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研究第3卷第24期社交新媒体语境下的当代自恋文化
-----以朋犮圈话语为例
李迺茜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510970)
摘要: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不断更新,这一新媒体的出现,因其普及性、便捷性和私密性,让朋友圈成为 人们释放表现欲的完美场地。人们在此平台上毫无节制地自我呈现,以获得存在感和满足感,以缓解身份焦虑,是当 代社会自恋主义文化的典型表现。人们应理性看待“自恋”,利用好适度自恋带来的积极作用,避免过度自恋带来的消 极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朋友圈;自恋;自恋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4-0044-02
_、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日趋完善,社交媒体不断涌现并更新。从开心网、人人网、QQ
、微博,到现 在最受大众欢迎的,社交媒体逐渐改变了人们人际交往 的方式。人们在此平台上发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来呈现自 我、吸引注意力和塑造形象,朋友圈己成为自恋文化的 表演场。这种“表演”的盛行,形成了一种自恋主义文化。本文 将从自恋和自恋文化的定义入手,探讨自恋文化在朋友 圈流行的原因、其传播的心理动机和影响。
二、 什么是自恋
“自恋”来源于希腊神话:那喀索斯因拒绝女神的求爱 而受到惩罚,使他只爱恋自己水中的倒影。医学界把自恋症 称为“那喀索斯症”,自恋被认为是一种人格障碍,一种自我 夸大、自我关注和自我强调的行为模式。自恋人格障碍者把 自身理想化,沉迷于自身形象和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为 了实现自我关注和引起他人关注,自恋者通常会努力塑造完 美的个人形象,如:吃健康的食物、锻炼身体、学习某种技能 和学习处世之道等等。这些追求本身是有益的,但演变成一 种文化趋势,成为人们追求的重心,就令人担忧了。
三、 什么是自恋文化
拉什将“自恋”当作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自恋文 化被定义为一种无比推崇自恋主义的社会文化现象。他认 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病态形式。在我们的时代,曰趋 突出的性格紊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性格组织方面的 潜在变化,从以往所谓的内心方向变成了自恋主义自恋主义者陶醉于自我的高
度关注和实现中,其矛盾是他们也渴 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美,以获得存在感和满足感。由于现 代传媒的兴起和流行,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感知力下降,开始 崇尚和消费自我形象,从而逐渐失去对外部世界的掌控,进 一步导致对外界的兴趣缺失,更加关注自我。现代消费社会 极度强调个人主义,即保持个人存在的独立性和个性,反对 社会的、历史习惯的、生活的外部文化和技术的干预,从而导 S T自恋文化”的出现与流行。
四、自恋文化在朋友圈流行的原因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媒体不断改变着人们 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人们大都 是旁观者,自恋者展现自我的机会较少,而网络新媒体为他 们提供了绝佳的表演舞台。出现前,人们在社交媒体上 表露自我的现象早已有之,如:国外的Facebook、Twitter等,国内的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但在这些平台上呈现自我的 程度(即“晒”的程度)远不及当前的。首先,微博、人人网 等使用者主要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知识分子;而己覆 盖我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基于大量的用户体,朋友 圈的“晒”现象更为明显。再者,当时的微博、⑷空间等社交网 络平台的使用主要依靠电脑终端,有较多使用条件限制;而 手机的便携快捷是人们选择在朋友圈展现自我的重要 原因。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身体、精神的延伸[2]。手机就像 人的器官,朋友圈以手机为载体,融合报纸
、电视、网络 等多种媒体形式,实现了眼、耳、口、脑、心以及中枢神经的延 伸。就像那喀索斯迷恋他的延伸一水中的倒影一样,人们对 朋友圈的自我形象也会产生迷恋,即“自恋”。
区别于微博等平台的公开性,朋友圈是一个由家 庭圈、同学圈、同事圈、好友圈等组成的“熟人圈”,人们更愿 意在此平台展示较为私密的信息。朋友圈发布动态时还有分 组功能,人们可以选择性地将自己的动态呈现给不同的 体。这既满足了人们渴望被关注的欲望,又为“晒”行为提供 了私密的场所。
综上,由于的普遍性、便捷性和私密性,使朋 友圈成为人们自我表演的理想场地,人们通过发表文字、照 片和视频等符号消费的方式来取悦自我,促成了自恋文化的大流行。
五、“自恋文化”传播心理动机及其影响
自恋文化的典型表现是人们在朋友圈自我暴露,如:晒自拍、晒美食、晒风景、晒恩爱、晒萌娃、晒观点、晒兴趣 爱好、晒学习和工作状态等可谓无所不晒。美国社会学家戈 夫曼把日常生活比作剧场,把自我呈现比作戏剧,认为社会 是一个舞台,人生是一场表演t3]。
现实生活中自我形象的塑造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而 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自我建 构。朋友圈的普及将舞台的功能放大,让人们可以在这 个“熟人圈”尽情地表演,构建理想化
的自我形象。很多人有 选择地呈现自己更美好的一面(如:美化后的照片、不凡的经 历和能力等),让自己显得更加积极乐观。这种形象的建构 过程也是不断认识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这种自我形象的 积极建构,能起到一定的自我激励作用。自我分为现实自我 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真实的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和他 人期待中的自我。适度的自恋是现实自我和理(下转第46页)
作者简介:李迺茜,女,汉族,江西上饶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等。
H 媒 it fi第3卷第24期融媒研究
游戏作品,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设计过程中都运用到了虚 拟现实技术。可以说,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游戏设计中的应 用,大大推动了我国游戏产业的发展。例如,在网易公司所开 发的著名手机网络游戏《阴阳师》中,充分结合应用了 VR技术 与LBS技术,玩家在召唤式神(抽卡)之时,可以选择“现世召 唤”模式,这样所召唤出的卡片角即可“真实”地出现在玩 家面前。再如,深圳思萌科技公司研发出了一款型游戏控 制器一一PP GUN,玩家只需要佩戴全息眼镜,并将PP GUN连 接到显示器上,再打开虚拟场景,即可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真 实”的射击感觉。
(四)数字电影设计
随着电影行业的高速发展,如今的电影己经不再只有 传统的2D电影,甚至也己不再局限于3D电影,而出现了 4D电影、电影等,它们将观众引入了更加逼真的电影场景当中,给观众带来了更加全新的观影体验。而在这类电影的制作与 观看过程中,需要大量应用到虚拟现实技术。例如:美国ILM 公司将VR技术应用到了电影制作当中,不但大大增强了电影 的视觉效果,并且还实现了电影角的真人扮演。虚拟现实 技术的应用,是以情境展现的方式将视觉奇观直接呈现在观 众面前,以帮助观众提升想象力与体验感,这极大地彰显出 了虚拟现实技术的艺术性。在数字电影设计过程中,不能只 重视技术而忽略了艺术,只有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才能够 创作出更具商业价值的电影作品。
