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信息
小城镇交通特征探究——以杨凌示范区为例
段骁育 丁 飞 管向东 李屹骁 李首岗 姜守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杨凌示范区实地的路况探究、车流量分析等方面探究小城镇交通的特点,提出了通过转变交通思路、完善路网与交通设施、积极完善发展公共交通等方式解决交通问题。旨在为杨凌示范区及其他小城镇解决交通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城镇交通;特征;杨凌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U491.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0-0486-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对小城镇而言,交通就是整个地区发展的命脉,它不仅保证了人们出行、生活的便利,更是保证小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脉”[1]。而小城镇交通问题常常因为关注度不够、研究深度不够、地区差异性较大等因素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大大制约了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也就亟需我们关注、解析、完善、改进小城镇交通系统,并且因地制宜,针对实地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笔者旨在通过以杨凌示范区为实地的交通调查与流量统计中,分析小城镇交通特性,并结合当地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土地利用特征、公共交通发展程度、居民出行方式等数据,准确把握制约交通发展的关键点,科学合理得对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设施进行配置,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交通资源去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保证小城镇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小城镇交通特征
1.潮汐现象明显
小城镇交通具有典型的潮汐现象。小城镇由于区域较小,人们日常活动地点较为集中,在早晚上下班上下学时间往往会发生交通拥堵,而其它时间交通状况较好。以杨凌示范区为例,早高峰时段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向南经过“好又多超市”十字路口、渭惠路环岛前往南校区路段常常发生拥堵,而南校区前往北校区路段则交通顺畅,在晚高峰时段上述现象又恰恰相反。小城镇往往都具有这种时空上的潮汐现象。
2.交通节点通行能力不足
在潮汐现象极为明显的状况下,小城镇部分道路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就尤为突出。在杨凌示范区由“好又多超市”十字路口前往渭惠路环岛的道路中,由于需要下穿陇海线,原有的双向四车道被迫调整为双向两
车道,而这条道路又是上下班的必经之路,由此导致了交通拥堵时常发生(图1),尽管在高峰时段会有交警疏导,但通行能力不足的根本问题是小城镇交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与小城镇早期交通规划前瞻性较差有较大关系。
3.出行方式多样
对小城镇而言,由于经济的制约,人们的出行方式较为多样,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的使用比率很大且没有统一的管理,而这些交通工具的使用对机动车的行驶有着很大的影响。杨凌示范区的交通组成就较为复杂(图2),这对交通流的连续性有着巨大影响,而一些非机动车的随意行驶也让原本不足的通行能力显得更加捉襟见肘。这样的现象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小城镇是非常普遍的问题[2]。
4.交通管制力度不足
小城镇由于道路划分不够明确或者交通管制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对行人及非机动车驾驶员的管制力度较低,这大大降低了整个交通系统的顺畅程度。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没有分隔带导致行人的横穿道路的现象较多,电动车、摩托车的“插缝”行为也让机动车行驶连续性大大降低。
5.交通规划不合理
小城镇的交通规划由于受到经济和土地制约,在许多细节上略显粗糙。以杨凌示范区为例,针对主要十
字路口,如“好又多超
市”十字路口、渭惠路环岛等关键交通点虽然设置了双相位交通信号,但这显然不能满足目前复杂的交通现状。在停车场规划上,“好又多超市”南侧停车场仅设置了一个出口,这让经十字路口由东向西行驶的车流总会被进出停车场的车辆阻断,大大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这样的规划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6.公共交通完善程度低
小城镇由于经济制约,公共交通较大城市而言不够完善[3]。路线少,车辆少,部分站点利用率低却不得不设置,活动集中区到达的便捷程度差导致了公共交通的使用率较低,主要供学生和老年人使用,未能对缓解交通压力起到预期作用,这也是小城镇交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对策与措施
1.转变交通思路
小城镇发展不能只注重眼前,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过境道路、旧路改建等方面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自身特,因地制宜完善交通,注重整个地区的整体发展[2],提升经济水平和居民素质,实现交通的通达和经济的发展。
2.完善道路网
小城镇道路一般呈“井”分布,但由于活动区域的集中性,居民在时空上的集中使用导致了交通的拥堵,应该注重发展主要道路周围道路,完善道路交通网,引导高峰时段车辆分流行驶,提高主路周围道路的高峰时段使用率,以缓解交通压力。
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小城镇的公共交通使用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公共交通到达目的地
图1
各交通节点高峰小时交通量
图2 各交通节点交通组成
地方经济
的及时性、准确性较差,因此切实关注交通发生和到达并建立相应的站点,满足人们客观的使用需求,完善公共交通才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快速有效的途径。
4.完善交通设施
小城镇交通管制力度低、管制设施不足导致了交通秩序混乱。因此要加大管制力度,完善交通设施,只
有保证了人车和谐、各种交通工具按规行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道路的通行能力,保证交通的顺畅。
四、结语
在以杨凌示范区的交通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小城镇交通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交通分布的时空特点、出行方式多样化、交通意识淡薄、管制力度不足等问题。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方面政府要在规划方面加强前瞻性,在宏观上把握交通发展趋势,通过总体规划和对关键节点的把控保证交通顺畅,进而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监管力度和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完善交通设施的布置,根据实地情况配置合理的路网交通。
参考文献:
[1]关中美,王韵辉.小城镇交通特征研究.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22-24
[2]唐山,彭建东.小城镇交通特征分析与策略探讨—以南安市石井镇为例[J].华中建筑,2017(9):84-87.
