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临床医学院 石苇 张丽 何潇潇 臧博
摘要:
社会中各种人文因素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思想、设计的形成。本文从“天人合一”的传统道家思想对整体建筑风格,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自然以及迁移等区域性社会因素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进行阐述,并且也对各地区建筑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地方性人文特进行一定介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道家;社会因素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道家思想。并且讲究“风水”,“气”和“意境”,也
就是讲究居住场所与自然相适应,相融合,让居住者能够有最好的居住环境。国外近年来对于中国的风水也开始逐渐接受,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对于我国古代建筑,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精神》一书中有:中国建筑贯穿着一个精神,即“人不能离开自然。”之说。当今世界的现代建筑对于这种思想也逐渐从接受到吸收,一些有着超前概念设计的建筑已经开始体现这一现象,美国的流水别墅——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宗旨就是将自然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这一点,也是我们超前的想法。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一种具体的文化表现,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将一个地方的居民的抽象思维模式的实体化,是对自身理想环境的一种追求。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等等情感,只有在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会构成一个真正的理想环境。而且,除了“天人合一”这一建筑思想,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自然以及迁移也会在建筑上留下其独特的痕迹,这在下面将分别从北京民居,安徽徽州民居,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和岭南客家族民居分别讨论这方方面面将会给建筑带来的影响。同时,建筑也是文化背景中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社会影响因素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思想形成,这点将在下文中阐述。
北京建筑
—
—皇城根儿下的骄傲
中国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北京等地四合院的大门一般是开在哪个角上30年代所建的。 当代学者赵园曾经指出:“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其说赖有天造地设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如说更是社会演变的直接产物。在‘成因’中,政治历史因素显然大于其他因素。”在四合院的形成过程当中,这一影响尤其显得重要。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传统四合院建筑的中庭称为天井,位于建筑中心。井,堪称为中华文化的根源,古代官吏规定八户人家围井而居,井边土地为公田,每户一侧的长度为一里,里为距离单位。公元前两千年的周朝文献显示,城市皆为9平方里大小,井字中央为皇帝宫殿,象征人民的精神之井。
北京的四合院无论是建造在东西走向的胡同北侧,还是南侧,院内北房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房,只是院门开设的位置不同。胡同北侧四合院为正四合院,院门面南临街,门开在南墙东
边,这在八卦中是“巽”位,在风水上是吉祥的位置,也是柔风、润风吹进的位置;胡同南侧的四合院如果南面不临街,开不了院门,则在北房西边开门。这种院门的定位,完全是受北方自然环境和古代建造房屋的风水之说影响。
走进四合院,迎面就能看到垒砌精致的影壁。影壁上每块砖都是磨制的,垒砌时磨砖对缝。据有关民俗专家研究后认为,影壁是中国房宅建筑不可缺少的风水内容。古代人迷信,认为人死后有鬼魂,如果在夜晚有孤魂野鬼游荡,闯进宅院就会不吉利。而大门内有影壁,鬼魂见了自己的影子,就不敢往里闯了。一些建筑学专家则认为,影壁是北京民居的重要装饰,它既可遮挡院内杂物,又可以使外来人看不见院内的情况,具有保私性。尤其是一些影壁建造讲究,在其墙壁上雕饰有精美的图案和吉祥话语,大大增加了四合院的文化品位。
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这都是受元大都规划的制约,在明清两朝和民国以后大量修建的。按照元大都规划,在较大的街道之间存在着小街小巷,北京人称之为“胡同”。它们的布局整齐如棋盘,对大街、小街,乃至胡同的宽度都做了规定:大街宽24步(约合37.2米),小街宽12步(约合18.6米),
胡同宽6步(约合9.3米)。胡同是平行排列在两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之间的通路,两条胡同的间距为50步(约合77米),是四合院基地的进深。胡同的东西走向排列和胡同的间距尺寸,制约了四合院住宅基地的朝向与进深尺寸:或者以两条胡同的间距建一四合院,在南边的一条胡同里开前门,在北边的一条胡同里开后门;或者将这一距离一分为二,修建两座四合院,分别在两条胡同开门,也就谈不上前后门了。这样安排的尺寸实际上没有道理,皇帝就这么规定的。有学者考证,最早胡同的诞生是因为京城中大官太多,每每都需避让,胡同就是为了行人方便避让而产生的。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在小院里,一家人过着日子,与世无争。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间”的审美属性偏于小巧而少雄浑之气 ,一定程度上切合古人偏于宁静独处的内心要求。
