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杜甫《日暮》和王维《渭川田家》二诗的异同
摘要:杜甫的《日暮》和王维的《渭川田家》都是以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诗歌,它们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两者的创作背景和所抒发的情感都有不同之处,由此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杜甫《日暮》  王维《渭川田家》  比较  异同  赏析感悟  审美
《日暮》是杜甫在大历二年秋,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的一首诗。诗人描写了黄昏时分,瀼西一带乡村寂静的景。通过对黄昏晚景的描写,诗人更是流露出了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王维的《渭川田家》是描写田家闲逸的,用自描手法,绘出一幅春末夏初的乡村景象图,表现出对田园闲逸的欣羡之情,也流露出诗人想退出宦途的心境。诗人面对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恬然自得的田家晚归景致,顿生羡慕之情。
一、写作背景的比较
杜甫和王维生活的时代基本相当,王维生于公元701年,逝世于公元于公元761年;杜甫生于公元712年,逝世于公元770年。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
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安史之乱发生之后,杜甫便踏上了自己的漂泊之旅,大历二年,杜甫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待两年,作诗数量达到了430多首,《日暮》就是其中之一。王维字魔诘,人称“诗佛”。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为大乐丞,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爆发后,被叛军俘获,署以伪官。安史之乱平定后,官至尚书右丞,史称王右丞。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写作手法,不断吸取陶渊明的山水诗歌创作特征,使、其山水诗歌的成就达到了最高峰,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的诗人无心仕途,转而倾心佛道,在这样的思想情感的左右下,诗人创作了《渭川田家》等一系列山水诗歌。
田园风光诗从写作背景的不同可见,同样是以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诗歌,杜甫创作于孤寂漂泊的旅途之中,王维创作于归隐山林的悠闲生活之中,二者创作的初衷和流露的情感也会因背景不同而改变。
二、写作内容的比较
虽然两首诗都是以田园为主题的抒情田园诗歌,都将田园景描写的清新优美,但是由于诗
人写作背景的不同,诗人写作时内心感受的不同,所以也导致了两首诗歌在写作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就诗歌的题目来看,杜甫以《日暮》为题,很明显彰显的是黄昏之景,黄昏和落日让人不禁产生一种隐隐的凄凉感,体现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哀伤。王维以《渭川田家》为题,题目中有“田”有“家”,很明显展现了诗人写作时的温馨之情,有田可以劳作,有家作为避风的港湾,一派乡间温暖之情不禁而生。同时,“田”和“家”也侧面显示了诗人归隐后的闲适心情和诚心向佛的人生感悟。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傍晚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了整个寂静的山村,牛羊一一地已经从田野中归来;每家每户都紧闭着柴门,各自进行着家人的团聚,可以想象到家里场景的温馨。首联改写自《诗经》中的《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日暮》中的“牛羊下来久”一句因一个“久”字,便显得意味深长,使人联想起了旁晚时山村的寂静,而“各已闭柴门”从侧面描写了家户内热门享受天伦的景况。这一句就隐含了作者淡淡的思乡思亲的情绪。“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瀼西的秋夜,夜沉寂,晚风清凉,明月皎洁,山川在月光的照射下,显得明丽如画。但是尽管这眼前的秋夜月夜是如此美丽,也勾不起诗
人内心最真挚的热情,因为再美的月夜也不是曾经的故园。清新淡雅的两句,包含了多少诗人的忧郁之情。其中的一个“自”和“非”,充分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抑郁之情,隐含着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绪和厚重的思乡之情。“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在清冷的月下,屋外的泉水在石壁之上潺潺而流,那细细的流水声在寂静的秋夜中更加显得清晰而明了。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显得晶莹剔透。这句诗的已经很纯净,无论是细细的流水还是晶莹的露珠,都显得澄澈而洁净,但是透过这些澄净,透出的就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凄清和怅惘,给人以悲凉之感。“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诗人远远望着秋夜的明月,痴痴地看着闭门的农户,独自挑灯独坐。看着自己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火交相辉映,不禁感叹自己垂暮的年纪。济世的雄心已经不在,又处在遥远的异乡,独自孤坐房中,被冰冷的衰老感和浓重的思乡忧愁而侵蚀着。虽然面前的灯烬结花斑斓,似乎在预示着喜兆。但是诗人并没有多少欢喜之情,并没有由此联想到会发生什么样的喜讯,甚至连渴望已久的归还故乡的想念都没有,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绝望和凄婉。“何须”两字显示了诗人自身的自我安慰,妄图从厚重的忧愁之中摆脱出来,但是效果确实适得其反,反而衬托出了诗人饱含辛酸的眼泪。
