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才是课堂的真正美因高婷婷(江西省瑞昌市第四小学)
有人说,失败很美,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史上,迈克尔·莫雷所做的“探测光速对地球的漂移”实验,被冠以“失败实验”之名。但正是因为这次实验的失败,才导致了“光以太”这一概念的终结,才有了相对论。这个意外的发现,给科学界增添了一段辉煌的传说,为科学绽放出了一朵绚烂的花朵,也为人类开启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在这一次次的失败中,人类终于看到了光,并用其解释了地球上的一切。是失败使人类有了智慧,是失败使人类走向科学的殿堂,是失败使人类有了勇气。
在科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意外发生。面对这样的“意外”,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意外”事件,教师通常会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忽视、无奈和懊恼。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大力提倡创生型的课堂上也时常发生一些“意外”事件。有些老师认为,“出乎意料”就是指“已经出了问题”。
一、坦然面对实验课上出现的“意外”
科学班与其他课程不同。尽管事先已经做了一些准备,但往往还是会出现“意外连连”“节外生枝”的情况。
在面临“意外”时,要理性地剖析其成因,并养成一种严谨的科研精神。《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科学教育并非一种能够被充分预先设定的进程,特别是对于科研探索型的教学而言,它所呈现出来的成果是
不可预见的,就连进程也难以被充分预先设定和掌控。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这个创造的进程将会随着师生的参与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上“磁铁有磁性”这一课时,我也经历了一次“意外”。“磁铁有磁性”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在教材安排得用磁铁识别铁制品时,提供的材料是硬币。学生在用磁铁辨别哪些硬币是铁制品的哪些不是铁制品的,汇报时,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一元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五角的硬币有的能被磁铁吸,有的不能被磁铁吸:一角的硬币有的能被磁铁吸,有的也不能被磁铁吸。当时,我也困惑了,只知道五角的铜币不能被磁铁吸,一元和一角的铁币能被磁铁吸。断然不知同样面值的五角和一角的硬币有的能被磁铁吸,有的却不能被磁铁吸。庆幸的是当时班里最爱看课外书的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手里拿着一本百科全书说:“老师:硬币的材质是不同的,有的能被磁铁吸,有的是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百科全书里就有详细说明!”“一元硬币能被磁铁吸,新旧一元硬币里有一种主要成分叫镍,镍也是一种能被磁铁吸引的金属物质,我们把铁、镍等物质叫做铁一类材料。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制成的物体。五角和一角的硬币有的也是用铁、镍等物质做成的,就能被磁铁吸。也有的是用非磁性材料制成的,所以不能被磁铁吸。”是这位同学用课外学习到的知识帮助我们解释了这一现象,也是这位同学的鼎力相助帮我在课堂上解了围。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轻视科学现象,再也不会上无准备的科学课了;万一出现了意外,也要坦然地去面对。
在科学课堂上,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准备好了实验器材,甚至实验步骤都已写
好,但是当实验时,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现象,学生没有按照我的设计进行实验。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往往会惊慌失措,甚至在课堂上训斥学生。其实,我认为这是教师的失误,但是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处理,情况就不一样了。
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会让他们冷静下来,分析原因,看看能否用别的方法解决。这时,他们的思维可能会受到很多限制,我可以引导他们根据平时的经验和学到的知识,通过实验的观察来出原因,再想办法解决,让他们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我还会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猜想和假设。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二、在实验“意外”中,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勇气,积极鼓励改进实验
在“传热比赛”的实验中,我请了一位女学生上台演示。也许是在全班同学注视下她紧张地把一个杯子摔碎了,“啪”的一声震住了全班同学,当时只
·
·117
见女孩的脸唰的一下全红了,就在这时班里最口快的男同学叫道:“不得了,赔一个!”接着许多同学也跟着说:“要陪。”当然这些学生说得也没错,说明损坏公物要赔偿的观点已深入人心。但是,一旁的我清楚地看见眼泪在女孩的眼眶里直打转。于是,我连忙说:“应该赔,但是由我来赔偿。因为是老师请她来给大家演示的,所以老师赔。”说完我又给了女孩一个杯子,微笑着告诉她没关系,再次邀请她继续为大家做演示,又面对其他同学说:“如果又摔了,还是由老师来赔。”顿时,教室安静了。小女孩的自信也回到了脸上,很成功地完成了演示实验。首先我为她鼓掌,接着其他同学也都为她鼓掌。
这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那个时候,那个站在舞台上的小姑娘,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我明白,一个学生无意中打碎了一只杯子,她的内心充满了愧疚,而如果我们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可能会导致她探索的本能被压制,被扼杀,她可能会在这堂课中无法专心听讲,还可能会对她以后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在那个时候,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让课堂继续进行,而是如何能够让这名学生从这次的事情中走出来。因此,我给予了她很大的鼓励和信心,让她品尝到了实验成功带来的喜悦。这就是我那天上课最大的收获。
其实,在教学中,很多时候我都在尝试着这样做。如“探索液体的沸腾”一课,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与学生的交流等环节都在进行着,我尝试着以学生的心理、知识和能力发展水平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
调整。在进行“探索液体的沸腾”这节课前,我并没有详细地给学生做好演示实验,而是把所有的烧杯和量筒都给学生,让他们在各自的实验中体验沸腾现象,从而使学生对水沸腾时温度升高这一事实有了初步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事实上,当事故出现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种隐藏的心理需求。细心,细心,创新,使看似不经意的细微之处,充满了灵气,充满了睿智,充满了人性。我们以一颗包容之心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这才是对人的生命的关心与尊重!
三、有效利用课堂中的“意外”收获
在科学课堂中,难免会出现意外。就是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意外,教师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意外”化弊为利,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甚至发生争论,进而引发探究。
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我引导学生自制实验装置(一个装了半瓶液体的密封小瓶子里插进一根细长的管子),通过反复试验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记得,当做完实验汇报结果时,有位男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本以为他会说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结果他说:“为什么把一瓶饮料放进冰箱冷冻仓里,第二天拿出来时饮料会把瓶子胀得鼓鼓的,而不是缩得扁扁的。”这种现象学生几乎都见过,因为夏天都喝过冰饮料。借着他的这个问题,我正好顺水推舟地扩展知识以引发学生认知升华,我对同学们解释:当水从0摄氏度到4摄氏度时,其密度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当气温从4摄氏度持续升高
时,其密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在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会达到最大值,而在0摄氏度到4摄氏度之间,则会出现“冷胀热缩”的现象,这叫做异常膨胀。在这个意料之外的问题中,同学们对溶液中的热膨胀和收缩现象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不仅没有降低课堂效率,反而给同学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曾听到一位老师说:“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回答,但不能一味地强调正确的答案。只要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只要我们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就是好的。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思考的空间,不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去说、去练。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想问题、表达意见。对于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不要急于否定和纠正,而是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意外的教育契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的教导应当是真正的、自然的,没有必要去刻意地追求圆滑、纯粹和完美。“自然”是教室的真实之美,重视对学生问题的解决,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如果发生了一些意外,我们要用一种平静的态度来应对,不回避,不敷衍,不避重就轻,要主动地导学生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努力改善或解决。希望每个意想不到的、有意义的问题,经过教师的智慧与耐心的指导,会在
教室里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
莫雷事件是什么内容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