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中英夹杂的人,脑子里在想什么?
“Kevin老师啊,我们今天来的这个intern呢主要是focus在这条line上面的……”
壹读君试了下用这种方式跟领导汇报工作,瞬间感到数道如刀剑般锋利的目光从四面八方插来。壹读君(yiduiread)连滚带爬回到座位上,还是安安分分敲字吧。
nice是什么中文意思刚刚壹读君被“不能好好说话”的魔性附身了。现在好了,大家可以继续喜欢壹读君。
“魔性版”壹读君的说话方式各位或多或少都碰到过,有人觉得厌恶,认为阴阳怪气、甚至是装13,有人可能觉得正常,因为自己是这种方式的使用者。
对于“中英夹杂”,为什么有人对它如影随形爱得要死,为什么又有人对它心生厌恶不讥讽不足以平民愤?今天,壹读君(yiduiread)就来聊聊这背后的科学道理:为什么有人喜欢讲话“中英夹杂”?
友情提示,内容略烧脑,理解力低于平均水平的请在父母指导下阅读。
非常nice的值班壹读君|Little羁·张
因为这样讲话省脑力啊
大家平时会发现什么样的人喜欢讲话中英夹杂呢?大多集中在经历过浸泡式英语学习的人比如海归,或者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人。
你也有可能觉得这些不好好说话的人都是炫耀心理在作祟。
事实上,讲话中英夹杂不是个例。这种现象非常广泛,例如你讲着讲着家乡方言会蹦出来几句普通话,或者反过来也是如此,再比如一些非洲人民买东西和聊天时很可能是用不一样的语言……全世界的人都存在这个问题。在语言学上有个名词叫“语码转换”或者“语码混合”,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世界上不同的学者都试图出模式来解释这种现象,其中一种是——谁会故意麻烦呢?因为这样讲话方便啊。
20世纪末有语言学家提出了“顺应”理论,你可以理解为“顺着最得心应手的方向”来讲话。而语码转换就是人们要寻最简便最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所激发的。学过两种以上语言的人也不例外,他们倾向于使用最不需要努力、也最不需要费劲来做选择的形式来完成讲话的任务。
你可以能要说,中英文不定时切换明摆着不是增加讲话时候的障碍吗?你以为你Siri啊?就算是Siri,同一句话里面两种语言也不会像打擂台一样轮番上阵啊。
对于一些双语使用者来说,他们很有可能在只能用单语种讲话的情况下感到更费劲。
举个栗子,我们现在很习惯说某个人很“low”,并对这个意思心领神会,但是要把它翻译成中文,你就不到一个特别合适的词来对应。而一个在英语环境下频繁被要求“plan”的人,会理所当然地常常使用“plan”这个英语词汇来代替“方案”。
而当你在说“plan”这个词的时候,你其实是不仅仅是在使用一个英文单词那么简单,而同时是在试图修改对话的语境,这种修改是建立在“双方都能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假设前提之上的——反正你听得懂,我这样说也省力,那干嘛不这样呢?
这种情况下,虽然讲话者的初衷不是在有意刁难对方或者是在炫耀自己的文化资本,但也是出于建构适合自己表达的语境,强求对方接受。因此对于并没有期待在这种语境下进行对话的一方,他们会感觉到“中英夹杂”特别突兀,即便不过四六级都能听得懂的“plan”是什么意思。
这是两种语言在你脑袋里互相KO的过程
那现在有另外一个问题,暴露在英语环境下怎么就让人中英夹杂了?它对人的思维做了什么?
这可能牵涉到我们常常感到好奇的另一个问题:那些会说多种语言的人,他们在说其中一种语言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是在用这种语言进行“思考”,还是用的母语?也就是说他们此时的“思维语言”是哪种?
这个问题在学界还没有趋于一致的结论,原因在于,还没等学者们去研究哪个语种才是思维语言,在最基本的“你思考时用到的媒介真的是‘语言’吗”这个问题上,意见已经不一致了。
一部分学者认为人们思考时用到的语言,其形态就是人们能说出来的,诸如英语、汉语、法语等自然语言,还有一部分学者不同意,认为人们思维中语言,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无声无息出没在心底……然后当我们需要说话的时候,它就被翻译为自然语言供我们说出来,学者们把这种思维媒介称作“心理语”。
你可能不明白学者们怎么就会得不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毕竟这个问题看起来并不难解决,比
如,我现在试着思考一下看我大脑中用的“语言”是什么样的不就好了?很遗憾,这种自省式思考不太靠谱,当你有意识这样做的时候,你很可能在主观上不受控制一不小心“想出声音”来。除此之外,脑科学研究里的各种机器还没达到这么高端的水平来定义你思考的时候用到的那团“混沌的介质”是神马东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