(五)数字课堂设计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拥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出内容丰富的数字课 堂,从而将课本中枯燥的知识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画面与
(上接第44页)想自我的平衡,是一种自我肯定,是自信的表 现。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社会生活中公开呈现理想自我, 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能提高自我认可度和自 我身份认同感。因此,人们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成为个人行为的“标准”,勉励自己与理想自我保 持一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益 处,但也让人们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与日俱增。自
恋是应对 焦虑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当代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恋 特性。人们在朋友圈有选择地突显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回避缺点和不足,目的是向好友展示自己的美好形象,获取 他人认同,以缓解身份焦虑。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关于 他人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形象,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 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获得[4]。
因此,人们本能地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审视自我,不断地吸收、反思,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行为力量,以不断改进 自我。但过多地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反而会引起自我认 知的迷乱,加重其焦虑感。
在当代新媒体语境下,一些自恋文化的制造者患上了 一种病态的“自恋症”。他们分不清现实与幻想,常常以谬误 为真理、以谎言为真实、以暴力和丑陋为正义和美。他们的自 我展示,常常只是为了标新立异、博人眼球,以获取精神上的 优越感。这种病态的“自恋文化”的流行,势必会对个体和社 会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还有一部分人由于情感压抑和对 生活的不满,借助朋友圈这个没有太多伦理束缚的熟人 圈尽情地宣泄情绪、展现人的天性,把欲望、贪婪、嫉妒等人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佩戴上VR设备进入到那些波澜壮 阔的历史,沉浸在其中感受和思考历史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数字媒体设计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新数字媒体的传播渠道、促进数字媒体的信息传输以 及为数字媒体设计提供灵感,这些价值决定了虚拟现实技术 在数字媒体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在数字建 筑设计领域、数字场景设计领域、数字游戏设计领域、数字电 影设计领域、数字课堂设计领域等中,均可以看到虚拟现实 技术的身影,而未来虚拟现实技术还将更加广泛地应用在各 种数字媒体设计领域当中。
参考文献:
[1] 刘颜东.虚拟现实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设备工程,2020(14):
162-164.
[2] 张辉.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博物馆空间设计领域的实践探索[J].
.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9):1-2.
[3] 刘建平,吴昀颐.郭建明.VR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在科技成果展示上
的应用[J].青海科技.2020.27(03): 102-104.
[4] 王梅,张皓瑜.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用
户体验研究[J].河南科技,2020(17):29-31.
[5] 许进哲.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媒体设计中的应用[J].卫星电视与
宽带多媒体,2020(07):80-81.
[6] 苏燕.李光举.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2):133-134.
[7] 张俊竹,陈昱甫,尹铂.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
究[J].设计,2016(05):111-113.
[8] 王岩.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媒体交互方式改善中的成功应用[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07):71.
性的丑陋面不加掩饰地表露出来,势必导致现实生活中人与 人之间的“疏离”,对个体的活力、心理建设以及社会的有效 运转和社会风气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六、结语
“分享”是互联网的一大理念,在朋友圈发布动态 现己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人们乐于在朋友圈分享感 悟、趣闻、美食、美景等生活点滴,让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 等了解自己的最新状态,这并无坏处。适度的自我展现是自 信的表现:通过适度的自我认同和寻求他人认同,激励自己 向着更积极美好的方向努力,对个人的成熟与发展是有积极 作用的;恰当的情绪宣泄,以求得他人的安慰和自己内心的 平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度沉迷自己建构的朋友圈虚 拟身份、以反社会公共秩序的方式来博取眼球、发泄自己的 不良情绪,不仅会造成现实生活与外部世界的疏离,也不利 于自己的身心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因此,人们要利用好适度自恋带 来的积极作用,避免过度自恋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社会病”,走出封闭的自我,学会关爱他人,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参考文献:
[1] 克里斯托弗•拉什.陈红雯,吕明译.自恋主义文化:心理危机时代
的美国生活[M].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2013:4.
[2] 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0:36.
[3] 欧文•戈夫曼.冯钢译.曰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朋友圈如何只发文字
出版社,2008:3.
[4] 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