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台湾兰陵剧坊的戏剧史价值与意义
胡明华
摘要:从1978年兰陵剧坊初创至今已有四十年,它曾经的短暂存在与后续的深远影响呼应着台湾当代剧场的发展轨迹与求新求变精神。2018—2019年在海峡两岸演出的《演员实验教室》充分体现了兰陵剧坊开放平等、注重人本主义与心灵关怀的演员训练方法与实验精神。兰陵剧坊的戏剧史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把西方格洛托夫斯基式的表演训练体系与集体创作方法付诸本土化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卓然有效的成果和影响;它不仅是台湾本土现代戏剧史自我书写与建构的重要节点,也构成了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个重要的变革与探索向度。
关键词:兰陵剧坊《演员实验教室》戏剧史价值与意义
2018年兰陵剧坊《演员实验教室》(1983)经过重新制作在海峡两岸开启了巡回演出。该剧同年5月在台湾地区的首演不仅引发“台湾当代剧场发展轨迹四十年论坛”之讨论,同年10月于乌镇戏剧节和11月于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也得到了大陆戏剧观众的热切关注与普遍好评。原本只有在台湾戏剧史中才被提及的兰陵剧坊及其作品终于防鲜活的面貌出现在大陆观众面前,而《演员实验教室》的演出不仅是兰陵剧坊成立4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也是大陆观众认识和了解台湾现代戏剧转型发展的重要参考剧目#鉴于台湾戏剧学者钟明德1996年就已经发表过论文《兰陵剧坊的初步实验和小剧场运动:一切由〈荷珠新配〉开
始》,主要以《荷珠新配》为代表探讨兰陵剧坊在剧场艺术上的突破及其在台湾戏剧史中的重要价值,本文就不再赘述,转而以《演员实验教室》为代表来重新探讨兰陵剧坊在台湾乃至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其实,兰陵剧坊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它创作出了几部代表性的探索作品(事实证明,这些作品多数未能经得起重新搬演的考验),而是它把西方格洛托夫斯基式的表演训练体系与集体创作方法付诸本土化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卓然有效的成果和影响;兰陵剧坊成立40周年及其《演员实验教室》的重演对于当下的剧场创作也有着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般项目'台湾现代代剧中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建构研究"(17BB030)的阶段性成果。
重探台湾兰陵剧坊的戏剧史价值与意义
要的启示意义,即它再次提示并警醒了戏剧创作人戏剧的本质:戏剧与每个生命的生活有关,每个生命都可以通过戏剧来表达自己、与他人和世界进行沟通,而不是仅供人观赏却与生命没有太大关系的奢侈品。
一、兰陵剧坊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作为当代台湾第一个现代戏剧实验剧团,兰陵剧坊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有核心组织者和创作者,以演出盈
利为目的的剧团,而是一个自由民主、非商业性的开放式剧团。它的前身是耕莘实验剧团(1976年成立),1978年金士杰接手主持团务,并邀请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心理学博士吴静吉主持剧场的训练活动,1980年更名为兰陵剧坊。金士杰陆续招收的二十几个团员皆为热爱戏剧的青年人,其中有的具有丰富演出经验,有的则缺乏演出经验,包括卓明、黄承晃、金士会、尤庆琦、刘若璃(刘静敏)、杜可风、李国修、马汀尼等。从1979年至1990年间兰陵剧坊创作演出了22部作品,多由不同的编导创作完成,例如金士会编导的《公鸡与公寓》(1979),金士杰编导的《荷珠新配》(1980),卓明编导的《猫的天堂》(1980),黄承晃编导的《家庭作业》(1981)等。最有代性性的作品主要创作于1978年到1981年之间,例如《包袱》(1979)和《猫的天堂》《荷珠新配》等。1982年之后,浅少有在剧场艺术上超越前面三部代表作的作品,一些具有创新意味的东西多是由客座编导带来的。例如赖声川主持的集体即兴创作的《摘星)X1984)等。1991年,由于剧坊初步实验的探索诉求已基本达成,成员相继离去,剧坊解散。虽然兰陵剧坊实际存在了十余年的时间,但因其对台湾现代剧场产生的重要影响与作用,加之经过“兰陵30”“兰陵40”,《荷珠新配》《猫的天堂《与《演员实验教室》的重新制作演出,“兰陵”不断地被提及、纪念和探讨,已然成为台湾现代剧场发展史上鲜明的转折符号与标志。
首先,兰陵剧坊的出现是台湾从戒严到解严过渡时期社会转型的产物#从台湾的时代历史发展语境来看,1970年代,虽然国民党当局的政治、社会控制仍然相当严密,但已出现较为松动开放的氛围;经济上仍然维持了高度发展的态势。经济的迅速成长,成就了具有高教育水平的中产阶级,社会充满蓬勃朝
