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属与别名】
豆豉为豆科植物的种子黑大豆经发酵加工而成。又名: 淡豆豉、香豉、淡豉。处方名: 淡豆豉,为用麻黄、紫苏等煎汁浸制;清豆豉为用桑叶、青蒿等煎汁浸制。酱豆豉为食品。
【性味、功效与主治】
味辛、甘、微苦,淡豆豉性温,清豆豉性凉。功效: 解表,除烦。
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以及胸中烦闷,虚烦不眠等病症。
【传统方剂】
(1) 葱豉汤(《备急肘后方》) 葱白、豆豉,感冒风寒,鼻塞,喷嚏。
(2) 豉薤汤(《本草纲目》) 豆豉、薤白,痢疾。
(3) 栀子豉汤(《伤寒论》) 栀子、豆豉,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
(4) 其他 在著名方剂紫金丹《本事方》中与砒石同用,以寒喘。黑膏《补缺肘后方》中与生地黄等同用,以温毒发斑。在著名方剂银翘散和藿朴夏苓汤中也均有豆豉。
【主要成分】
豆豉主要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和异黄酮类等成分。
1. 营养成分
豆豉的成分与黑大豆一致,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等。
2. 异黄酮类
豆豉含异黄酮类成分。异黄酮为大豆黄酮苷和染料木苷,水解后生成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以及葡萄糖。
3. 其他成分
豆豉尚含皂苷、磷脂、胆碱、叶酸、亚叶酸等。
【药理作用】
豆豉的药理作用实际上是黑大豆的作用。
1. 降脂、抗动脉硬化和减肥作用
大豆所含皂苷有明显的降低血脂作用,可使高脂血症家兔的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明显降低。大豆皂苷可抑制肥胖小鼠的体重增加,减少血清和肝内脂质含量和体内脂肪含量。
大豆所含磷脂也有明显的降低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大豆磷脂口服可使血清胆固醇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损伤明显减轻。
2. 保肝和抗脂肪肝作用
大豆所含皂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对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使转氨酶和游离脂肪酸明显降低,大豆所含磷脂可使肝内脂肪蓄积减少。
3. 扩张冠状动脉作用
大豆总黄酮有显著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同时可见冠状动脉阻力降低,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小,血压下降等。
对麻醉犬能明显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还能提高耐常压缺氧能力,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
此外,大豆皂苷还能防治内毒素所致的DIC时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的降低和FDP的增高,抑制凝血酶所致的DIC肾小球中纤维凝块的形成。
4.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大豆皂苷对阿霉素所致的小鼠死亡时间有显著的保护效果,大豆皂苷对丙二醛形成的抑制较弱,而对H2O2生成的抑制较强,表明其主要抑制脂质过氧化的起始反应。大豆皂苷能显著降低自由基含量。
大豆磷脂可使动物心肌线粒体细胞素氧化酶活力显著增加,异常心电图改善。
5. 抗肿瘤作用
大豆皂苷元能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分化,但作用弱且不完全,当与乳香有效成分Bc-4或阿糖胞苷(Ara-C)合用则能明显抑制HL-60细胞的生长。大豆皂苷元可抑制小鼠B16黑素瘤细胞的增殖,并明显降低其克隆形成能力和体内成瘤能力,并在抑制生长的同时,增加黑素的生成,明显改变B16细胞的形态,表明能诱导B16细胞的分化。
6. 抗病毒作用
大豆总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能明显抑制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柯萨奇病毒B3(CoxB3)等的复制。对HSV-Ⅰ、HSV-Ⅱ、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CoxB3、水疱性口炎病毒(VSV)及腺病毒Ⅲ型(ADV-3)所致细胞感染均有明显的保护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直接杀伤病毒有关。
