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描述
灰岩与白云岩
浅灰-青灰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 颜为浅灰-青灰 层厚大于1米 细晶结构 厚层块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微晶-细晶方解石 约占90%左右 其次为白云石 含量小于10% 另含少许泥沙质。表层致密坚硬 地貌上形成明显的陡坎或山峰 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 裂隙面可见方解石细脉充填。
灰-青灰砂屑白云质灰岩 颜为灰、青灰 偶见深灰 手摸砂感强烈 具砂屑结构 中厚层状或厚层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泥晶-粉晶方解石组成 约占80%左右 其次为砂屑 约占10% 白云石及少许泥质成分占10%。方解石脉较发育 颜为灰白 脉宽约10-15cm不等 局部地段具不同程度的褐铁矿化或铁染现象。因风化淋滤钙质流失的缘故 表层颜变为土黄 常见连续的陷坑或凹槽。
浅肉红钙质白云岩 岩风化面呈浅肉红 新鲜面呈白-浅肉红 主要成分为白云石占95% 其次为方解石及次生方解石 约占5%。白云石多呈自形晶 或泥晶、粉晶。呈亮晶、粉晶结构 厚层块状构造。
微晶生物屑砂屑含白云质灰岩 生物屑-砂屑结构 生物屑占30% 内碎屑占55% 胶结物占15%。砂屑成分主要为泥晶灰岩 胶结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许泥质 为亮晶 粒径在0.02mm左右。
断层构造角砾岩 风化面为褐黄、土黄 新鲜面为青灰 角砾状结构 块状构造。角砾成分主要为青灰
白云质灰岩、深灰灰岩、砂屑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 其次为石英岩、火山岩等 砾石含量占40-70%以上。胶结物成分以钙质、泥砂质为主 少许铁质 约占30-60% 胶结方式为接触式胶结。砾石大小不等 一般为1-4cm左右 大则可达10cm以上。砾岩呈棱角状 砾径小的具一定的磨圆度 无分选性 固结成度较差,为典型的断层构造角砾岩特征。
白云岩 一种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外貌与石灰岩很相似 滴稀盐酸 5% 极缓慢地微弱发泡或不发泡。白云岩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 且较石灰岩坚韧。白云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及后生白云岩 后二者称交代白云岩或次生白云岩。按结构可分为结晶白云岩、残余异化粒子白云岩、碎屑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等。
碎屑白云岩: 一种具碎屑结构的白云岩。碎屑成分为各种白云岩碎块或白云岩晶屑 胶结物为白云石。按碎屑的形状和大小可分为砾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砂状白云岩和粉砂状白云岩。它常在白云岩中呈厚度不大的夹层 是在蒸发潮坪环境。由于干裂及潮流活动形成。碎裂微-细晶钙质白云岩 主要成分为白云石 占95% 其次为方解石及次生方解石 约占5%。
白云石多呈自形晶 或泥晶、粉晶。岩石在后期的脆性变形强烈 故产生纵横交错的裂隙 有方解石细脉充填。薄层砂屑灰岩 青灰 深灰 泥晶 粉晶结构 层状构造 其成份由泥晶 粉晶方解石80  砂屑15  以及少量的泥质等物质组成 薄层状产出 单层厚度5 15cm不等。局部夹杂有微晶灰岩团块。少量方解石脉及方解石团块发育 脉宽几毫米-3cm 颜为白层面平整
产状 °∠°。
泥晶灰岩:又称“灰泥岩”、“微晶灰岩”等。几乎全由0.001—0.004 毫米的灰泥 又称
泥晶 组成 仅含少量异化粒 小于10% 。它在结构上相当于陆源粘土岩。常形成于低能环境 如泻湖、潮上带、浪基面以下的深水区。有些泥晶灰岩处在软泥阶段被生物扰动或遭受滑动变形。形成所谓“扰动泥晶灰岩”。
