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金贸系课程总结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金融学         
教学班级:      06会计电算化(1、2班)                   
******        *    **     
时    间:  2008年  6月  25日         
填表要求金融学是学什么的
一、本表一式两份,一份放入教学档案袋内,一份交到财经系秘书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邮件至***************
二、用双面A4纸打印,字体用宋体五号,不加粗。表内空白处不够的可以另加附件或延长表格。
三、表内的“评价等级”按教学检查时的分值划分为优、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90分以上(含90分)的为优,75-90分的(含75分)为合格,60-75分的(含60分)为基本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四、 本表要求在课程结束后一周内上交。
姓名
张超
职  称
助教
学  历
研究生
课程名称
货币银行学
总学时
48
其中:实践教学学时
0
教学班级及人数
06会计电算化(88人)
本课程教学次数
2
教材、习题集、参考书(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教材
《货币银行学》周浩明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书:
《货币银行学》成立为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货币银行学》罗剑朝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金融学》 郭晓晶,丁辉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金融学》 曹龙骐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实际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要求填到章、节)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4学时)
教学内容:货币的定义;货币的产生;货币的主要职能;货币的五种类型;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货币本位制度的演变;我国的货币制度
第二章  信用及利息(4学时)
教学内容:信用的含义与特点;信用关系的产生;信用形式;利息;利率及其分
类;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利息的计算;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章  金融机构体系(3学时)
教学内容: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西方国家及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的构成
第四章  金融市场(5学时)
教学内容:金融市场的概念;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主体;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金融工具的种类;货币市场的特征、交易主体和形式;货币市场的种类;资本市场的类型及其运行
第五章  商业银行(7学时)
教学内容: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性质与职能、组织制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商业银行的负债、资产、中间与表外业务;派生存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金融创新的涵义、原因、内容及对金融业的影响
第六章  信托与租赁(2学时)
教学内容:信托的内涵与发展;信托的种类与特征;信托的职能;国外的信托业务;我国信托业务的种类和发展
第七章  保险(2学时)
教学内容:保险的概念;保险的职能和作用;保险的组织形式;保险类型;保险合同;保险经营的环节;保险基金的运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第八章  中央银行(5学时)
教学内容: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与类型;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结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操作;我国的中央银行
第九章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4学时)
教学内容:货币需求的概念;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5学时)
教学内容:通货膨胀的含义以及与货币流通、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的类型与成因;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反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通货紧缩含义、标志、成因、危害与缓解对策;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具体情况
第十一章  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3学时)
教学内容:金融结构理论;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发展中国家既然弄制度的特征;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深化理论;我国的金融改革
第十二章  金融监督与管理(3学时)
教学内容:金融监管的含义、目标和原则;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当今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不同模式及以后的发展趋向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重点: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演变;现代信用形式及特点;利率的决定和影响因素;金融体系的构成;金融工具的含义及种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特点及融资方式;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和经营原则;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中央银行性质与职能;中央银行的所有制形式、治理结构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与货币供给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概念、类型;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与成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深化理论;金融监管的含义、目标和原则;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
课程难点:货币的类型;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演变过程;信用的实质;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复利的计算以及货币的时间价值;资本市场的运行;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我国信托业经营模式的选择与业务创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通货紧缩的特征;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课程特与课程创新
(包括课程中的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优异点)
注重学习效果。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新课、复习等各项授课形式,即使是新课中也能够保证通过5-10分钟的课前提问回顾相关内容,做到及时地复习,这种提问通过集体回答、单独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通过提问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状况,调整教学节奏,保证学习效果。
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备课环节中,注意搜索有关典型而具有普遍性的实例,课堂教学中除了能够将书本的理论讲授给学生外,把中国金融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一些资料(例如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国80、90年代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等)介绍给他们,同时给他们播放成思危关于虚拟经济和金融改革的讲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实际生活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注意边学边练。将课本上的12章内容加以归类,每学完一个部分,准备典型而有意义的练习让学生完成,并及时讲解。例如在对贴现这个概念的理解上,我认为这种复习课上的练习远比课堂中对概念的讲解效果更好,因为大家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掌握了贴现业务的实质,很容易做出贴现利息和贴现金额的结果。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有几次教室多媒体设备不稳定,例如投影机坏掉、扩音器不响、多媒体柜打不开等现象的存在,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2、案例及资料分析中,教师的个人发言占主导,学生对有关问题缺乏基本的了解,不知道如何阐述原因及实质或者存在个别学生分析片面或深度不足的现象。
3、作业题目有一些是来自课后习题,以简答题为主,尽管有5次作业,但每次题目较少,个别学生有抄作业现象,对于理论内容的回答,除了部分同学能够静下心来翻看课本并作出有效归纳外,有很多同学对作业有一种应付心理。
对本课程在以后教学中的整改建议
1、恳请电教中心进一步加强对教室多媒体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设施形成有力保障。
2可适当设立4-5节实践课,通过对金融实验室的利用,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货币银行学研究的对象,形成对本门课程的系统性认识,并能通过教师对有关问题的点播进一步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3、教师对于作业形式要尽量做到多样化,本课程所留作业如果都是简答题会形成学生对课本的依赖,因此要提出更多与实际相关的金融问题,进一步锻炼学生动脑思考的现象,可通过小组作业、小论文形式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