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
第一章 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源于对资本市场的分析,较成体系的资本市场分析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形成三大派:较基本分析派、技术分析派、数量分析派。
Markowitz《投资组合选择》,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被认为是现代金融理论诞生的标志,也被称为 “第一次华尔街革命” 。
投资组合理论 “第一次华尔街革命” 期权定价理论“第二次华尔街革命”
标准金融学资产定价的方法有两类:1、均衡定价法 :包括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定价法、金融资产的均衡定价: CAPM
2、无套利定价法(也称为相对定价法),其基本思路:构建两种投资组合,让其现金流特征一致,则其价值一定相等;否则的话,就可以进行套利。
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1)投资者理性(两层含义):
1、投资者的信念更新遵循贝叶斯法则;
2、给定信念下的决策标准可以用期望效用最大化来表示。
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它分析人的心理、情绪以及行为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趋势的影响。(背)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有限理性、有限套利、前景理论
风险的判断标准:传统经济学根据投资者在确定性收益带来的效用和不确定收益下的期望效用之间的偏好选择来判断风险态度:风险厌恶、风险偏好、风险中性
①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 ②风险偏好(Risk Preference)
(主体的效用函数为严格凸函数:确定性财富带来的效 (主体的效用函数为严格凹函数:确定性财富带来的效用小
用大于参与期望收益相同的一场赌博带来的期望效用 于参与期望收益相同的一场赌博带来的期望效用,所以此类
主体总愿意参与公平赌局,甚至有时多付出一些也无所谓)
③风险中性(Risk Neutrality)
(主体的效用函数为线性函数:确定性财富带来的效用等于参与期望收益相同的一场赌博带来的期望效用。)
有限理性的决策标准——满意,而不是最优。理性人的决策标准是最优。
第二章 影响认知的因素很多:本能、生理、环境和心理等因素都可能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
市场总是被高估或低估,因为人们总是贪婪或恐惧。(由人性决定)
金融学是学什么的人的自然属性中人的本能:自私、趋利避害、合、防卫
经济学和传统金融学研究中“经济人”或者“理性人”假定是出于人的自然属性或本能考虑来简化人的行为动机,没有考虑人的社会属性或“仁义礼智信”等社会教化对人行为动机的影响。
人类的记忆容量有限 记忆有三部分组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它有巨大的容量,可长时期保持信息。
认知中心理偏差的影响
一、信息获取阶段的认知偏差:易记性偏差、易得性偏差、次序效应
二、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1、启发式推理2、情绪和情感的影响3、框定效应(框架依赖)4、对新信息的态度
三、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
四、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信息获取阶段的认知偏差有哪几种:易记性偏差、易得性偏差、次序效应
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一)启发式推理(二)情绪和情感的影响(三)框定效应(框架依赖)(四)对新信息的态度
启发法:是凭借经验进行判断的方法,是一种思考上的捷径,是解决问题的简单、笼统策略,也称之为经验法则或拇指法则(The Rule of Thumb)。(背)
启发法的种类: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锚定与调整启发法
代表性启发,两种情况:(背)
①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关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以推断第一个事物与第二个事物发生可能的类似之处。②人们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历史会重演),并寻求熟悉的模式作判断,并不考虑这种模式产生原因或重复概率。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在判断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根据最初得到的信息设定一个判断的初始值(锚点,参考点),然后根据进一步获得的信息进行调整,形成比较理想的判断。(背)
2)锚定与调整可能导致的偏差