气,文化上艺文活动频繁,因种种原因一直停滞不前的现代戏剧也到了追求突破的历史阶段。1978年因退出联合国以及保钓运动的发生,台湾迫切需要认识自我并确立自身的身份认同#兰陵剧坊名称来自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兰陵王入阵曲”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之头的记载,它与1973年林怀民成立的云门舞集相似。从名称来看,它要做的是中国人的戏剧,努力从中国传统剧场中吸取灵感,体现了对中国戏剧传统的认同与传承,但是又要做不一样的中国戏剧,即与之前传统话剧不同的现代戏剧。当时台湾现代戏剧舞台上演出的剧目内容多数脱离本土社会现实,用李国修的话来说:“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话剧或是社
I南大戏剧论丛
会剧团,要么是演反共八股剧,要么是演家庭伦理剧,要么是所谓的历史正剧,这三种类型其实是把观众都逼回家。”①而且传统话剧的训练模式要求演员按照剧本台词和导演设定的模式去表演,但是在兰陵,一喜爱剧场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授课老师与招募的团员之间不是“教师中心”的垂直关系,而是“参与者中心”的平行的伙伴关系。在剧团中,提倡自由与平等的民主精神,避免个人中心主义,每个团员能够创作和发展是最重要的,而年轻人的理想主义与团结合作精神,使剧团具有较高的向心力,他们的活动与创作不同营利为目的,也不为任何意识形态服务,带有反权威中心和专业体制的前卫实验性质,正如金士杰所说:“我们在某一种像儿童一样的嬉戏、游戏的课程里,撮脚就踢开阶级、性别,许许多多你我之间的差异。”②而这也赋予了“兰陵剧坊”在1970—1980年代所特有的乌托邦理想主义彩。因此,兰
陵剧坊突破传统戏剧种种已然僵化的规范与束缚,探求更为开放、包容、自由的创作与表演方式,恰好折射并反映了台湾当代社会从戒严到解严的过渡发展过程中,思想进步的青年人或知识分子反抗国民党当局专制的高压统治、争取自由民主的时代精神”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戏剧的全面变化不是艺术家心血来潮的产物,这种变化必须符合我们时代精神生活的全面变化”③。
其次,兰陵剧坊是当代台湾剧场受西方现代戏剧探索发展的影响而出现的产物。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与欧美关系密切,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赴欧美留学,他们接触并学习了西方实验剧场的艺术理念与潮流,并把它们带回台湾。这时期,西方实验剧场在演员训练方法和剧场概念认知上已发生了作大的变化。心理学博士为静吉根据自己曾加入美国纽约“辣妈妈”(LaMaMa)剧团集体即兴发展作品的经历,把LaMaMa开放剧场的经验带入兰陵剧坊的教学实践中。LaMaMa成立于1961年,是20世纪60年代纽约前卫剧场的先驱,其任务是致力于创造艺术家而非剧作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正是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的戏剧实验在欧美各国戏剧界风靡的时期”吴静吉在兰陵剧坊教授团员的正是美国实验剧场中习用的格洛托夫斯基式肢体和声音练习,要求每个团员真正接触自己的声音、身体和感情,“开放”自己,“信任”他人。吴静吉在训练演员方面制定了四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使每个人都有创作的热忱、能力与成就。第二个方向是每一次演出都是集体创作的成品,虽然个人贡献不一,但每个成员都有机会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建议。第三个方向是所有古今中外的生活经验、舞台语言都是创作的灵感素材。第四个方向是所有的现代戏剧及相关艺术与学
①李中座半:《兰陵剧坊》纪录片之之国修访谈部分,台湾吴念真企划制作作限公司、台湾公共电视制作,
2012十”
—有士杰与他作兰陵岁月》,《FOUNTAIN新活水》2018年第5期。
②陈亨聿:《剧场上的老少年—
③克劳斯#弗尔克尔:《布莱希特传》,李健鸣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53页。
重探台湾兰陵剧坊的戏剧史价值与意义
者专家都是学习的资源。”①从这四个方向可以看出,开放、平等、包容的参与和创作精神成了兰陵剧坊开展演员训练的基本理念。吴静吉非常重视演员的形体训练和心理引导,而不是让演员机械地去模仿和学习程式化的表演技巧,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过格洛托夫斯基的教学活动,但其采用的方式与格洛托夫斯基的演员训练方法非常相似。格洛托夫斯基曾说过,“我们既不想教给演员早已定型的一套技巧;也不想传给他们'囊中秘诀-我们的法则并不是搜集各种技巧演绎而成的。在我们这里,一切都集中于使演员'成熟'起来……演员发挥出他本身的全部才能:这就是达到'催眠状态'的技巧,也是演员心理力量和形体力量的结合”②。在此基础上,兰陵剧坊还摸索出两条创作路线:一、从传统京剧中寻新的舞台面貌,
