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必修1 中国特社会主义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教学目标
关键能力:通过分析史实材料,采用图说等方式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能够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同
2、科学精神
能够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公共参与
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和本质
四、课前准备
准备与各种社会形态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材料。例如,原始人劳动的场景、原始人使用的工具、原始社会聚居的情况、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相关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等、奴隶社会奴隶劳动与封建社会农民劳动的图片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从根本上讲,我们坚信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这有助于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现在在哪儿?我们将往哪儿去?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通过学习本课探究这些问题,我们将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2、新课讲授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探究一: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五千余年,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古代传说等了解和说明原始社会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历史,我们通过考古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远古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情况,通过对古人类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早期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通过对一些民族生活和民族的考察,可以认识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通过有关的远古神话传说也能了解原始社会的一些情况。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描绘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材料补充:
考古学角度:中国黄河流域中游和西亚地区的原始公社遗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材料,用于了解人类当初是怎样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证实,畜牧农耕的起源及其在地域上的发展和传播,阐明人类生产从采集渔猎向畜牧农耕的重大转变。半坡遗址是我们了解母系氏族社会的重要依据,大汶口的墓葬则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变化,良渚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彰显出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也是一个高度分工等,经营分明。组织严密的社会,勾勒出了良渚文化鼎盛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形态。
人类学角度:
民族学:
神话传说:嫘祖的传说 碎手氏族 仓颉造字
学生: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描绘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师总结: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如果把原始社会比作人类的童年,那么这个童年期长达二三百万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那时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最新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那些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旧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时间区段概念。所谓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例如:有巢氏时代“巢居”人居生活方式就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早期,那时期的人类已经可以使用工具搭建简单的"巢居"。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是考古学家设定的一个时间区段,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
新石器时代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新石器时代并不仅仅只是个时间区段概念,新石器时代和晚期智人出走非洲散布到全世界的过程有密切关系,晚期智人走出非洲之后石器的制作和早期智人差异很大,不再是数百万年以来一直未变过的简单打制切割用途,诞生了一系列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和使用目的巨大的变化的新种类石器。据近古发现,在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已进入了文明。
考古出土的陶器、青铜、铁器、玉器、炭化纺织品残片和水稻硅质体等等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前古人的冶铸技术、农业、制陶、纺织业等等相当发达。青铜、铁器为金属品,遗存几千年的较少;陶器、玉器可存时间长,出土的遗存较多。
探究二: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碎布片,这使来访的欧洲人大惑不解。其实,这样的举动反映了当地居民仍然保持着平均分配的原始习俗。
学生:联系上述故事,查阅相关资料,说明原始人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原因。
教师总结:恩格斯说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采集而人则从事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的个体而且创造了人类社会就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但是在原始社会石器以及后来出现的弓箭使人无法单独同自然力量和猛兽作斗争人类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单个人的力量非常弱小为了获得食物求得生存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并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满足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否则在劳动成果很少的情况下有的人得到的多了另外一些人就可能会被饿死整个集体就会遭到剥削和破坏恩格斯指出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中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这种公社一起或带着他的非常明显的残余进入历史的。相当平等地分配产品完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成员之间再分配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不平等,那么这就已经是公社开始解体的标志了。
知识点睛: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物,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期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在氏族制度下,氏族内部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是组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是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他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军事首领负责对外作战,他们同大家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
学生:思考氏族制度是否是一种美好的制度,氏族制度有哪些局限性?
教师总结:原始社会并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氏族制度是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世俗制度下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氏族成员都处于自由平等的地位,这种制度是与原始社会较低的生产力水
平相适应的,同时应看到世俗制度本身也具有局限性,恩格斯指出氏族制度的伟大。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低阶段,生产力极为低下,因而部落氏族的生产范围是狭小而闭塞的,部落氏族的习俗道德是狭隘的,当时地广人稀各个部落之间有广阔的森林作为防护屏障,氏族成员共同生产产品在公社内部直接分配。很少与外界联系,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使用,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分工和交换不断扩大,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打破以氏族为基本经济单位的狭隘性,扩大人们的经济联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氏族制度的伟大已失去现实意义,而他的局限性以便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因此,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所代替,氏族制度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