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区域地质
第一节地层岩性
根据沿线地质调绘、工程地质槽探揭露及区域地质资料调查分析,沿线发育的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比较简单,主要发育有:震旦系(Z)、白垩系(K)以及第四系(Q)地层。现将各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其具体分布情况见第五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石英砂岩
(一)白垩系(K)
这套地层在线路带内较发育,主要分布在赣州北东向断陷盆地之内。根据其沉积旋回分上、下统。工程地质类型属碎屑建造,为较弱、较坚硬的薄~厚层状砂岩、砂砾岩、泥岩岩组。岩体结构为薄~厚层状,岩石强度差异较大。泥质较结的砂砾岩易风化,抗水性弱。边坡稳定性差,易形成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1、白垩系下统火把山(K1hb):厚1238米,为一套砖红巨厚层砂砾岩夹巨厚层中粗粒长石砾岩。底部见砾岩墨绿块伊丁橄榄玄武岩和紫灰层状凝灰岩。顶部为灰白、黄绿薄层页岩、粉砂岩、页岩。
2、白垩系上统赣州组(K1g):厚983米,为一套紫红、棕红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钙质粉砂岩。
3、白垩系中统南雄组(K2n):厚584米,为一套棕红至巨厚层砾岩、砂砾岩、钙质砂岩。
(三)第四系(Q)
分布于赣江及其支流等河床及其两岸,多呈边滩、心滩、河漫滩及阶地产出。以冲积和洪积为主,岩相岩性复杂,厚度变化比较大,厚1~30米。
118
1、第四系下更新统(Q1):厚度0~12米,上部为“梅林红土层”,由网纹状红土、粉质粘土组成;下部为河流冲积砾石,即为“赣县砾石层”,其岩性为黄白砾石层夹红砂质粘土及粗砂岩。多分布于赣江、贡水及其支流两岸,组成三级基座阶地。
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厚0~8米,沉积物为粉土、粉质粘土、砂层和砾石层等。分布于河床两岸,多组成1~2级阶地。
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厚度0~6米,主要为冲积层,沉积物为粉质砂土、粉质粘土。
第二节  地质构造
路线区域属赣州红盆地,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
路线范围内构造不甚发育,主要是盆地边缘的控盆构造。盆地内广泛分布上白垩统赣州组红砂岩,呈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E—NEE向,倾向南西,倾角一般为5~180°岩性主要为紫红砂岩、砂砾岩、泥质粉砂岩等,玄武岩岩脉、岩株和寒武系浅变质岩零星分布于盆地北缘。区内红砂岩岩层受构造影响小,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完整性好。
      赣州红盆地南北边缘主要受断裂带控制盆地南缘发育有一北东向李屋坳正断层,断层距赣州市约10KM,断层倾向北西,倾角约34度,断面宽2~15米,走向延伸长约40余公里。受其影响,盆地内红砂岩层与南面震旦系变质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呈断层接触。盆地北侧发育有数条小的断裂带,断裂带断层倾向南东,倾角约34度,断面宽2~5米,走向延伸长约1~3公里。
GYS-58-1
另外距路线东侧约60KM发育有一鹰潭—安远深断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50°左右,经鹰潭、南城、宁都(西)、于都盘古山镇、安远(西)向南西入粤北,省区延长约500公里。断裂在航片上反映甚为清晰,迹线甚为规则、平直。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的沉积、分布、 发育程度受其影响。沿断裂带加里东期混合岩、混合交代花岗岩及晚侏罗世火山岩均甚发育,形成混合杂岩带、花岗杂岩带及火山杂岩带,局部出现动力变质带。并有多个温泉、震中沿断裂分布,全省共23次强震,有5次集中分布在该断裂隙构造带的南端。从此断裂与地质体的相互关系看,当形成于加里东期,燕山期仍有强烈活动。其性质以压剪性特征表现明显。
119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路线区域新构造运动起点位于赣中南大面积稳定上升区,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本区以大面积间歇性上升为主。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江西部分),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0.05,即地震
基本烈度值小于Ⅵ度,建议可不考虑抗震设防,或进行简易抗震设防设计。
GYS-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