大多数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这是取“紫气东来”的吉祥之意。大门楼飞檐翘角很华丽。说是门楼,只不过它比南房要高一些,被习惯地称为楼了。登上台阶后,在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圆石鼓,上面浮雕着守门的小兽。据传说那小兽是龙的九个儿子之一。
北房最高,建在四层台阶的基础之上,东西厢房要低一层台阶,房前有回廊环绕。北房是四
合院的中心,共有3 大间,正中的一间称为堂屋,是不住人的。屋内北墙上挂有字画和对联,靠墙置一张硬木做的长条案,上面摆放着花瓶、香烛等,正中央是一块木制的祖宗牌位。条案前是一张八仙桌,两边各置两把太师椅。逢年过节时,桌上摆有酒菜点心,以祭祀祖先。长辈坐在太师椅上,小辈门依次上前给老人磕头请安祝福。堂屋的东西各有一道门,通向北房的另两间屋子,那里是住房。因房前有走廊,窗高屋亮,冬暖夏凉。是全院最好的房子,所以是家中长辈的居室。小辈住在东西厢房,长辈一旦有什么不适,哪怕刮风、下雨、下雪,儿孙们也可以沿着游廊到正房去问安。这种房屋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家庭观念和东方的伦理道德。
过去一个四合院只住一家人,后来由于住房的修建赶不上城市居民增加的速度,住房越来越紧张,一座四合院便住进了两家、三家……甚至多到十几家,成为目前北京人所说的“大杂院”了。北京的四合院,作为一种文化,它来自全国,代表全国,同时又影响全国。从修建这些四合院的材料来源看,有许多来自全国。像故宫,它不仅征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而且其所用珍贵木材也来自全国各地,成为全国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展览会。另一方面,在北京作官和研究学问的外省人非常多,他们把各地先进和独特的建筑手段带来北京,将家乡住宅建筑的某些特点也引进都城,由此丰富了北京的四合院建筑。如四合院花园建筑,在很多方面借
鉴了江南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的表现手法。颐和园的谐趣园等,干脆就是江南园林的复制。与此同时,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其四合院文化又影响了全国,走向全世界。许多官宦人家在故乡营建住宅,也明显地仿效北京住宅的模式。例如,在江南的一些县市,有许多在北京做官的人家。那里住宅的大门,与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就很相似。虽然那里离北京有千里之遥,风土也存在着很大不同。不过,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布置,对北方其他地区的影响尤其大。像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四合院,都是受了北京四合院的影响。
在这皇城根儿下生长的北京人,在这些古建筑所包围的城市氛围中成长,有着自身独特的骄傲,身为北京人的在北京成长的骄傲。
徽州民居
——儒商的风雅
古时黄山被称为黟山,列入世界伟华遗产名录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就座落于黄山的南麓,黟县也因此而得名。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黟县商人作为徽商中的一支劲旅,纷纷走出大山。但是在发家致富后,有纷纷回到大山里来。因为千百年中,徽州人
心中已经形成一种观念:黟县交通闭塞,非兵家必争之地,在动乱频繁的封建社会中,是一块安居乐业的福地。此种现象到了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两朝就更为明显了,许多在外活的成功的官宦、文人更是把此处视为自己退身、隐居的首选之处。这让儒、商这两个重要因素深深地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以及建筑内。
从现存的村落选址、布局来看,古徽州村落大多是背山、面水的地方,是为了调节风向、风力与温度、湿度,可以形成吻合的小气候。从风水观念看,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但实质上,它还体现了那些当初这里聚居人民的一种自卫防御的心理。这是商人,也是由于远祖是秦汉期间由于战乱而迁居的中原大族的缘故。
村落的形状也有其独特的意义。例如宏村,一个典雅的牛形村落,山为牛头、树为牛角、屋为牛身、桥为牛脚,南湖为牛的反刍胃、月塘为牛胃、400米的水圳为牛肠。这些奠定了牛形村落的基本结构。并且,牛肠一水绕村,户户清泉,不仅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而且可作为消防用水,还具有调节气温、保持湿度的功能,是全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了合理利用这条水系,当地聚居的汪氏族人有规定:每天早晨八时前为汲取饮水时间,八时以后才可浇涮。
黟县古民居的外形,全部都是粉墙青瓦,有别与京城富商豪宅的金碧辉煌。从远处望去,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格外的宁静祥和、稳重,一笔一划宛如一副山水墨画,隽永清新,淡泊悠然。
傍山而居的徽州有着山火蔓延的隐藏危险,因此,徽式建筑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青砖黛瓦马头墙。马头墙又称为封火墙。这种高大的封火墙是在另据发生火灾时,起着隔绝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民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而这四水归堂的天井也是作为商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体现。高大的马头墙内,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四壁无窗,光线幽暗,只有一个小小的天井,虽给屋内增添几分幽静却更是一种自我封闭。站在天井内往上望去只有一小方天空,犹如井底之蛙,这从某种角度也决定了在一定程度上徽州人的思想封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