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萌德融课堂
——
常燕军
什么是一带一路概念(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1804)
2020年5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1]。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历史、国情观念等内容,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2]。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案例的筛选和运用
课程思政以“课程”为“思政”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3]。“一带一路文化贸易”课
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首先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发扬,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对该战略的认同度和对建设有中国特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制度自信;其次,通过讲解文化贸易基础理论、国际文化贸易现状格局以及世界主要国家文化贸易政策等内容,启发学生认识到开展国际文化贸易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最后,通过介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主要国家文化贸易实践,使学生领悟到国际文化贸易与国家战略、经济利益、文化政策密切相关,必须在保障国家安全与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国际文化贸易。在避免文化价值冲突的同时,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发展。最终使学生在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前提下坚定对国家文化安全的自觉认同与维护,并依据时代需求提升职业素养。
“一带一路文化贸易”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上讨论与课下调研为辅,大部分知识点都可作为课程思政的载体,课程围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主线,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最终使学生建立起认知层面、实践层面、发展层面的国家总体安全观和文化安全观的输入机制和自我强化机制,坚定对国家文化安全的自觉认同与维护以及文化贸易强国的信念。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举例。
摘要: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所蕴含的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科学思辨、真理与价值、引领与吸纳、事实与规范等内涵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是开展全方位育人的最佳阵地。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以“一带一路文化贸易”课程为例,介绍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案例筛选、开展
方式以及实施误区,进一步提升专业课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教学;课程思政;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2-0022-04
Abstract:Humanistic and social science courses contain realistic,practical,advancing with the times,and scientific Speculation,truth and value,guidance and absorption,facts and norms are good carriers for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Therefore,the cour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s the best position to develop all-round education.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aking"One Belt And One Road cultural trade"cours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ase selection,development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errors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Key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 cultural trade"teaching;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case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加强上海自贸区党建工作的新思路与新策略研究”(编号:2019BDS005);2019年度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重点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一带一路贸易文化’课程文化安全观培育研究”(编号:ZZyyx19007)
作者简介:常燕军(197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基层党建创新、自贸区治理。
(一)政治认同,制度自信
以张骞出使西域和古代丝绸之路为主线,讲解“一带一路”倡议基本理论,引导学生从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的维度,理解该战略是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是建设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的需要,提升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同度和坚定走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借助主要国家文化贸易政策与对经典案例的讨论,启发学生理解主要国家文化贸易政策各异是国体、政体与发展道路的差异以及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集中体现,认同以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为表现形式的文化贸易具有政治引领与政治吸纳的功能,牢固树立既要吸纳国外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又要保证本国文化安全和文化发展的理念。
(二)国家利益,国际视野
讲解“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文化贸易实践,启发学生认识到国际文化贸易既能传播本国文化理念和实现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对外经济效益,也能实现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整体拉动效应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出口结构的优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贸易的竞争力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国际文化贸易与国家战略、经济利益、文化政策密切相关,只有了解各国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差异,才能在保
障自身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文化交融,避免文化价值冲突产生,更好地达成贸易,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发展。
(三)文化自信,时代精神
讲解国际文化贸易的基本理论,强调发展国际文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与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国家文化安全观与文化发展观的国际视野,理解改革创新与历史文化成就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介绍国际文化贸易的历史与现状,论证文化经济是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文化贸易是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竞争与风险。从国家安全和文化价值引领视角重视国际文化贸易的风险;讲解“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与中国梦相适应的视野与能力。
(四)公民人格,自强合作
讲解当代中外文化贸易的历史渊源、发展动力、制约因素、输出与输入的本质、规律与机制以及各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使学生理
解中国文化崇尚自然和道法自然的伟大成就;建立基于文化价值是文化贸易动力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依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的格局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提升职业素养。
(五)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如表1所示。
二、“一带一路文化贸易”课程思政的开展方式
课程思政的开展方式需因授课对象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共24学时,以课堂教学为主,课下调研为辅。以该课程为依托,我院开设了“与张骞漫谈文化贸易那些事儿”的通识选修课,针对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放选修。通识课的教学开设了四大主题,包括“辩证地看待张骞出使西域”“适者生存:丝绸之路的前世和今生”“‘一带一路’倡议:古代丝绸之路的现实选择”“中国与主要国家的文化贸易实践:从国家安全看‘文化贸易’的历史责任”等。每个主题都是一个小型讲座,四个主题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层次。教师围绕不同的主题,筛选经典案例与学生分享并讨论。课堂教学设置问答环节,实时解决学生的疑惑,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兼顾了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领略到人文社会科学魅力,特别是针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贸易格局和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独具特的“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显现。
该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内容在“前言、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文化贸易
政策、文化贸易实践”等五大模块的基础上,每学年还要结合时化,及时对授课内容做出补充和优化。例如,既要紧密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合理设计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也要根据“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现状和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实践,及时筛选最新的思政案例。因受限于课时,为深度引领和启发学生,教师将相关主题结合时政热点上传到课程网站,例如发布“新冠疫情给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等讨论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观点与疑惑发表在网站上,与同学分享、与老师讨论。这种将线下课堂延伸到线上的教学模式,拓宽了专业课课程思政
表1
(续上表)
教育的载体,丰富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实现了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的初衷。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误区
虽然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很丰富,但在具体实践中,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存在一些误区,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认识片面化
有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质上就是思政课程。一方面把课程思政要求的“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误解为“过度挖掘”,一味追求“思政元素”的大而全,致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过于牵强,导致因顾及“思政元素”的形式而失去“专业课程”的灵魂;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的授课中时时刻刻都要体现思政课程的内容,导致学生因同质信息密度过大滋生厌学情绪,降低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专业课要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挖掘思政元素,而不是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4]。
(二)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割裂化
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中,“课程”与“思政”发挥着不同作用,课程是思政不可或缺的载体,思政是课程不可替代的灵魂。思政元素的筛选要立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力争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和自然切换。若把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割裂开来,会导致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知识点的脱节,致使思政元素的引
入过于生硬或突兀而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感[5]。在当今智能化时代,智能机器人能够取代知识与技能,但却不能取代精神与灵魂,就更加凸显了课程思政对灵魂塑造和精神培养及价值引领的重要性,更需把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构建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陶铸”有机融合的专业课课程体系。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评价指标的浅表化
目前,虽然高校在教学测评中增加了课程思政的测
量指标,但因其测量指标难以定量测算,这类测量指标也就难以科学量化其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取是传统专业课教学评价的维度,而“知识+能力+精神”的综合实现是新兴专业课教学评判的维度。科学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需涵盖四项内容,一是对人文社科类与自然科学类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进行差异化设计;二是适当增加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测量指标和测量权重;三是多维度测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例如从目标制定、内容设计、融入方法、学生获得感等四个维度进行全面测评;四是在量化测评的基础上加强质化评价,例如增加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调研。
四、结束语
教师通过学生的课程报告了解其学习效果,学生认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课程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理论与时政案例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分组讨论历练了自身将专业理论融于实践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了专业自豪感、提升了专业自信心、激发了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在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同时,及时调整与提升职业素养,实现了专业课不仅是“知识和智慧的创获”,还是“品性与素养的陶熔”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王维,都建,李菲菲.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1(2):135-137.
[3]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14).
[4]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5]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6):45-5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