结晶灰岩:亦称“晶粒灰岩”。一种主要由方解石晶粒 含量大于50% 组成的石灰岩。它
常常是泥晶灰岩或其他类型灰岩通过重结晶形成 按晶粒的大小可以细分为粉晶石灰岩 细晶灰岩粗晶石灰岩等。
深灰中-厚层状细晶灰岩 深灰 微晶结构 中-厚层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份为细晶方解石 约占95  泥质、粉砂质少许。该灰岩质纯、坚硬 呈中层-厚层状产出 单层厚度介于30—100cm之间。方解石脉较发育 颜为灰白 脉宽约10 15cm不等。岩层产状 °∠°。
泥晶粗-中粒砂屑灰岩 岩石具粗-中粒砂屑结构 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泥晶灰岩 由方解石组成 粒径多在0.014mm左右 部分内琐屑有重结晶现象。基质为方解石 混杂有少量泥质。岩石细小裂隙发育 有方解石细脉充填。
内碎屑灰岩 一种以内碎屑为主要组分的异化粒灰岩。按内碎屑的形状和大小可分为砾屑灰岩 及角砾状灰岩 、砂屑灰岩、粉屑灰岩等。它是水盆地中已固结的或弱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 遭受波浪、水流冲刷、破碎、磨蚀后 再次沉积而成的具有碎屑结构的石灰岩。竹叶状石灰岩便是一种其型的砾屑灰岩。
二、火成岩
闪长玢岩:又称闪长斑岩 一种常见的中性浅成岩。成分与闪长岩相当。斑状结构 斑晶以中性斜长石为主 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基质为细粒或微晶质。主要成分为斜长石。一般呈小型岩体 有时是长岩体的边缘相。闪长玢岩如与喷出的安山岩有同源关系 则属于次火山岩。
绢云母化石英斑岩 岩石具斑状结构 斑晶为石英 约占25%。基质具变余微粒结构 主要由微粒石英及显微鳞片状绢云母组成 约占74%。
花岗闪长岩:中性、中酸性粗粒状深成岩 二氧化硅含量在56% 左右 石英含量为20% 以上 斜长石 更长石或中长石 含量多于碱性长石 深矿物为角闪石或黑云母。它是介于二长花岗岩和斜长花岗岩之间的岩石。
石英闪长玢岩 岩石具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斑晶主要成分为斜长石 约占25% 其次为石英及角闪石。基质具微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 主要成分为斜长石 其次为石英。
三、砂岩、粉砂岩、砾岩
薄 中层状中细粒长英杂砂岩 中细粒砂质结构 薄 中层状构造。其成份为石英65  长石15  云母及岩屑成分组成 钙质胶结物。单层厚度10 30厘米不等 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岩层产状 °∠°。
钙质粉砂质板岩 岩石呈灰、灰褐、浅灰绿 变余粉砂质、泥质结构 薄板状构造 其成份以粉砂质、泥质为主 钙质胶结。板理发育 板理面上有少量的绢云母等矿物组成。板理面上略呈丝绢光泽。
钙质粉砂岩 呈浅黄灰 黄褐 变余粉砂状结构 层状构造。其成分主要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泥质组成。钙质胶结物 中层状产出 单层厚度20 30cm 岩层产状 °∠°。
中厚层状中细粒长英杂砂岩。风化面为青灰 新鲜面为灰黑 局部地段见浅肉红。中
细粒砂质结构 中-厚层状构造。其成份组成为石英65  长石15  另有云母及岩屑成分组成 钙质胶结物。单层厚度10 30厘米不等 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
岩石层理及裂隙间方解石脉发育 呈网格状。部分砂岩呈巨砾状形态出现 砾径10 80cm 不等,磨圆度好 胶结物多为泥、砂质,基底式胶结。显示在胶结前经长期风化、剥蚀及搬运。
长石石英砂岩 为较连续的断续的自然露头 为断续的残积露头 岩性为浅灰、浅灰白中厚层状中细粒长
石石英砂岩。平行层理发育 单层厚30--60cm。岩石中碎屑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等 含量约90%,粒径在0.125-0.5mm,0.2-1mm,0.5-1mm 磨圆度中-好 呈次棱角状-次圆状 分选性中-好。基质为粘土矿物 10%  由于受动力作用 发生重结晶 形成变晶矿物有白云母、绢云母等 具定向排列 而显弱的千枚状构造 胶结类型为孔隙式胶结。岩石新鲜为灰 风化见浅灰、浅灰白、浅粉红等。
