块、西一块、大一块、小一块。后来人们相互协商或买卖,使自己的土地集中到一起。英国土地制度的变革
A.影响了圈地运动的扩大 B.为开展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有利于土地贵族的壮大 D.促进了农业垄断局面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英国小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不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人们通过协商或买卖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提高农业商品化,为工业革命提供原料,也提供机械制造的市场,解放农业生产力,B项正确;土地制度变化与园地运动的规模关系不
大,A项错误;人们把自己的土地集中到一起,与土地贵族的壮大无关,排除C项;农业垄断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D项。
选择题
《意大利遗事》是——部法国短篇小说集。故事内容或是社会地位悬殊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或是宫廷贵族之间因男女私情而引发的阴谋与仇杀。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动,压倒-切的情欲与由此产生的暴烈行动,用来对照+九世纪法国社会中利益关系窒息了人身上的自然感情。这一文学流派
A.想象丰富,感情真挚 B.庄严肃穆,崇尚理性
C.描绘现实,注重细节 D.虚实结合,内容荒诞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内容看,《意大利遗事》是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描绘现实,注重细节”
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点,故选C项;A项是浪漫主义文学特点,B项是古典主义文学特点,D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特点,排除A、B、D三项。
选择题
1957年1月28日,赫鲁晓夫向苏共中央主席团提交了<关于完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的几点意见》,建议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门管理改组为地方国民经济委员管理,即把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赫鲁晓夫的这一提案
A.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B.试图去改变苏联经济管理体制
C.有利于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加剧了美苏两国军事政治对峙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赫鲁晓夫的这一做法触及了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从材料看,《意见》扩大了苏联地区的管理权,而不是企业的自主权,排除A项;苏联工业化在斯大林时期
就已经实现,排除C项;D项与题中材料的信息无关,排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伴随着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晨,启蒙哲学家转而从具体的经验和个别的事实入手,用分析的方法,重构人类的知识图景。理性不再是上帝的赐予,而是植根于人自身的一种禀赋和能力,人类不必依靠上帝的指引,完全通过自己的理性,就可以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进而改变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这可以说是启蒙运动最核心的诉求。
——摘编自(英)约翰·罗伯逊《启蒙运动的再思考》《世界史》
材料二 “启蒙”一词古已有之,通常指幼童发蒙,晚清以降,又衍生出开启民智的近代内涵。晚清知识分子借助白话报纸等媒介,向民众灌输新知形成一股面向下层的启蒙运……现在通行的“启蒙”概念应当是清末从日本输入的。五四时期.《建设》《改造》《少年中国》等杂志上有零星的对欧洲启蒙运动的介绍,但“启蒙”一词远未通行,更不可能成为当时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界定。北伐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启蒙”概念才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
——摘编自陈建守《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翻译、书写及挪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诉求,并简析这些诉求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启蒙"概念演变的进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
【答案】(1)诉求:崇尚理性;反对宗教神学;反封建专制制度;改造世界,提出未来社会的蓝图。
背景:自然科学的突破;启蒙哲学家的研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欧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发展。
(2)进程:古代指“幼童发蒙”(儿童学习启蒙);晚清以来为“开启民智”,传播新知;北伐后,现代“启蒙”概念广泛使用。
(3)不同: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答:殖民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晚清才出现);受西学传播影响,由日本输入;真正意义的启蒙,开始时间晚。
【解析】
(1)诉求:根据材料“理性不再是上帝的赐予,而是植根于人自身的一种禀赋和能力,人类不必依靠上帝的指引”可知,崇尚理性,反对宗教神学;反封建专制制度;根据材料“完全通过自己的理性,就可以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进而改变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可知,改造世界,提出未来社会的蓝图。背景:根据材料“伴随着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晨”可知,自然科学的突破;根据材料“,启蒙哲学家转而从具体的经验和个别的事实入手,用分析的方法,重构人类的知识图景”可知,启蒙哲学家的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从经济方面分析,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西欧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发展。
(2)进程:根据材料“‘启蒙’一词古已有之,通常指幼童发蒙”可知,古代指“幼童发蒙”(儿童学习启蒙);根据材料“晚清以降,又衍生出开启民智的近代内涵”可知,晚清以来为“开启民智”,传播新知;根据材料“北伐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启蒙’概念才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可知,北伐后,现代“启蒙”概念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