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们国家为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帮助贫困居民过上正常生活所采取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该制度的施行使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保障,但目前低保人口基数依旧很大,低保标准在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本文从统计年鉴和民政公报上选取反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状况的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个省市自治区低保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低保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保障投入程度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并且发现目前存在着地区间的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体现在东部地区综合得分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在西部、东北地区内部也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相邻的地区之间差距也很大。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接近完成,在认清地区间的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一、引言
贫困是一个国家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们国家为保障贫困居民过上正常生活,增强居民幸福感所采取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脱贫目标已经清晰可见,作为“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解决困难众脱贫难、返贫易的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
城镇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的同时,地区之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有必要对各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综合水平进行分析,出区域间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举措。
李萌萌 二、文献综述
约翰·威廉姆森(2005)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进行研究,表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利于提升我国居民的福利水平,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影响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在分析了恩格尔系数法和国际贫困标准线的基础上,童星,刘松涛(2000)[童星,刘松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测定[J].社会学研究,2000(04):42-54.]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国内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城乡居民储蓄额、工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因素。葛淑敏(2015)[葛淑敏.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研究-从低保标准视角出发[J].经验管理者,2015,(01):9-11.]将我国分为东、西、东北、中部地区四部分,并分别对35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最显著。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的影响。陈雨,李萌萌(2016)[陈雨,李萌萌.我
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01):291-29.]通过分析可知社会稳定水平、居民的基本生存需求的变动、当地的经济水平的高低以及财政能力的大小等因素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有影响。因为地区的不同,所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标准和水平不一样,随之出现了地区间的差异。王增文,邓大松(2012)[王增文,邓大松.农村低保及配套政策发展水平的地区性差异——基于29省市相关数据[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1):94-98+139.]整理我国29个省市的相关经济指标、人口结构指标、制度内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根据各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发展水平的得分和排名,对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配套政策发展水平进行分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