石英砂岩 一种固结的砂质岩石 其中石英及硅质岩屑含量超过95%。通常很少含杂基质 常见的胶结物是硅质 碳酸盐 此外还可能有铁质、石膏、磷酸盐及海绿石。硅质胶结物常为蛋白石及玉髓 它们可以围绕石英颗粒发育成为次生生长胶结物 形成再生生长的沉积石英岩。这种砂岩化学成分简单 以SIO2为主 浅、常是白 碎屑颗粒的磨圆度 分选性良好 波痕、交错层理发育 它是碎屑物质经长期或反复侵蚀 搬运的产物。我国华北震旦系地层和华南泥盆系地层中分布很广。许多沉积型铁矿常产在石英砂岩中 如河北的宣龙式铁矿 南方的宁乡式铁矿。
岩屑砂岩 一种岩屑含量大于25%的砂岩。岩屑多为隐晶质的岩石 如喷出岩、板岩、千枚岩、粉砂岩、泥页岩及隐晶质碳酸盐岩等 属不稳定的及成熟度低的组分。当岩石杂基的含量>15%时 则属岩屑杂岩 当砂粒中石英的含量超过75%时、则过渡为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是一种不成熟的快速堆积物 是构造变动强烈地区的产物 常在山前冲积扇、山间盆地反河流相中产出。含砾不等粒钙质岩屑砂岩
粉砂岩 一种已固结的碎屑沉积岩 其中粒径为0.025—0.0039 毫米 按! 标准 的粉砂的含量占50%以上 其
余为砂、粘土或化学沉淀物。粉砂的成分以石英为主 其次为白云母和长石 岩屑少见 重矿物的含量比砂岩多 可高达2—3%。碎屑的磨圆度不好 常呈棱角状。胶结物以钙质 铁质为主。红层及煤系地层中经常遇到粉砂岩 黄土也是一种疏松的或半固结的粉砂质沉积物。
粗砂岩 为夹层 岩石具层状构造、砂状结构 由黄褐、紫红长石细砂岩向灰绿石英砂岩过渡 长石成份逐渐减少 石英成份逐渐增多。单层厚度为10-20cm不等 局部地段见有出露 砂岩 岩石呈浅灰褐 粉砂状结构 中厚层状构造 单层厚30-60cm。其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少量泥质等组成 胶结物为钙质。岩层产状265°∠70°。
第四系冲洪积砂砾岩层 为冲洪积砂砾石层堆积 砾石成分复杂 主要以板岩、砂岩、灰岩砾石 及少量的石英质、硅质、火山岩砾石等组成。砾石磨园度好 无分选性 河床两侧为河漫滩堆积 具二元结构特征。
杂砾岩 为主岩性 岩石为砖红-杂 具层状构造、砾状结构 砾石含量60-70%以上 其砾石成分多以粉砂质及少量的泥质、硅质岩、灰岩砾石成分组成。砾石大小一般为0.3-4cm 左右 厚层状产出 单层厚度为50-80cm不等 磨园度为次浑园状 分选性中等 接触式胶结 泥砂质胶结物充填 固结成度较差,单层厚度为10-50cm不等。岩层产状150°∠25°。
四、中侏罗统木嘎刚日岩性组合
木嘎刚日下亚J1-2M1 主体岩性为一套砂、泥碎屑岩组合。以深灰中 厚层状细 微细粒钙质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与深灰、黑薄层状粉砂质板岩不等厚互层为特征 底
部夹砾质岩屑砂岩。砂岩中普遍发育平行层理和粒序层理 板岩保存有清晰的的水平层理。木嘎刚日上亚J1-2m2 底部以出现灰白灰岩和深灰薄层状硅质岩或硅质板岩为标志与下亚整合分界。总体岩性组合为 下部灰岩或深灰薄层状硅质岩、硅质板岩与深灰中 薄层状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绿粉砂岩呈旋回性互层 局部夹深灰含钙复成分砾岩 含砾砂岩 上部为灰含燧石条带灰岩、深灰中 厚层状亮晶生物碎屑灰岩与深灰硅质岩及硅质泥岩互层。
五、二叠系中统龙格组与中下统吞龙共巴组
龙格组中段 p2lg2  主要岩性为青灰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砾屑白云质灰岩、深灰中厚层状细晶灰岩 偶见浅肉红白云岩。
龙格组下段 深灰中层状含燧石结核或硅化灰岩 青灰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及灰中层状泥晶灰岩、灰白白云岩等。
