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管理制度
团队管理制度
  团队管理制度篇1
  一、改变观念
  大多数人,都认为朋友圈是自己的私人领地,不想同级或者下级有过多介入和干涉,执有这样的想法,自然会抗拒通过与员工交流。
  虽然如此,作为管理者,想要获得与员工高质量、高效率的沟通、效率,你就要花点心思,比如说要顺应潮流,用员工能接受的方式和他们沟通,特别是团队中日渐增多的90后体,他们尤其喜欢用社交平台,如果你连这些都不懂、不会用,谈何用他们理解的方式来沟通呢?
  凡事都有双面性,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你运用得当的话,不仅可以加强和员工的线上沟通,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而且你只要经营得当,你还能借助这个平台,让员工认识你,了解到你的更多信息,例如你的工作和生活,无形中能促进上下级之间的交流。
  因此,作为观理者,如果你真的想通过来开展员工管理,首先你就要完成观念的转变,因为只有接受它,才能它的价值发挥出来。
  二、走出关键的几步
  (1)加好友:第一步,你需先向团队的成员提前说明:希望能借助加强和大家的交流,近期会加大家为好友,希望大家配合支持。相信有了这个铺垫,员工就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会认为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自然就会同意你加为好友。
  (2)设为星标朋友有些人可能好友众多,一不留意,员工发布的信息就会掩没在潮海之中,为了不致错漏,建议可以将员工设置为“星标朋友”,这样他们就会显示在通讯录的最上面。如果需要关注他们的最新动态,直接就能点击进去查看,非常方便。
  (3)多评论对于员工发布的朋友圈信息,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评论,或者点个赞,这样做,是让员工感受到你的存在,你的及时评论,也可以让员工知道你在关注他、关心他的情况。
  (4)常沟通对于一些特定的内容,不方便在朋友圈沟通,可以私下员工。相对封闭的环
境,加上你的主动了解,大部分员工还是很愿意向你说明的,如果你真的关心员工,不用担心不到共同的话题。
  三、做好定位
  除了做好员工的沟通,管理者的个人在朋友圈中怎么发、发什么,也要注意,如果内容发布到位,同样可以让你在团队成员中树立你的个人威信。具体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范围:
  工作方面:工作心得分享、对职业、行业发展的看法、工作当中的趣事、团队活动的相片分享;
  生活方面:家庭生活的分享,对教育、育儿的看法;
  其他:好书、电影、美食的分享等。
  四、使用的三个原则
  在使用管理之前,必须要知道三点原则:自愿、保密、沟通
  1、自愿:无论使用哪一种平台,都必须是自愿使用,不要带强迫性,特别是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如果员工勉强加入,内心肯定会有所抵触,管理的效果自然不明显。作为管理者,应该事前和大家说明,争取得到员工的支持,而不是一言不发,直接将员工拉入了事。
  2、保密:对于公司类的沟通,不可避免地涉及公司的管理策略、客户数据等敏感性的数据,由于发言的便利、分享的快捷性,如果没有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有可能会造成信息的泄露。所以管理者应该和团队成员说明,要注意信息的保密性,不要随便截图上传朋友圈,对于敏感的数据、文档,建议不要上传到,避免造成信息泄露。
  3、沟通:一旦管理者决定使用进行团队管理的.话,就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和员工进行沟通,在里谈论的话题可以不局限于工作,借助一些轻松话题的沟通,可以促进管理的顺畅。
  五、运营的智慧
  1、先考虑要不要建在组建前,管理者先要考虑清楚,是否适合你的团队?建
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活跃成员,其次,考虑员工使用的普遍性。如果你们团队,还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使用(例如老员工居多的团队),这种背景下,管理者贸然建,成员之间的沟通质量可想而知。真遇到这情况,还是先考虑动员起员工先将的使用习惯培养起,或者考虑其他沟通平台吧。
  2、注意的定位再者,考虑清楚,你团队的定位做什么?是希望通过单纯的沟通、聊天增进感情?还是作为信息通知的,及时将政策、提醒通知到位?或者两者功能都需要,这个答案,将决定你建立一个,还是两个,至于原因,下面会提及。
  3、建的数量
  如果只是需要发挥团队管理作用,建立两个很有必要,一个单纯聊天,一个单纯通知,否则两者混为一起使用,很容易给需要获取信息的人造成过多干扰,影响重要信息的获取。
  每个团队都有骨干员工,为了更好地达到培养员工、高效管理的目的,可以考虑再建一个小规模的,只将部分骨干员工加入进来,这样沟通起来就很方便。但要注意是需尽量保持低调,否则让团队其他成员会有“小团队”的想法,不利于管理。
  4、学会活跃
  为了不至于让在成立后经历一段时间的热闹后,由于没有多少人说话变成一潭死水。所以,除了通知外,聊天必须要让员工活跃起来,经常性发言,才能促进大家相互了解。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但是,谈什么的话题,才能让大家都有参与讨论的欲望呢?首先,建议管理者不要在聊天谈过多工作,可以多谈工作以外的其他内容。也可以适当制造一些话题,比如美食、美女、购物、旅游等,这些话题永远都是大家乐于参与的,只要有人发起,不怕没人来谈论。
  5、善于运营根据经验,一个的主流声音,往往集中在几意见领袖身上,如果管理者希望大家在发言的方向有正面的引导、积极向上,良性沟通的效果,那么只需要在里到4-5个积极的员工,由他们发起话题、引导大家讨论。因为由员工自发组织的沟通,其他员工觉得是自己人,对话题也不会反感,引导沟通得出的观点,其他员工接受程度也较高,所以,如果你希望达成这样的效果,只有靠这4-5个骨干帮助你,把你希望探讨的话题告诉他们就够了。
  六、避免的陷阱
  1、不要过度刷屏
