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大运河
专升本要读几年 中国的自然水系多是由西向东流向,因此南北向的交通较难。自南北大运河一贯通,便将大半个中国变成了一个个“丰”字相连的版图。
陈妍希演过的电影雪豹姊妹篇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长1794公里,分为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七段,其中只有里运河(清江至扬州)、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流经长江流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大运河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史称“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流金淌银的运河促成了沿岸城市的繁荣,自北京而下,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绍兴直至宁波,都如运河明珠,璀璨发光,折射着千年和缓沉积的水缘文明。
但从北京到杭州,从北到南的血脉相连并非是大运河的初始光景。可以说,北宋以前,中国并无“运河”之名。宋都开封,靠当时“漕运四河”以运粮,才有“运河”的简称。所以凡是由人
力开凿或疏浚,并以漕运为主的人工河都可叫做运河。宋以前的各个朝代实际上都开凿或疏通过大小不同的运河,有的因为比较狭窄而名之为“沟”,如邗沟、鸿沟;有的因为比较宽广也呼之为“河”,如江南河、五丈河;有的因为出自人工,与自然河有异,所以称之为“渠”。但渠有两种,一种主供灌溉,如郑国渠、白渠;一种主供运输,如灵渠、漕渠。只有主供运输的“渠”才能被视为“运河”。而隋代开凿的从长安横起南下至杭州的三渠是运河最为光辉的篇章。
京杭大运河是一段水一段水地被无数隔世的劳力连接起来的,和北方那著名的长城一样。泥土和水的t字连接支撑起一个文明对安全和繁荣的梦想。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疏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隋朝统一全国后,建东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长安、洛阳,隋文帝和隋炀帝相继开凿了大规模的运河,为以后的大运河勾勒了肌理。584年连接渭水与黄河的广通渠,605年连接洛阳和淮阴的通济渠,608年连接洛阳和涿郡的北向段永济渠,610年连接镇江和杭州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从此杭州成了一个迷人的终点符,成为一个江河湖海皆通的城市。
三月桃花水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济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京杭大运河的面貌至此完备。
大运河的气运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开始下江南。
大凡一个惊世伟业的建成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帝王的极端愿景有关。秦始皇的万
里长城出于军事上的超凡想像,隋炀帝的大运河,特别是史传称他为下江南而沟通水源之举则更接近一种艺术性的迷狂行为。炀帝会诗词,且文采斐然,他随口一句“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大隋的百万子民便被奴役在了沟渠旁边。杨广早年以晋王身份镇守江都(即扬州),历时十年,他早习惯了十年一梦的富贵扬州,及至立为太子,北归长安,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江南。
隋炀帝生性好动,不喜安居,为晋王及太子时尚且不论,自即位至被杀,将近十四年中,他住在西京长安只有一年,住在东都洛阳仅仅三年,其他十年或北巡扬威,或西狩炫富,或东征耀武,或南游玩乐,舟车水陆,日不暇给。如果让他当一个旅行家,可能会留下一部题材丰富、文采可观的游记,只可惜父位子承,当了皇帝,随心所欲,无由监督,滥用民力,穷奢极欲,终至留下史上暴君的千古骂名。
雷声大雨点小 史载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到同年八月,不过一百七十天时间(其间有闰七月),便完成了两千里的河道工程,速度惊人。这一来是因为全工程半属自然河,半浚旧河道,而非全面新开、新创。二是“督役严急,役丁死者十之四五”,甚至妇女也被抓去充役。开河竣工,做着大头梦的隋炀帝第一次下扬州在大业元年八月十五,从洛阳出发。他的排场几乎是把整个朝堂和内宫搬到了水上,李商隐有诗云: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为了下江南,他把大隋朝折叠成了一条血泪之河。