《日暮》一首,看似是诗人的田园诗作,但是抛开那些秋夜月夜景,剩下的就是诗人孤身一人的孤独和寂寞,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抑郁和悲愤。
《渭川田家》是诗人面对田园晚归景象,由景触情而做,全诗以“归”为诗眼,展现了诗人心中的“归”情。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黄昏的余光照耀在村外荒废的土堆上,远处的牛羊从山坡上下来,慢慢归来。诗人在此也和杜甫一样,化用《诗经》中《王风君子于役》中的“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将暮的背景描绘出来。“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乡间老人挂念未归的牧童,杵着拐杖在柴门前凝望。“野老”《辞源》中解释为乡间老人,正如丘迟《旦发渔浦潭》:“村童忽相聚,野老时一望。”中“野老”之意。这里“野老”也是诗人的内心所指,即希望自己隐身田园,做一野老。“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麦地里的野鸡不停地鸣叫,正在呼唤自己的爱侣回家;树上的桑叶已经所剩无几,蚕正在吐丝作茧,营造自己的安乐窝,寻自己的归宿。“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远处的田野中,收工的农夫们三三两两的扛着锄头回家;在路上偶然相遇,便聊起家常,欢声笑语显得意犹未尽。“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面对着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人羡慕这悠闲的田园生活了?这里诗人化用《诗经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典故,引出自己羡慕归隐的心情。在这样的心情之下,诗人独自吟唱着《式微》的诗篇,心里想着归隐但又不能如愿,心绪难免惆怅。
《渭川田家》以“归”字为全诗诗眼,处处反应出作者的归隐之心。在诗歌的前三句中,诗人全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展开描写,绘制出了一幅恬静的田园归家图,显得清新自然而充满乐趣。诗歌的最后一句是全诗的抒情句,显示了作者对于自身归隐的感悟以及后悔自身早年混迹官场的愚昧和孤寂。
由此可见,两首诗都以田园风光作为描写的对象,并展开了富有特的描写,特别是王维的白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田园风光宁静图。从写作内容上看,都重点写作了田园乡村傍晚的各种“归”,彰显出了两首诗歌以“归”为主题的内容线索。从写作特点上看,两首诗都由景到情,并触景生情。同时写作手法上也有相似点,在首联都化用了《诗经》中《王风君子于役》一诗中的“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但王维在尾联中化用了《诗经》中的另一典故,即是《诗经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
三、写作情感上的比较
《日暮》中所写的景无不显得静谧、萧瑟、悲凉。因为在诗人的心中隐藏的是浓烈的思乡之情、惆怅的衰老之感以及十分悲伤的苦闷之情,由此全诗的描写就显得很孤寂、悲凉。《渭川田家》所写却与之不同,诗人王维以闲适恬静的心态去看待眼前的田园之景,所以描
绘的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彩丰富而欢悦,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所以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田园景,但同样的景所衬托出的情却是截然不同的。《日暮》中,诗人通过写牛羊的归来,家人的团聚,清新的月夜等场景,反衬出作者内心诸多的复杂心情,包含了厚重的思乡思亲之请,强烈的衰老忧伤之感,不解的济世惆怅等。而《渭川田家》将自然万物的晚归描绘得其乐融融,表现了王维对田园生活的欣喜向往之情,自我与周围之景、之人的和谐融合。一句“即此羡闲逸”,更加强烈地流露出他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其欢欣鼓舞的心情不言而喻。
同样的田园题材,不一样的人生际遇;同样的写“归”,不一样的情怀。《日暮》和《渭川田家》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主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2、盛平主编.学生辞源.海洋出版社.1992
3、黄岳洲,茅宗祥主编.中国占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4、周陨初主编.唐诗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