  虽说是聊,但要适当发言,管理者不要过度在中指点江山、高谈阔论,不让员工有太多说话的机会,这样刷屏的方式,只会招致员工反感,最终大家都选择不说话,久而久之,成为你自说自话的空间了。
  管理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员工多说,不管是什么范围都可以,包括不满、误会也可以鼓励员工通过这个平台表达出来,作为管理者,只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回应即可。
  2、不要公私聊管理者应该引导大家在里讨论共性的问题,对于一些个别员工感兴趣的话题,建议管理者一对一与员工沟通更适当,不要只顾双方一直不停的聊,影响大家信息的获取。
  3、不要语音轰炸信息的刷新频率较高,一般以文字和图片交流为主,如果管理者发语音和大家沟通,大家必须听完之后才知道说什么内容,而如果较长的录音,更会降低大家收听的兴趣,所以,建议非必要的情况下不要频繁发语音和大家沟通,直接用文字更为直观。
  团队管理制度篇2
  身处移动互联时代,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使用的最大价值不仅仅在于人际交往的便利,更在于有效地管理团队:到志同道合者,并和他们一起协同工作。
  团队有多大?
  一个团队,应当是和你有着同一目标,希望实现同一梦想的那人。天下才俊,皆我朋辈。我所理解的团队,首先是广义上的,愿意为推动法律行业进步而共同努力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法律学者等;以及帮助法律人提升和创新法律行业的其他领域人才。如司法信息化离不开互联网人才,司法公开化离不开媒体人才。广义上的团队,超越了律所和行业的界限,殊途同归,“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从狭义上讲,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律所内部的成员,我们是最密切的伙伴、最互相依靠的力量。广义的团队成员分散,狭义的团队则联系紧密:受同一个具体的战略目标指引,具有专业技能的成员、具有广泛外部关系的成员和具有管理技能的成员团结在一起,各展所长。
  为什么是?
  尽管被公认为移动互联网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但利用这样一个小小的社交工具
到志同道合者,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而实际上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信赖它:
  首先,变革了移动办公。最初的移动化办公是为了满足组织部分高层的及时审批、及时决策,以少数人的需求为主要动力;而现在,极大地拓展了移动办公的内涵,使其变成了组织内部多数相关人员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非纯粹的工作方式,其社交性和好友亲密度使得工作与非工作时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许多时候一个工作创意的诞生,也许源自于里一场起初与工作内容毫无关系的聊天。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实现了办公的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使其具有了相当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因此,在上到志同道合者也具有了更多的可能:也许下班之后对方朋友圈的一次随意分享评论,立可见其性格或价值观,而这可能是上班时间一场精心安排的面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其次,提供了一个“无边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不仅可以遇见各个领域、各种才华、各式性格的人,还能通过聊天、朋友圈互动、以推送文章等方式与其保持亲密关系。因此,打破的不仅是行业、地域意义上的边界,更是心理上的边界。比如,一个之前从未接近过法律行业的人才,可能因为每天阅读法律类的推送文章,而对这个行业产生强烈的兴趣和亲切感。
  如何确定团队?朋友圈如何只发文字
  对于广义上的团队成员的发现辨识,一方面需要主动去交流、去接近,如主动与某个职业、某个行业的人结为好友;另一方面更多地需要以个人或组织的身份,吸引同道中人主动与自己结识,这个过程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一是吸引。这也是个人或组织的形象、品牌塑造与传播的过程。对于个人而言,吸引队友认同其价值观或理念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通过私聊或聊、给朋友发送图文信息或在朋友圈分享等;对于组织而言,则主要通过组织的的运作。可以实现多种功能:以图文消息、语音、视频等形式传播内容、对订阅的用户进行分组、对特定用户实现精准推送、通过网页实时回复订阅用户发送的信息等。
  二是保持。是强社会关系型的社交工具,关系的维护来自于频繁的交流与互动。个人需要时常地与好友进行沟通,并在朋友圈保持一定的活跃度。而组织的更需要保持一定的更新频次,并且不断致力于提高推送内容的质量和阅读体验,吸引更多的新订阅户。
  三是互动和创造价值。当与足够多的有识之士相识并建立联系后,与其进行互动合作才是终极目标。个人可以从好友中选择,就特定问题与其交流并建立合作;组织可以开展线上线下的粉丝活动,一方面增强粉丝黏性,另一方面在互动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天同律师事务所每个月都会通过官方的“天同诉讼圈”(号:tiantongsusong),来进行“天同开放日”的报名。开放日上,全国各地的同行齐聚天同,结识朋友,交流心得,并且举办“法律行业创新大赛”等对法律行业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创新和构想。满堂高朋,组成了致力于推动法律行业进步的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