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
贾  珺
注:本章根据贾珺著《北京四合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有关章节改写而成。
一节  北京等地四合院的大门一般是开在哪个角上概说
四合院是北京最典型的住宅形式,老北京又称之为“四合房”,意思是“四面都用房子围合起来”。四合院由大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厢房、后照房等不同房屋组成围合的院落空间,并且根据主人的身份和住宅的规模可以演变出各种繁简不同的组合形式,又沿着胡同组合成一片片的街区(图1-01),把博大精深的北京城铺展在华北大地上。方正对称的格局,尊卑有序的空间,浑厚敦实的风格,浓荫遮蔽的院落,隔绝尘嚣,自成一方天地,也成为北京人最理想的生活场所。其中的建筑都采用典型的北方官式手法砌筑,彩凝重,表现出北方文化端庄大方的风格,与素雅灵秀的江南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自元代以来,无论是王公大臣、富商巨贾,还是文人学士、普通百姓,都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从广厦连屋的大宅门,到格局紧凑的小户人家,北京四合院演绎出辉煌与平淡交织
的无数篇章。敞亮的院子、宽阔的正屋、秀丽的垂花门、灵巧的厢房,承载着北京人几百年来的日常生活,散发着经久不息的永恒魅力。
第二  四合院的基本格局
1 典型四合院布局
北京四合院的格局都很方正,除了少数斜街上的宅子以外,大多呈长方形平面,其中所有的建筑都采用正朝向,也就是根据各自位置的不同,分别朝向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最多略偏1-2度),不像南方很多地区的住宅采用灵活多变的偏斜朝向。
中国古代院落的基本单位是“进”和“跨”,“进”表示前后串联的关系,纵向有多少个院子就叫多少进院落,其中每个院子按照位置分别称“第一进”、“第二进”……,依次类推;“跨”表示左右并联的关系,横向有多少串院子就叫多少跨院落,并可按照位置分别称东跨院、西跨院等等。北京四合院的空间以院落为核心,不同规模的四合院拥有不同的院落数量。
单进四合院: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四面各有房屋围合(图2-01),是标准的“四合房”。大门通常采用一间门屋的形式,设在东南角位置,一些宅门还在胡同对面的墙上设置一
面照壁。院子接近正方形,北面是三间正房,南面是三间南房,与正房相对,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有时候正房两端还带有两个很小的房子,好像两只耳朵一样,因此叫做“耳房”。这种四合院规模虽小,但功能齐全,最适合单门小户人家生活(图2-02)。
实际上还一种更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东、西、北三面建房,南面只有院墙,严格说来只能算是“三合院”( 图2-03)。三合院没有南房,大门也常常简化为小门楼。这种民居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都比单进的四合院更小,好像是四合院的“删节版”( 图2-04)。
两进四合院:两进四合院分设前院和后院两个院子(图2-05)。狭长的前院是对外的附属性院落,宽阔的后院才是家庭内部生活的真正重心所在(图2-06)。
大门位于东南角,进了大门,面对的是门内的照壁。从照壁的前面向西一拐就来到狭长的前院,前院的南面是一排倒座房,面朝北面,后墙背对胡同。倒座房靠近大门的一个房间通常用作门房,其他房间主要用来接待外客。倒座房西部往往设为厕所,并用墙分隔出一个独立的小院子。大门的东边有时候也设一个小跨院,用作辅助用房。
前院和内院之间用一道墙分隔,墙正中设置垂花门。垂花门是内外院落之间的标志,进了垂
花门就来到宽阔的内院,内院是整个住宅的主体部分,也是主人全家的主要生活场所。院子北面是高大的正房,正房的两侧分别设置东耳房、西耳房,院子的东边是东厢房,西边是西厢房,二者相对。高级一点的四合院内院一般用廊子把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串连在一起。
三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包含前院、内院和后院三个院子,是在两进四合院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更大规模的形式,也是最典型的四合院模式(图2-07)。通常情况下,三进院子的总长度大约在50-60米左右,恰好与北京城内很多地区两条胡同之间的距离相等,前面的大门和最后面的后门可以分别面临南北两条胡同。
三进四合院主要是增加了一个后院。后院也叫后照院,位于内院的北面,也是一个狭长的院落,最北面排列一长溜的后照房(也可以写为“后罩房”),主要用作女眷卧室或者后勤辅助用房与佣人用房。后照房的西北角设有后门,通向北面的另一条胡同。能住上三进四合院的人家至少是中产以上的阶层(图2-08)。
四进以上的四合院:在三进四合院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可以形成更大规模的四合院,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常见的方式是倒座所在的前院和后照房所在的后院不变,在纵向上再插入一
到数个内院(图2-09),总数可以达到五进、六进乃至七进之多。这样深宅大院可以出现更多的变化,有时可以设两重垂花门,有的内院只设正房而不设厢房和耳房,显得更为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