二、民全新的身体动作代替语言的实验。连同上面提到的演员训练理念,它们共同赋予了兰陵剧坊明确的革新意味:一、全新的集体创作方式;二、注重身体探索与表现的表演方式;三、注重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三个特点后来也成为台湾当代剧场重要的发展方向与特征。兰陵剧坊相继推出的《包袱》《猫的天堂》《荷珠新配》这三部剧作虽较为短小,却各有特。《包袱》纯粹是出肢体、声音、意象所组成的“小戏”,它完全不用任何对白,由团员集体即兴创作而成,革新了台湾现代剧场中中对话为主导的剧场表现方式;《猫的天堂》同样也是肢体剧,由卓明编导,改编自法国作家左拉的一则短篇故事;《荷珠新配测是一出融入中国传统京剧表演元素的喜剧”兰陵剧坊的多部作品《荷珠新配》《家庭作业》《公鸡与公寓》《猫的天堂》等因参与台湾1980+1984年的“实验剧展”演出,脱颖而出,广受观众与评论界的赞誉好评,确立了其在台湾当代剧场探索中的重要地位,并为其扩展了更多元的发展方向与探索空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更多前卫、实验性的剧团纷纷成立,兰陵的实验精神已经在台湾扎根生长,最初的探索诉求已基本达成,而演员们为了不再重复自我,也在寻求新的突破和创新,有的赴美留学,有的自创剧团,加之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时代已过去,台湾的商业剧场发展已较为成熟,更多的民营剧团如“表演工作坊”“果陀剧场”等占据了更大份额的台湾表演市场。兰陵剧坊不得不去面对现实严峻的市场生存考验,这让原本就没有什么系统性组织并充满乌托邦理想彩的兰陵剧坊也自然地走向了解散。
二、兰陵剧坊与《演员实验教室》
在兰陵创作的22部作品中,一直以来得到观众和评论界关注最多好评的是《包
①吴静吉编著:《兰兰剧坊的初步实验》,台北远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6页”
②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魏时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I南大戏剧论丛
袱》《荷珠新配》和《猫的天堂》这三部作品,不仅当时的演出场次多,后来也多次重新复排。1986年兰陵剧坊复演《荷珠新配%2009年兰陵30周年纪念活动中,《猫的天堂》与《新荷珠新配》重新演出,但是总体上复演的效果并不理想。例如《猫的天堂》对于台湾后兰陵世代来讲,《几乎没有任何感动或共鸣”①。金士杰也提到,“兰陵30时演《荷珠新配》摆明了大闹剧”②。改编自传统京剧的《荷珠新配》当年在剧场界引起轰动和好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戒严时期台湾戏剧舞台上较为缺乏现实生活题材的喜剧作品,这与当时压抑的时代政治氛围有关。《荷珠新配》新颖的喜剧表演形式让观众在情绪上得到了宣泄和抒发,但是时移世易,如今台湾剧场舞台上喜剧类型多样,观众有了更多选择,《荷珠新配》自然不复当年的影响力。以团员感情经验为创作来面的《包袱》和改编自左拉小说的《猫的天堂测是因为采用了肢体剧而非传统话剧以对白为主的表演方式引起关注和好评,如今观众对这种类型的戏剧也见多不怪,其较为单薄的剧作主题与当下的时代已经难产生积极的对话和沟通,因此它们的重演更多是一种怀旧式的符号再现与纪念。2018年由金士杰带领演员重新创作并在海峡两岸演出的《演员实验教室》首
演于1983年,当年仅演出了8场,如今时隔35年后为纪念兰陵剧坊成立40周年第一次复演,其参与创作的演员与演出内容都发生了它大变化,不变的只是剧作名称和集体创作方式。作为当时当地的全新创作,更多重新加入的演员和原来参与其中的演员都已年过半百,因此该剧的演出既带有怀旧彩,又是演员们呈现各自的生命故事来认识自己、与当下的社会和时代进行对话,其意义自然也就超越了此前复演的《猫的天堂》《荷珠新配》等,收获了较为明显的关注与好评,它也是目前大陆观众得以目睹兰陵剧坊现场演出的唯一剧目。李国修曾说过,“此戏为兰陵最该重演之戏码”③,《只有《演员实验教室》这个作品可以代表兰陵剧坊”④。
首先在创作素材上,《演员实验教室》的取材既不是中国历史、传统戏曲,也不是西方经典名作,而这些素材在之前的话剧创作中普遍存在,如姚一苇的《碾玉观音》(1967)、张晓风的《自烹》(1973)等故事新编类戏剧,西方的经典戏剧也在台湾高校剧团被多次搬演。《演员实验教室》取材于生活在当时当地台湾演员的真实生活经验,因此它是原创的也是本土的,与《荷珠新配》《猫的天堂》相比,它更能够体现兰陵剧坊在取材方面的创新。其次,剧作内容所呈现的是对于个体生命的心灵关怀,即“它叙述着演员的人生,诚诚实实,一层一层往心里寻觅”⑤。在这之前台湾的传统话剧创作包括
①于善禄:《台湾当代剧场的评论与发释》,台北术大学&远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版,第72页。
②李玉玲:《金士杰与马汀尼:在兰陵与与命的教室里》,《PAR表表艺术》2018年第4期。
吴念真
③金士杰:《兰陵40〈演员实验教室〉》宣传册之“导导的话”,2018年。
④李中国导:《兰兰剧坊》纪录片之李国修访谈部分,台湾吴念真企划制作都限公公、台湾公共电视制作,
2012年#
⑤金士杰:《兰陵40〈演员实验教室〉》宣传册之“导导的话”,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