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事件观察记录表怎么写
偶发事件观察记录表怎么写「篇一」
撰写目的和目标都是为了让观察更有针对性,记录更细致,使观察者能较轻松地完成观察任务。目的在前,目标在后。目的和目标的撰写有不同的要求。观察目的重在列出观察者想探究的发展领域,包括身体动作、智力发展、情绪情感、社会性互动、语言等。观察目的涉及大的领域范围。观察目标则是观察者希望幼儿在此领域所表现出的具体能力或表现。观察目标关注的是本次观察中具体要看的细节。
新教师撰写观察目的和目标时,常无从下笔。有些目的、目标范围很大,有些含糊笼统,有些则雷同。比如,某老师书写的观察目的“观察欣欣的语言”和目标“观察欣欣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就没有实质的区别。如何针对选定的幼儿,撰写目的和目标,教师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从探究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角度入手
在选定的目标幼儿中,有很多是出现行为问题的幼儿。观察者可以根据观察需求,从不同角度撰写目的和目标,以了解幼儿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以张老师对豆豆的观察为例,在偶发事件
中,张老师锁定了打人的豆豆。为了解豆豆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可以设定以下两种目的、目标。
角度一:关注豆豆冲突时的表现
豆豆是张老师在偶发事件中锁定的目标幼儿。张老师发现豆豆的攻击性行为,并希望长期、深入地了解豆豆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就可以设定目的“观察豆豆的社会交往”和目标“观察豆豆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表现出的语言、身体动作和情绪”。郭美美事件是怎么回事呢?
角度二:关注豆豆的日常交往
幼儿面对冲突时的社会交往方式,常常和他日常的交往习惯和交往模式有关。观察者了解豆豆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就可以总结出豆豆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特点。这可以帮助观察者分析豆豆的过激行为是一贯表现,还是在特殊事件下的偶尔表现。这个观察也可以帮助教师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时机,进行教育、提前预防。目的是“观察豆豆的社会交往”,目标是“观察豆豆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的语言、动作和情绪”。
(二)从参照幼儿发展里程碑的知识角度写 观察者在选定目标幼儿后,为了解目标幼儿在身体
动作、智力发展、情绪情感、社会性互动、语言等方面的表现,需要了解儿童发展里程碑的知识,以详细知晓幼儿在各年龄阶段、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这些知识在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参考书中能到。
以《教育活动设计》(浙江省《幼儿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编)这套书为例,书中列出了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的发展表现。比如,社会领域中,3~4岁幼儿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学习分享、等待与轮流,体验与教师和同伴共处的快乐。观察者可以拟定如下目的和目标:
目的:观察幼儿与同伴的社会交往 目标:
1.幼儿与他人交往时,是否一起分享物品,适时地等待、轮流。2.幼儿在交往过程中的情绪情感表现。
再以智力发展领域为例,观察者可以参照书中有关科学领域的里程碑的知识。比如,4~5岁幼儿在科学领域方面,通常“喜欢用多种感官探索周围环境,喜爱提问,愿意收集感兴趣的信息”。观察者可以就此拟出目的、目标。
目的:观察幼儿在智力发展方面的表现。目标:
1.幼儿使用哪些感官探索(手、眼、耳、鼻等)。
2.幼儿何时提问(被要求时,还是遇到困惑时),提出哪些问题? 3.幼儿是否收集感兴趣的东西,收集的是什么? 至此,完成了观察单个幼儿的两个步骤:选择目标幼儿、撰写目的和目标。新教师只要把握以上要点,基本可以关注到和界定好单个幼儿的一般行为、特殊行为。同时,对目标幼儿的观察,既有了特定观察领域,也有了观察的视角,提高了观察的针对性。这都为后两步——记录客观事实和总结行为表现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偶发事件观察记录表怎么写「篇二」
背景:
最近,我们班正在开展“苹果和桔子”的主题活动,宝宝们通过看看、摸摸、吃吃的途径,进一步了解了水果的常识,丰富了已有经验。今天,亦晨宝宝带来了一袋神秘的水果,一下子便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于是,围绕着这袋“神秘的水果”,我们展开了品尝大会及热烈讨论
实录:
我打开袋子,拿出一包包的“水果”,孩子们都嚷嚷着,这不是水果。他们一下子就认出了葡萄干、香蕉片,通过品尝,他们一致认为都很好吃。此外,我还为孩子简单介绍了水果干的制作方法。“看看,还有一样是什么水果做成的呢?”我打开包装袋,把东西倒在了盘子中,先让孩子仔细观察外形,于是,各种各样的答案开始涌现。
——诺诺说:“这是苹果吧,红的。”
——婕婕说:“有点软软的,是桔子吧。”
——小邱说:“我觉得是大西瓜。”
我点点头,笑嘻嘻地说:“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到底是什么呢,要不我们一起来尝尝看,吧?”我的提议马上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响应,于是石榴班的品尝大会开始了。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品尝着,不时发出感叹,“好甜啊”,“好像有点酸”,“有一粒一粒的”
“张老师,是草莓,草莓!”叶莹大声说,旁边的弈灵也点头附和着。没过多久,越来越多的孩
子开始响应她们的答案,顿时,教室里热闹一片。于是,我开口道:“我也来尝一尝!”孩子们认真地看着我尝了一块,“哈哈,真的是草莓啊。”孩子们都笑了,嘴里还嚷着“我就说吧”,“我一吃就知道是草莓”
反思:
此次“神秘的水果”活动的展开,纯属意外,完全得益于亦晨宝宝带来的一袋水果干。这袋“神秘的水果”不仅成功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而且把他们肚子里的馋虫也给引了出来,于是,我就顺水推舟进行了以上的活动。
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首先需要细致的观察力,要善于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发现它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并实施及时教育。从上面的活动中很多孩子对于葡萄干、香蕉片的认知情况看,这两样东西都属于是比较常见的,而且他们都拥有相关的经验,但是对于草莓干,孩子的相关经验缺乏,于是我便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进行自主探索。我觉得,虽然老师预设的活动不少,但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好奇,总有如此巧妙的意外发生。我们知道,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也是生成活动中主题内容的重要来源。利用孩子的兴趣和现实情景,适时的融入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一个自然生成的主题活动由于它
的偶发性,再加上事先没有足够的有关知识准备、材料准备等,因此不可能生成一个像模像样的主题探究活动。因此,更需要老师现场的灵活机动。
其次,我们要允许孩子出错,并适时进行鼓励、支持和引导。孩子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愿望去探究周围世界,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认识世界。活动中,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进行了猜测,答案精彩纷呈,虽然都是错误的,但这说明他们正在积极思考,我们要保护他的好奇心、求知欲,留给他自由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去探索。
第三,要适度控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由于偶发事件生成的活动和预设活动不同,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对生成活动所涉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合理控制。在“神秘的水果”生成活动中,考虑到小班孩子的接受能力,我对于这些水果干如何制作的过程,只是进行简单的阐述。不过,我发现孩子对于水果干的制作方法很感兴趣,因此,我觉得下一步还可以让孩子通过观看录像或者实地考察,去了解水果干的实际做法,然后再通过后续的谈话活动,让他们说说自己所看到的,从而将生成活动推向高潮。
一袋普通的水果干,在孩子眼中却成了神秘、好奇的源头,而我也借此生成了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取得了较成功的成效。其实,孩子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和好奇,而这些
都能转变成为教育契机,只不过需要你的一双亮眼睛去发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