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减缓与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领域。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提升时期,经济进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能源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着不断加大的减排压力。
中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加之以煤为主的能源构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快速增长。依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中国在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23亿吨,占全球总量的10.7%;到2023年,排放总量已到达56亿吨,占全球总量 19.7%。
中国的气候 然而,中国目前依旧是一个进展中国家,还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期,总体进展水平仍旧较低。2023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只有45.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
202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300美元左右,属于中等偏低收入水平;世界银行2023年4月公布的一份《中国贫困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2.54亿人口处于国际贫困线以下,需要新增投资1546亿元以推动扶贫体系建立。
由于中国经济进展还将处于持续扩张的状态,消费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削减贫困的压力依旧巨大,估计到2050年之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才可能开头下降。目前,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仍旧较低,2023年人均4.3吨,约为美国人均排放的1/4,与全球平均水平持平。
对中国而言,如何既满意以进展为目的的根本排放需求,又能合理适度地进展减排,将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与此同时,中国也患病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迫切需要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力量。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气候变化加剧了中国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加了自然灾难发生的频次和强度,给中国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峻影响。首先,气候变化影响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已经在局部导致农业减产,根据目前的趋势,到2023年和2030年,中国平均气温会增暖0.5℃~4.2℃,将使中国农业减产5%~10%。其次,气候变化加剧了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的供需冲突。
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削减,水资源总量大约削减12%。再次,气候变化导致中国的炎热、干旱、暴雨、冰雹、台风等极端天气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
据统计,2023~2023年,自然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中国GDP的2.8%。据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汇总的2023年全国10大自然灾难中,有8项都是由于洪涝、干旱、台风等气象灾难引起的;依据《202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23年气象灾难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100多亿元,超过了20世纪90年月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其中2023年初南方地区患病的冰冻雨雪灾难,造成21个省市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
最终,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海岸带生态发生变化。近30年来,中国海平面上升趋势加剧,进而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效劳功能,导致海洋渔业资源和生物资源衰退。
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干旱、水资源短缺等还会威逼人体安康,引发疫病流行。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从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动身,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在国际层面,中国于1992年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23年批准《京都议定书》,为进展中国家作出了表率。为切实履行对《公约》的承诺,我国1998年建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2023年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