[3]张聪林,朱霞.小城镇交通规划问题与对策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5(1):84-85.
作者简介:段骁育,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本科在读。
通讯作者:姜守芳 (1976-),女,汉族,山东菏泽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交通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大学生科创项目:西农路-邰城路道路交通综合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2201810712110。
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非常低。
三、推进“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1.强化人才培养,突破人才瓶颈
“医养融合”的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注重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与技能的提升,规范护理人员的准入资格,相关政府部门需加强养老服务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以及护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完善从事养老服务业人员的薪酬保障体系;根据技能高低、职称等级和服务反馈,综合评定,制定相对应的岗位津贴制度,结合实际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多样化措施,增强就业吸引力。另一方面,为解决医护人才缺口,可聘请退休医生,其中不乏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高年资专家,来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工作;与医学院校建立“订单培养”、或“定点招生”的合作培养模式;养老机构内的医护人员与其他医疗机构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应同等条件,以便激发医务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欲望;探索推进“医养联合体”建设。
2.加强多部门间的协作性
需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对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加以规范,避免多头管理,完善行业性的管理制度,减少部门间的政策壁垒,盘活资源,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医养结合长效工作机制,理顺养老、医疗、社保政策的衔接渠道。比如卫生部门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设施,对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要为其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符合城镇和新型农村医疗定点条件的,人社、卫生部门将其纳入定点范围。
3.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养老市场
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养老机构类型可以是小规模、家庭式的养老院,也可以是大型的连锁养老院。政府可以根据机构服务对象、福利型医养、刚需型医养、特需型医养等不同类型给予机构不同的补贴,同时对这些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做好监管。
参考文献:
[1]挥戈.无锡老人青睐“有医生”的养老院[N].无锡日报,2017-02-15.
[2]郑碧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9(4).
[3]杨伊宁,励建安.应对老龄化社会:协同构建医养融合的养老新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2019(2).
[4]王红梅.“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探析——以江苏泰州为例[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9(4).
[5]挥戈.锡城养老机构招聘医生难[N].无锡日报,2019-07-25.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SJB1963);无锡太湖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WUSS00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项目(2018ZDJDB008)。
特点,所以还需要从科学角度展开分析,为发展山东省旅游产业提供合理化依据,注重政策的合理性和系统性长期性。因此,省内旅游产业相关部门一方面需要站在更高的视角,从短期和长期发展两手抓的角度思考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化,通过尝试提高旅游产业品牌知名度、扩大国内外市场、加速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有效建设、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并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旅游产业质量监控体系等诸多方式,在科学发展道路中寻求自主发展突破,把握好山东省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另一方面要更新认识,破除旅游产业短期提质增效的不适宜旅游产业本身发展特点的发展思路,从更长期的时间内确保省内旅游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山东省整体经济增长;最后要扩充旅游产业的产品品类,与现在的先进旅游产业经验接轨,在山东省旅游产业原有的“住食行游购娱”基础上,增加旅游会议经济、旅游养生经济等内容,从而提升山东省旅游产业的深度,拓展旅游产的发展空间。
王文杰
参考文献:
[1]朱文.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5):396-397.
[2]高乐华.山东省旅游产业集及其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9.
[3]刘佳,安珂珂.山东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部门贡献与动能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35(3):105-111.
[4]张广海,汪立新.山东省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1):75-81.
[5]王紫薇 程强生.山东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经济师,2017,0(6):136.
[6]赵兴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8(11):68-74.
[7]李西杰,王业军.山东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7(9):66-67.
[8]陈夺,王文杰,张晓敏.基于灰关联的山东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J].新经济,2016(14):9.
作者简介:杜 威(1991-),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环境经济研究。
上接(第484页) 上接(第4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