7. 其他
(1) 降糖作用 大豆磷脂能明显加强和延长胰岛素的降血糖效果。
(2) 溶解胆固醇作用 大豆磷脂能改善胆结石患者胆汁中磷脂/胆固醇比值,增加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
(3) 增强免疫作用 大豆磷脂是脂质体的主要成分,脂质体可显著促进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增强人淋巴细胞DNA的合成和免疫中介的抗肿瘤作用。
8. 体内过程
大豆苷元大鼠和人肠道吸收较快,但吸收率大鼠24h仅为1/2,人吸引较多。大豆苷元可与血浆蛋白疏松结合,体内大部分被代谢,主要于肝脏形成结合物,并以此形式从体内排出。
【临床应用】
1) 淡豆豉普通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
2) 热病后内热未净,烦躁失眠。
【剂量与用法】
(1) 药典剂量 6~12g。
(2) 临床常用剂量 9~15g。
(3) 大剂量 15~30g。
(4) 使用方法 水煎服。外敷。
【临床体会】
1. 豆豉可食可药
《本草纲目》记载:“豉,嗜也,调和五味,可甘嗜也。”“颂曰食中常用,春夏天气不和,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说明豆豉自古以来就是民间的常用食物。豆豉的原料以黑大豆为主,黄大豆也可作豉,至今酱豆豉仍为民间常用酱菜,可与稀饭一起食用,豆豉还可炒菜,也可作调味品,如豆豉醋鱼就是一道美味菜肴。
中药淡豆豉全用黑大豆作原料。《本草纲目》:“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制,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淡豆豉的这些疾病,都与配伍药的共同作用有关。
现淡豆豉的制作有二法,一是用青蒿、桑叶炮制,为清豆豉。上海地区的淡豆豉是用麻黄、紫苏、辣蓼、藿香等炮制的,原是清代的江南中医,认为麻黄药力较重,江南人身体弱,难胜麻黄,所以用麻黄来炮制豆豉,代替麻黄解表之用,因此,淡豆豉的功效应该说还包含了麻黄等其他中草药的作用。
2. 关于解表感冒
豆豉中药房有配,是食物入药,其药力是很弱的,所以古方中都是作为配伍药使用的,作为君药的方剂几乎没有。
淡豆豉解表感冒临床上是常用的药物。既可与金银花、连翘等配伍,以辛凉解表;又可与荆芥、防风等配伍,以辛温解表,虽然用麻黄炮制,其药力远不及麻黄,而且没有止咳平喘方面的功效。但也没有麻黄的不良反应。
经方栀子豉汤热病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这是病后康复问题。由于内热而烦躁不眠,清除了内热,睡眠随之而好,这是间接的安眠效果。至于继续清除内热的方法很多,如用菊花或金银花泡茶饮服,也有效果,而服用更方便,口味也较好。如果是神经官能症的失眠,是不用栀子豉汤的,也是没有效果的。
3. 关于大豆的药理作用
上面所述的主要成分是大豆的成分,包括黑大豆、黄大豆和豆豉。其药理是大豆中提取的单体的作用,既不完全是黑大豆的,也不完全是淡豆豉的,与临床是不完全一致的,有一定的差距,只能作为参考。
酱豆豉食用是吃豆的,淡豆豉药用是喝汤不吃豆的,临床能否起到这些药理作用,就很难评说了。
【保健与食疗】
1. 豆豉的食用与食疗
我国民间喜喝豆浆、吃豆腐、豆制品、豆豉,长期食用,不但营养丰富,补充了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雌激素样物质等,而且能起到上述的药理作用,包括抗动脉硬化,扩张冠状动脉、抗凝、保肝、抗氧化、抗衰老、抗病毒、抗肿瘤等一系列作用,这些都是牛奶所不及的。我国有许多健康长寿的老人,就是与长期喜食大豆制品有关。
2. 药膳
民间有酱豆豉食用,可作酱菜。淡豆豉和酱豆豉可炒菜,如炒肉片,炒鸡片,炒辣椒等,或放入火锅。可甜、可咸、可辣、可酸,其味可按各人喜好。
3. 保健品
豆豉可制作酒剂、颗粒剂、冲剂、胶囊、饮料等剂型,主要用以解毒。
在当代化学品普及而深入生活的情况下,经常食用黑大豆与豆豉制品,对于及时解毒与清除毒素是具有保健效果的。
豆豉酱: 民间豆豉酱有淡淡的豆腥气,可用香气好闻的中药以调和,如白豆蔻、紫苏、石菖蒲等。
4. 文件规定
豆豉为民间常用食物,在有关文件中没有收录。
【不良反应】
1. 古代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2. 毒理试验
健康茶(1) LD50 大豆总黄酮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815±10.3mg/kg。说明毒性很小。
(2) 毒性反应 大豆总黄酮小鼠每日服0.9g/kg或1.8g/kg,连续4周无明显毒性。大豆皂苷的溶血指数小于100。大豆皂苷100mg/kg腹腔注射不引起小鼠死亡,家兔5mg/kg灌胃4周无明显毒性反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