他乘的龙舟分四层,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层有一百二十间房,皆用金玉装饰;下层是内侍的住处。皇后所乘名翔螭舟,制度较小,但装饰相同。随行浮景舟九艘,各三层,供作“水殿”之用。还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五楼、道场、玄坛等楼船,以及平底船数千艘。后宫、诸王、公主、僧尼、道士、蕃客及五品以上官员乘坐楼船,五品以下者乘坐平底船,内外百司供奉使用之物均用板船装载。拉船的都是壮丁,多到八万余人,都身穿锦袍,名为“殿脚”(犹如水殿的脚)。炀帝还从吴越一带征集五百名十五六岁的民间少女,称她们为“殿脚女”。这些少女到龙舟上拉纤,每条船有十根彩缆,每根彩缆用十名殿脚女,再加十只羊,让殿脚女同羊一起牵拉,拖动龙船。隋炀帝还在殿脚女中挖掘出了美人,供他享乐。当时,担心盛暑之下,殿脚女体力不支,翰林学士虞世基提出一个办法,沿河堤两岸栽种柳树。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树根扎入地下,可以保护河堤;第二,拉纤女子在树下行走,可以防止烈日暴晒;第三,拉纤的羊能以柳叶为食。炀帝听了十分高兴,诏令民间每献出一棵柳树,赏赐一匹生丝。结果隋堤上种满了柳树,炀帝还亲手栽种了一棵,并题字赐垂柳姓杨,改名杨柳。史书上也说到这十分气派的御制工程:(大运河)“水面阔四十步,……
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洛阳)至江都,二千余里,树阴相交。”替炀帝的水殿龙舟压阵的是数千艘兵船,船上装载士兵和武器,由军士自行拉纤,不供夫役。水军之外,两岸还有骑兵相随护卫。舟船前后相衔两百余里,相当于从杭州排到余姚,水陆人员多达二十万人。但见水上彩舟如练,笙歌不息;陆上旌旗蔽日,人声鼎沸,声势之盛,旷古未有。所过州县,五百里官民都要给贵人献食,有的一献就是一百车,都是奇珍异馐。后宫妃嫔吃不了的,临行前,或扔或埋,一笑了之。这样的一路玩乐,从洛阳到江都,走了一个半月。 这一趟游玩在炀帝心中扎了根,五年后,610年,三月二日,春风和暖,炀帝趁开凿为东征高丽漕运粮食的永济渠之际,第二次南游。这次到扬州,他下令凿穿了江南河,为继续南下做准备。江南河从京口(镇江)挖到余杭(杭州),长八百余里,河广十余丈,沿途设置行宫和驿站。按炀帝的性子,到会稽之后,他必要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扬帆远行的,后人推断他是“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二下扬州之后,炀帝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四处都是反王,北方已无可留恋。隋炀帝第三次下扬州是为了避难,可惜他的“好头颈”就是在扬州失去的。
杨花飞去去何处,兴衰自古漫成悲。话说后来的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也通过运河下过江南,他们的龙船停在德胜坝前,排场不比隋炀帝小,却被后人传为佳话,原因是这两个皇
帝南巡不止玩乐,重在统治。他们下江南,加强了对江南的控制和治理。这隋炀帝投资的大运河,最大的受惠者却是后世的王朝。一个为之死,一个为之生,一条运河关乎一个王朝的盛衰隆替。而一座城市,运河南端杭州,也因为南北漕运在江南地位日隆。
千里运河余杭止
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眉目,那么运河就是杭州的血脉,血脉充和则眉目灵秀。暗黑的运河哺育了杭州,明丽的西湖成就了杭州,杭州站在明暗之间,塑造着千年生息的影像。
运河在杭州境内30多公里的河道,由北向东贯穿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区。虽然今天运河杭州段的交通航运已不复昔日繁荣茂盛,但古运河在两岸留下数不清的驳岸、码头、船坞、桥梁、民居、仓库。在运河进城标志拱宸桥一带行走,烟水苍茫,船头桥上,见证着城市变迁的沧桑。
杭州之生存发展仰仗着大运河,有盛衰,但从未被中止。
唐代承袭并发展了隋朝给杭州所奠定的基业,“江南列郡,余杭为大”。五代时,钱王使杭州“富庶于东南”。北宋时,杭州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天下转漕,仰此一渠”的大运河
保证了杭州的物流,据称,每年通过运河由江南运到开封的粮食,达到五百万至八百万石,其他金银布帛、香药、茶叶无数。当时杭州城内的茅山河、盐桥河、菜市河都直接或间接与大运河相通,成为沟通城内物资交流和保证城内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的交通渠道。
南宋定都杭州,杭州成为世界性的城市,一座以江河湖海接纳世界的大都会,当时有人给出过答案:“国家驻跸钱塘,纲运粮饷,仰给诸道,所系不轻。水运之程,自大江而下,至镇江则入闸,经行运河,如履平地。川、广巨舰,直抵都城,盖甚便也。”据文献记载,南宋时菜市桥与大运河相通,是北方及杭嘉湖地区向都城临安运粮的通道,盐桥河则是运盐的通道。
元代以后,杭州城内外运河因年久失浚,商业一度跌落,虽曾两次大浚诸河,但浚而不深,河水仅深3尺,已不及宋代一半的深度,漕运能力随之递减。城南的商业萧条了,而货船麇集的北关拱墅一带,依旧有十里银湖墅的美称。运河船运的衰落,使杭州丧失了全国第一大都会的地位,不过,元代在大运河上设过水上驿站,通过这种水路驿道,杭州北可以直达大都,南可以直达泉州。
明清时代,因为海禁,南北水运完全以运河为主。统治者充分理解大运河对杭州的意义,
江南对北方的意义,多次治理过江南运河,当时称下塘河。经过疏浚,杭州城内才真正形成了4条主干河道及联系运河的城内水系。清朝中叶以后,由于黄河改道及帝国主义入侵强迫开放港口,汽轮和铁路的引进,大运河年久失修,漕运停顿,几乎成了一条死河,杭州也便随之暗淡。
新中国成立以后,淤塞了103年的大运河,经过彻底疏浚,再次全线开通。天津到杭州间的河道一律挖深加宽,全线可通行2000吨的机动驳船和船队;同时一部分河道被裁弯取直,使原长1782公里的运河缩短为1583公里,并且直接通达钱塘江,船舶可以经过船闸来往于钱塘江和运河之间。杭州的血脉又一次畅通,气定神闲地重新书写自己的运河文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