吞龙共巴组 P1-2t  岩性主要为一套浅灰、青灰不等厚层状中细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含砾钙质石英砂岩、钙质岩屑砂岩、深灰薄层状钙质粉砂质板岩与深灰中层状亮晶砂屑生物屑灰岩、亮晶砂屑生物
屑白云质灰岩呈不等厚互层 碎屑岩中含少量砂岩、灰岩和花岗岩等冰碛砾 灰岩中局部含燧石条带或团块。
吞龙共巴组岩性为碎屑岩夹灰岩或互层 一般碎屑岩多于灰岩。区域上吞龙共巴组岩性及出露厚度各地有所差异 在嘎尔倒附近碎屑岩中夹深灰生物礁相亮晶生物屑灰岩和亮晶鲕粒灰岩 产丰富的的蜓类和腕足动物化石。在木实热不卡一带夹弱蚀变紫苏辉石安山岩。
六、地质时代代码
Qhpl
Qhapl
Qhal
Qp
NS
E2m
E1-2n
j1-2m2
j1-2m1
p2lg2
p2lg1
γδμK1B 早白垩世布木错单元花岗闪长玢岩
γπ花岗闪长斑岩
λπ石英斑岩
δπ闪长玢岩脉
七、描述形式或示范
一 、地质点描述 分界点
A、本点岩石裸露极差 点周围第四系覆盖 呈孤立露头 为一岩性分界点。
点北西为TL2岩性段 其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 岩石呈灰-深灰 碳酸盐岩结构 中厚
层状、块状构造 单层厚30-50cm。其成份为微晶方解石、粉砂质等组成
点南东为TL1岩性段 其岩性为板岩、灰岩 其岩性特征同于D5245点北岩性组合特征 岩层产状195°∠65° 推测与TL2岩性段为整合接触
B、该点唯一岩性分界点 点北为TL1岩性段 其岩性为长石石英杂砂岩、粉砂质板岩与薄
层状灰岩互层
1 长石石英杂砂岩 为主岩性 浅灰 中细粒砂状结构 层状、块状构造 单层厚度10-20cm。
其成份为石英、长石、岩屑及少量云母等 胶结物为钙质。
2 粉砂质板岩 浅灰 变余粉砂结构 板状构造。薄-中层状产出 单层厚度10-30cm
其成份为粉砂质、泥质、绢云母等 板劈理发育 与灰岩呈不等厚互层 互层比为1:2
3 薄层状灰岩 岩石呈灰-深灰 碳酸盐岩结构 薄层状构造 单层厚2-5cm。其成份为
泥晶方解石、泥质、粉砂质粒屑等组成 灰岩中则含有少量粉砂质 在灰岩中呈水平层理、斜层理产出 灰岩层面产状340°∠61° 倒转产状  与上述岩性呈不等厚互层
点南为TL2岩性段 其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 岩石呈灰-深灰 碳酸盐岩结构 薄-中
层状、块状构造 单层厚30-50cm。其成份为微晶方解石、粉砂质等组成 与点北为TL1岩性段为整合接触
二 、断层描述
断层证据
Kzh1 与 TL8 为断层分界线 及其证据如下
1 断层两盘岩性各异 北盘岩性紫红砾岩、砂岩 南盘岩性为灰质粉砂岩、微晶灰岩
2 地形地貌为明显的鞍部负地形 影像上显示线状构造特征 可解译性
3 发育约5-10m宽的断层破碎带 由断层泥、及灰岩角砾组成 具碳化特征。
4 断层两侧岩石破碎 风化 产状不甚稳定 岩石中次生分泌脉发育。见有泉水分布;
5 断层走向285° 推测为南倾逆冲断层性质
6 断层近东西向° 断层面倾向为南 倾角为50°-60° 推测为断层性质为逆冲断层 点北产状50°∠80°点南产状不详。
7 可与D5038点 阳山南断裂 对比 为同一组为断裂。
层间断层本点为 Dh3 地层断层控制点 点两侧岩性为灰质板岩夹灰质石英细砂岩 为一断层通过 其断层证据如下
1断层通过处地形地貌为明显的鞍部负地形 为一系列的垭口影像上显示线状构造特征 可解译性
2见有5-15m宽的断层破碎带 由断层泥、及碎裂岩组成 具碳化特征。
3断层两侧岩石破碎 风化 产状不甚稳定 岩石中次生分泌脉发育
4断层走向近北西-南东向分布 地层被明显的错断 为左行平移走滑断层性质
三 、不整合描述
TL8与Kzh1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及证椐如下
1 二者为不同的岩石类型、岩石组合及不同的沉积环境 点北西为中厚层状灰质板岩 点南东为红层 其岩
性为中厚层状紫红砾岩,
2 见有2m宽左右的底砾岩 底砾岩成分较为复杂 砾石为多为粉砂岩、灰岩作硅质岩砾石无分选性、磨园度一般 为次浑园状 粒度为1-2cm 泥钙质充填
石英砂岩3 地貌、影像上区别明显 影像可解译性 Kzh1地层为红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