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跨越时空回信》有感二篇
【篇一】
在新中国成立电子警察70周年之际,我有幸观看了《跨越时空的回信》黎明之前之李白、江篇。感受《跨越时空的回信》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对英烈精神做的生动解读。“我们敬重先烈,在于他们的选择以不可为而为之承民族兴亡之责;我们缅怀先烈,在于他们的选择已成为今日你我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信仰。”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在黎明时分,正是前辈英烈用不屈的意志品质和皎洁人格为国家迎来了曙光。英烈身上展现的责任心与使命感,造就了如今“共和国的基因”,在基因里,既有李白洒在上海滩的那一腔热血,也有江留在重庆歌乐山的一曲离歌。他们的家国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那就是“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西瓜怎么种植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演李侠最后的道别“同志们,永别了,我会想念你们”感动数人,导演用一句台词让先烈与观众告别,弥补了真实战争中的遗憾。19494内组词语22日,电影主演原型、革命先烈李白在狱中留下了此生绝笔,在家书中他言语平常丝毫没有慌乱,李白
的死是壮烈的,但他的战友,电报另外一端的接线员苏采青却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去追问一个答案,她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接收到战友发出的紧急预警信号,之后再没能与其接通联系。因为彼此都是情报员,身份保护异常隐秘,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追寻异常艰难:他是谁?他怎么了?是不是还幸运地活着?正如苏采青所说,“您(李白)的形象,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因为新中国的基因里,有您‘永不消逝的电波’”。
江竹筠(江)之孙彭壮壮带着回信登台,讲述奶奶对他人生的影响和他对奶奶的理解。看到很多像奶奶一样的英烈,他们永远定格在20多岁的年纪,彭壮壮感慨颇多,奶奶不仅给了他生命,还指引着他前行。他提及海外学业有成后,正面临着职业道路的选择,此时,他回到爷爷奶奶曾经战斗过的歌乐山重走祖辈革命之路。每一个在当地牺牲的英烈都有石碑,而他们之中许多人都永远定格在20多岁的年纪,这些“新中国永远的年轻人”让当时年龄相仿的彭壮壮深受震撼,就此毅然决定回国,将英烈的责任与精神力量传承下去。
节目不仅反映彭壮壮的思想变化,在紧抓“传承”这一核心立意的基础上,还体现了烈士精神在下一代中的作用力。比如在儿子彭然9岁时,彭壮壮也像自己20多岁时那样,带着他也去重走革命之路。关于江的故事,在这位新中国未来的年轻人眼中,也有更崭新的视
角。“一年前,然然在学校准备一次讲演,题目是《改变世界的人》,他问我能讲太奶奶吗?我非常感动于他对这份传承的用心”,“他这样写道,那时的世界是很悲惨的,是不公平的,有很多战争,我的太奶奶,想改变这一切”……孩子的思想虽然稚嫩,但无疑让观众感受到,他们也正在汲取“共和国的基因”中的力量。
在关键的回信环节中,《跨越时空的回信》在呈现效果上进行了互动化、故事化、情境化三个维度的创新。每位回信人不仅仅是读信,念毕还会走向舞台另一端具有象征意义的邮筒处,将信塞入其中,看似不经意的步骤,却显示出了书信在形式上的仪式感和厚重感,让观众产生“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真切感受。
计量单位有哪些
《跨越时空的回信》通过回信人的真实心路反映了英烈精神对年轻一代的深远影响。在致敬英烈的同时,《跨越时空的回信》试图将烈士精神浓缩成“精神纽带”,以薪火相传为脉络,更具说服力地将“共和国的基因”根植到一个又一个青年观众身上,在立意方面寻求对观众具有现实指引意义的方向,更能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以及实现传播价值的裂变。
在江西这片红土上,八一军旗在这里升起,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里编织,共和国的雏形在这里孕育。通过观看《跨越时空的回信》,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崇高品格,
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作风,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在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对党、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踏踏实实工作,全心全意服务于病患,实现自身价值,做对社会有贡献之人。
【篇二】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张嘉译前妻杜珺的照片炎炎夏日热浪涌,不忘初心红潮起,820日,院党委组织大家集中观看的人文类节目《跨越时空的回信》迎来了第七期,本期主题是“不远万里”,讲述格里戈里.库里申科与白求恩这两位坚定的国际主义战士的故事。他们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他们为正义和良知而战。他们的精神,不仅存迹在一座城,也存迹于每个国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