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学术探讨
348
摘要:中国佛教石窟艺术辉煌灿烂,分布广泛,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其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文字以及事物造型来对中国古时候的政治、文化、经济特点以及宗教信仰进行表现。历史变迁和文化融合使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像风格从北魏的“秀骨清像”变成唐代的“丰腴为度”,这种艺术风格上的转变,标志着唐代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进入了本土化与民俗化阶段。
关键词: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艺术;“神似”。
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日益发展壮大,其中云冈石窟当中充分体现了北魏早期的雕塑艺术,对于龙门石窟而言,虽然营造时间很久,但是大面积的营造还只是在北魏和唐朝,其中30%是在北魏时期建造的,而唐代造像高达60%。因此我们可以说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室贵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一、龙门石窟佛教雕刻艺术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的龙门山即伊阙山上,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493年),中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断续续历经400多年的开凿,是中国早期后段和中期石窟艺术的典范。在这些洞窟的造像表现当中,不仅充分展现了北魏时期雕刻艺术的精湛水平,而且还充分表明了当时佛教艺术的发展以及所处的政治形势、社会背景。
二、龙门石窟北魏的造像艺术
公元493年9月,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主要将首都迁徙到中原的腹地洛阳,而且逐渐将石窟的营造迁至河南龙门,但龙门石窟艺术失去了云岗石窟艺术粗犷的特点,逐渐变得丰腴、亲和。在北魏时期,龙门石窟所表现出来的造像特点主要呈现出一种削瘦的“秀骨清像”,早期衣纹表现紧窄,偏袒右肩式裙层层垂悬,从而构建成一种疏密间杂,通体流畅的衣饰线条,从而达体现出一种飘逸豪迈的艺术效果。宾阳中洞主尊释迦牟尼(图1),面部微笑,嘴角上翘
饰也由偏袒右肩和通肩式变化成汉了的褒衣博带式,这种表现形式和现实中的人象物形接近了许多、龙门石窟所表现出来的中原艺术风格主要是在其迁移到洛阳的时候,针对当地的民族风情以及文化特点在一定是时期下的产物,是外来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进行相互结合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风格体现。
三、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艺术
隋唐作为我国雕塑艺术发展最为昌盛的时期。而魏晋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超俗、潇洒的神情特点已经被唐代所表现出来的祥和、仁慈的神情特点所取代,菩萨、佛、罗汉、天王、力士等等,都表现出一种充满灵气而健康的特点,其中佛陀所表现出来的和蔼此项的形象更加体现出当时的艺术特征,与北魏时期的造像相比也更加的世俗化和中国化,在这一时期,造像所表现出的特点呈现一种面相圆润、隆胸细腰、体态丰腴、典雅端庄的特点,而且修饰手法精炼、细致,充分体现出当时工艺这的精湛水平以及对形态的完美表现。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典范,雕刻卢舍那大佛的是艺术家基于武则天容貌借鉴的基础之上,通过一定的转变形成的具有情感表现的一种造物形象,而这种带有情感的造
物表现需要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之后才能够充分的进行刻画,从而给人宁静、祥和的感觉。大卢舍那佛女如(图2),面容呈现出一种雍容敦厚的特点,这与史书当中对武则天的描述极为相像,——“广颐方额”(大脸方额头)。史书中记载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以建造奉先寺,也是因为武则天十分重视对卢舍那大佛的雕凿表现,因此这种形象特斯安才会以似卢舍那的形象特点进行表现。在大佛的眼睛表现上,主要通过透雕的形式对其立体感进行凸显,而对于眼珠下方凹进去的地方则运用黑琉璃罩进行填充和装饰,因此,不管人们在任何一个角度进行礼佛,都会有一种被佛在凝视的感觉,大佛嘴角上翘,无论你站在那个角度,她都在对你微笑,仿佛胸怀博大、内心宁静的卢舍那大佛与礼
佛者在亲切交流。可以看出唐代统治者和工匠将自己的审美和文化附加到了卢舍那大佛上,可见文化对艺术作品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四、从追求“形似”过渡到追求“神似” 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雕刻,还依然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写实表现上,并没有更好的运用和融合“形神兼备”的理论体系。从宾阳洞主佛—释迦牟尼坐像的五官刻画上就很容易发现在对造物的眉毛以及鼻子进行刻画的时候,手法和表现形式都显得较为生硬(图1),而且眼睛所透露出来的神采也表现的十分空洞,可以看出,其在造物的表现形式上还是着重对“形”进行表现。这种表现形式与卢舍那大佛所透露出来的那种沉稳含蓄的眼神以及嘴角上扬漏出浅浅微笑的神情相差甚远(图2)。从北魏的“形似”过渡唐代到追求“神似”体现了唐代文化对佛教造型艺术的改造,以及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
五、结束语
唐代龙门石窟中奉先寺大卢舍那佛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特点,主要是基于北魏石窟表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并从其所表现的宗教思想中彻底摆脱出来的一种艺术体现,而到了唐代的时候,雕塑艺术家开始逐渐以现实当中的人物特点作为自己参考的对象,并大量借用生活当中的元素,吸收自然发展规律、民族风情的基本特征,从而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加工,将这些元素充分体现在造物的形象之上,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宋蒙蒙(1992~),男,中共党员,新疆师范大学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学油画。
导师:赵培智参考文献
[1]…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2]…温玉成《中国石窟与文化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3]…张乃翥《龙门佛教造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4]…陈少丰《中国雕塑史》[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
文化交融对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
宋蒙蒙
龙门释家图1  宾阳中洞主佛
图2  奉先寺卢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