1、调整不充分:“价格粘性”,“货币幻觉” 2、倾向于高估复杂系统成功的概率和低估其失败的概率
框架效应(框定依赖):就是指人们会受问题出现的情境或问题表达方式的引导,而对同一事物表现出不同的判断或偏好,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首因效应:信息出现的次序有时会影响到个体的知觉,首因效应是指最先呈现的信息对个体的影响较大。
韦伯定律:我们的大脑会对刺激做出反应,但当我们连续集中注意力于某事物时,我们的注意力在递减。
启发法:(1)代表性启发(2)可得性启发(3)锚定与调整启发法
框定效应(框架依赖)的种类:选择性知觉、对比效应、首因效应、近效应、晕轮效应、稀释效应(多选)
首因效应和近效应各自可能出现的情况:
1、若信息是连续呈现出来的,但判断或决策是在一段时间后才作出,则此时首因效应是主要的。
2、若信息的呈现之间有时间间隔,但判断或决策是紧接着作出的,则此时近效应是主要的。
双重记忆理论:首因效应——表征长时记忆储存的内容;近 效 应——表征短时记忆储存的内容。
稀释效应:掌握与问题非相关的信息会产生稀释相关信息的作用,导致相关信息的有效性减弱,削弱我们对问题实质的判断。
反应过度可以用来解释“价格翻转(price reversal)现象”。反应不足可以用来解释股票投资收益率序列正相关的现象。
过度自信的后果:导致人们高估自己的判断、低估风险和夸大自己控制事情的能力。
损失厌恶:卡尼曼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东西的价值估计高出得到相同价值的两倍(可能是2.5倍)
后悔厌恶:当人们作出错误决定后会后悔不已,感到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会比损失厌恶更加痛苦。
第三章 性别、过度自信与频繁交易:1、男性通常比女性会有更高程度的过度自信
2、单身男性通常会比已婚男性有较高程度的过度自信
3、单身女性通常会比已婚女性有较低程度的过度自信。
频繁交易对投资收益(财富积累)不利的原因:1、记忆成本高 2、频繁交易导致买(卖)错股票3、性别、频繁交易与投资损失率(每一条自己解释一下,可能考简答)
后悔(遗憾)的种类 :1、忽略的遗憾:因为没有采取行动导致的遗憾。2、行动的遗憾:因为采取了行动导致的遗憾。
处置效应:人类天生具有回避遗憾和寻求自豪的心理倾向。投资心理学家发现,投资者为寻求自豪会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为避免遗憾而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这种现象被称为“处置效应”。((背)
关于处置效应的检验:检验之一:股价变化与成交量
如果投资者存在处置效应倾向,他们会在股票下跌时持有股票以逃避遗憾,而在股票上涨时卖出股票以追求自豪感。因此,下跌的股票应该有更小的成交量,上涨的股票应该有更大的成交量。
不同投资经历对投资风格的影响 (背)
在赚了钱之后感觉是在玩的钱,同时进一步加重其过度自信的程度,就愿意冒更大的风险——“的钱效应”(贪婪)。
失败者并不总是回避风险,人们通常会抓住机会弥补损失——“尽量返本效应”。
在经历了亏损之后感觉受了伤害,人们会变得不愿冒风险——“蛇咬效应” (恐惧)。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不喜欢的事实都视而不见。虽然事实就摆在我们眼前,置于我们鼻子底下,堵在我们喉咙里——但我们还是不承认它。(反映了我们的记忆具有适应性)
心理账户的概念: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头脑中分别为不同用途的资金(或资产)建立不同
的账户,并通过心理预算(盘算)来考虑每个帐户的成本与收益是否相匹配,这种账户被称之为心理账户。(背)
心理账户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心理账户说明人在金钱面前是很主观的,非理性的,并不具有经典经济学或金融学所宣称的理性。
心理帐户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
1、非替代性效应:个体会把资金划分到不同心理账户,而每个账户中的资金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彼此之间不能替代。
2、效应沉没成本:人们在做某项决定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各种因素的利弊,而且还要考虑过去在这件事情上的投入程度。
3、交易效用效应:个体由于交易的成本或收益与心理价位不一致所引起的愉悦与不愉悦 。
怎样理解价值函数1、反射效应:指行为人通常在面对盈利选择的时候是一个风险规避者(其效用函数是上凸的),而在面对亏损选择的时候是一个风险偏好者(其效用函数是下凸
的)。 2、敏感性递减:在参考点附近(比如财富为0时),人们对财富的边际变化比较敏感;而在距离参考点远时,人们对财富边际变化的敏感程度要低。 3、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意味着:损失带来的负效用的绝对值大于等量收益带来的正效用。 (解题步骤:1、会画价值函数图形 2、用三种心理效应解释价值函数的图形)
综合人们的“反射效应”、“敏感性递减”和“损失厌恶”三种心理效用,行为金融学将财富变化(损益)的效用价值函数画成如下图所示的情形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