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太原传统住宅形式——四合院的特
严丽红
北京等地四合院的大门一般是开在哪个角上【摘 要】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ion and types of quadrangle dwellings which are traditional dwelling forms in Taiyuan were introduced.Quadrangle fea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were analyzed from an aspect of social class,which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relevant study on residence.%文章主要介绍了太原的传统住宅形式———四合院的类型与布局特,并从阶层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四合院的特点,以期对相关的住宅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高等建筑教育》
【年(卷),期】2011(020)005
【总页数】5页(P4-8)
【关键词】太原;住宅;四合院
【作 者】严丽红
【作者单位】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092
太原坐落在山西中部晋中盆地北端,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为平原,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其中,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风沙较大,年平均气温9.2℃。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太原地区以四合院为主要形式的传统住宅建筑[1]。
事实上,四合院是许多地区长期而广泛使用的一种住宅形式,但由于各地区气候环境、人文历史、经济状况的不同,四合院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形成各地区特有的风格。
“太原的四合院(包括现在的城区、近郊区、清徐等县)由来已久,并兴盛于明清。民国年间,阎锡山统治山西期间,一些官僚政客及军官大兴土木,建造富丽堂皇的住宅,除个别人外,如孙楚在临泉府建造的是洋房(现已拆除),多数还是四合院。”[2]现在比较完整保存下来
的四合院已为数不多,多是清代和民国以来的住宅建筑,集中分布在坝陵街、新民街、精营街、福民巷、校场巷、上马街,以及享堂、双龙巷、三桥街、永兴路等一带[3]。
太原四合院根据主人身份的不同,分为如下六类:一是有“功名”的人居住的“官宅”,如李家宅院(也有称为道台府的);二是豪商巨富(但没有官位的人)居住的深宅大院,如前双龙巷7,8,9号院;三是普通殷实百姓之家的小型四合院,俗话说“三分院(指占地三分)四分场(长约22 m,宽约11 m)”;四是普通工商手工业者居住的前店后院(前院是店面,最后一节是东家住的内宅),如亨升久鞋店等;五是民国年间小军阀大官僚修造的有一定现代特征的“新官宅”,如精营东边街徐永昌公馆、东华门贾公馆、校场巷6号院贾景德旧居、13号院姚宝山旧居等[4]。
这些四合院受当地气候环境、人文历史、经济状况的共同影响,都体现了太原地区民居建筑的特点,在布局与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然而,它们由于主人身份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以及功能的不同,在建筑规模、院落大小、建筑装饰的精细程度方面均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四合院的院落就体现了一定的贫富差异性,表现为经济条件越好、身份地位越高,住宅规模就越大,而且建筑装饰也越讲究。例如:官宦富商的四合院住宅建筑规模较大,占地广阔,多进院落,且建筑考究,安全坚固,做工精致,雕刻彩绘精美;一般殷实农商之家所建四
合院,则多为单进,东西南北各五间或三五相间;较贫困的百姓多建砖柱土坯墙、土顶平房,南北各建三至五间,另两面为土墙;最贫穷的人家则只有一二间低矮土屋,全家老少几代勉强栖身。这体现了当时住宅形式与阶层的对应关系。
一般来说,太原四合院都坐北朝南,中轴对称,院内正房(亦叫厅房)多为三间或五间,三间者,一门两窗,一明两暗;五间者,一门四窗,三明两暗。东西厢房也各为三间或五间,南房三间(称为门房),大门开在东南角(称为“门道”),厕所建在西南角(俗称茅房)。正房一般进深5~6 m,是客厅和长辈居住的地方,其基座常高出院落,前部多设抱厦(见图1),既遮风雨,又显壮观。
两侧厢房进深很浅,小者仅3 m左右,目的是使院落不致过于狭窄,并突出正房。厢房一般作卧房、书房之用,有些院落的厢房采取间半做法(即三间划分成二间)以利使用。厢房北墙与正房两次间窗前留有“风岔”,称为出气,对正房两次间光线略有遮挡(见图2)。
屋顶一般为双坡硬山(见图3),亦有卷棚顶(见图4),有些院落为了防卫安全,或者由于房间的进深较小,而采用单坡屋顶,形成外墙高耸森严的形象。屋脊装饰比较讲究,有各式各样的雕饰,如鸟兽花卉和历史上传统的戏剧人物等,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用砖雕,有的用灰塑,
屋面转角处的木雕和建筑立面的装饰更为讲究[5]。
墙体大多用砖砌,少量表面用砖,里面用土坯砌筑,墙厚约40 cm左右,以适应太原气候特点。另外,由于太原城自古战事频繁,院落尤其注重住宅的安全性和防御性:院落对外的墙体一般不开窗,封闭的外观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再加上屋面采用单坡顶,有效增加了外立面的高度,高大厚重,土坯裱砖墙与木梁、柱构成的砖木结构使墙体在满足保温隔热性能的同时,体现了生存安全感。
太原四合院一般对大门比较重视,是装饰的重点。过街门道高于街面,大部分为瓦顶通道或门楼,称“如意门”。也有一部分大门形制稍简,不做屋顶,顶部稍加装饰,或开券式门洞(见图5)。
个别大门受外来文化影响,改建为西方山花、柱式形状(见图6)或“巴洛克”形式。大门正对东厢房山墙,山墙上建影壁,俗称照壁,用方砖斜角平砌(见图7),砖雕四边,照壁四角有砖浮雕图案,以蝙蝠纹样为常见,谐音“福”意。比较讲究的,整个影壁都雕满吉祥花鸟图案。大门面对影壁,不能直视院内,可以保证住宅院落的私密性。
门楼是住宅装饰的重点,两侧砖墙上方多嵌有莲花、仙鹤等吉祥花鸟图案砖雕,大门上装有兽环以圆钹形铺首衔环为多见,也有虎头形者,既做装饰,又有避邪之用。
屋内多砌火炕,前檐炕或顺山炕皆有,冬日做饭、取暖一举两得。
院内有种树的习惯,以槐树为多见,取“怀子”之意,表明旧日盼望人丁兴旺、人口繁衍的心态。
这类四合院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多为两三重院落,多者也可深达数进。房间数量多,且功能齐全一般皆有客厅、饭厅、佣人房、车轿房等建筑,有的还带有花园。这些住宅注重舒适与排场,多用砖石瓦木,雕绘门窗,富丽堂皇,建筑装饰比较考究。四面房屋为双出水硬山式桶板瓦屋顶,正房顶有团花脊岭,两头安放闭口兽吻,门窗架梁多有雕饰,护板有彩绘或浮雕,门外两旁多置青石狮兽,如道台府。
道台府是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开化寺街,是一组大型宅第。现门牌为开化寺南街29 32,34号和西街的28号院。
太原城区旧时的富商居住的四合院住宅,院落较大,房屋数量也较多。住宅院落体现了一定
的贫富差异,最富者四合院占地广阔,有前楼过厅、后楼配厅、东西一出水瓦房、几进院落。稍次些的富户一般为前后两院,中间用垂花门分隔,正面主室谓之“闷房”,左右为配厅,东西南北相互对称,两院共有房屋二十多间。再次些的富户,即为一进四合院,但其与一般的普通百姓住宅相比,院落较大,正房、左右厢房的房间数多为5间,建筑装饰精细。总体来说,这些四合院的住宅比起寻常百姓家都较讲究。其庭院内方砖铺地并有花圃,种植树木花草;院门建有门楼,飞檐斗拱,门额多题写“耕读第”“和为贵”“勤俭传家”等字眼;正对门内东房侧墙上有砖雕影壁,多雕“福”字或“百寿图”“天官赐福”等图案,影壁中间有一神龛,供奉土地爷或其他神像;门外两旁多置石鼓,如前双龙巷9号院。
前双龙巷9号院据资料显示为富商住宅。该院坐北朝南,正房及东西厢房均为5间,南房3间,正房前设抱厦,既遮风雨,又显壮观。所有屋顶皆为双坡硬山,大门正对东厢房山墙,山墙上有照壁,中间雕福字,照壁四角有砖浮雕图案,为蝙蝠纹样,以谐音“福”意。目前该院内居民在原厢房两侧又加建了平房,使得院落呈狭长状,改变了院落的原有风貌。但从建筑的细部装饰看,都非常精细,门两侧设有方形抱鼓石,显示了其原来主人还是很有经济实力的。
太原地区普通殷实百姓之家以砖木结构的小型四合院为主,大部分四合院为单进,四面建房,中间围成狭长院落,“院落的大小由四周建筑的大小和相对位置决定,一般南北向长(23 m~25 m),东西向短(16.5 m~18 m)。院落东西南北各五间或三五相间,方砖铺地,屋顶为单坡或双坡硬山顶,入口处门楼较简单。
这类房屋,没有四合院的房屋那样讲究。地基用砖、石砌成,墙体用砖柱、土坯砌筑,墙面抹麻刀白灰,屋顶挂片瓦,或用白灰、炉渣捶打。房间大小、位置因地制宜,一般开间3 m×4 m,有的也围成一个小院,院内设有厕所、厨房,大门和门楼并不十分讲究,多用木制两开扇,并建有简单的小门楼,以遮挡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