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昭光健康养生精华集--健康四大基石(1)
七、健康四大基石
四大基石的核心——适者有寿
古往今来,健康、幸福、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理想,但是无数的偏方、验方、秘方、仙方试过了;无数的滋补品、保健品,“天天惊喜……”,“无效退款……”,“还你一个健康的……”用过了,都收效甚微,或者适得其反。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健康长寿怎样得来呢?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物质丰富了,吃穿不愁了,生活小康了,但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反而增多了,发病也更早了?许多人即使未得病,也是处于“亚健康”;即使不属于“亚健康”,心灵也是灰蒙蒙的,不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自由自在的。特别是儿童肥胖、高血压,患了成人病;青年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患了老年病。提前得病,提前衰老,“亚健康”倒成了普遍现象、流行病。
近年,国际科学界提出了一个口号: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引领生活。这里的科学理念指的是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四大基石的核心是什么呢?核心就是古人所说的“适者有寿”。“适”指适度、适当、适应。适度是凡事不过分,不过激,不走极端;适当是指把握好事物和环境之间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关系;适应是指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自身也要跟着相应变化,即与时俱进。比如合理膳食,关键是合理;适量运动,关键是适量,膳食与运动都是健康必需,但又都是“双刃剑”。心理平衡,关键是平衡。这种平衡并非心如枯井,更非麻木不仁,而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智慧的平衡。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切勿大喜大悲、大惊大恐。不然,芝麻大的事就勃然大怒,造成心梗、脑出血,将会遗恨终生。
“适”字,不仅对个人健康有用,而且对治家、治国也一样有用。里根总统上台时的国情咨文里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虽然只有7个字,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即世间万物,大到治国,小到烹鱼,都是一个道理即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度”,则身心健康,国泰民安。反之,则宽严皆误,四面楚歌。
“适”字的本质就是辩证法,一位智者说过:学好哲学,受用终生。哲学是做人、做事、修身、齐家、健康、幸福、长寿的第一法宝。
四大基石的实践——智者不惑
在我国物质文明大大进步了的今天,为什么一些慢性病反而更多了?发病年龄更早了?一些原来可以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不但控制率很低,而且并发症很高?慢性病的形势怎么越来越严峻了?
归纳起来原因有三:
一、无知无为。即病于无知,死于无知。
二、有知难为。许多中青年人,有保健知识,也向健康,但工作、生活、家庭的压力过大,权衡下来是无奈,只好透支健康,浓缩生命。
三、有知不为。更多的人尽管知道保健知识,但实践中就是做不到。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人性中有一个知、信、行的落差公式,或称闻道、悟道、行道公式。这个公式是:100个人闻道,其中能悟道者仅50人,而能行道者则不到10人。以吸烟为例,据流行病学调查:100个人中有95人知道吸烟有害,但愿意戒烟者仅50人,而真正戒烟成功者不足4人,可见落差之大。其他如减肥、高血压等,控制率的情况也大致相似,都有很大落差。
目前,城市中大多数人属于第二三种。知识与行为,闻道与行道之间有这么大的鸿沟,那么
应该怎么办呢?
古人说: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何为智者?遇事不惑者也。遇到一件事、一个问题,能够全面、客观、有深度地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和比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然后认清目标,矢志不移,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水滴石穿,终成正果。智与知不同,知是知识,一学就会,但只是表层知识,并不形成性格,不一定能变成信念与行为。而智是“知”加上“日”,即有了知识后,还要日日潜思精炼,天天悟道行道,才能提升成智慧,升华成性格;才能遇事登高望远,高屋建瓴并且持之以恒,一以贯之。能做到智和勇,不是容易的事。
当年,白居易曾向一位高僧虚心讨教佛法的真谛究竟是什么。高僧说就8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还不简单,连3岁孩子都懂得。”高僧说:“3岁孩子懂得,80岁的人做不得。”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的确是这样,古今中外都一样,懂得容易,但做到却不易,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这也是健康教育乃至一切工作的焦点、热点、难点所在。
有了这种“智”,即理智、才智和睿智,而且要从青少年抓起,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难事了,这样一来,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坚持运动、心理平衡、控制高血压、控制糖尿病等等所有问题就会变得十分自然,十分顺畅,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样,我国的各种
慢性病总体上发病率将能下降一半以上,人均健康寿命再延长10年,达到72。3岁,直逼世界最先进的日本——健康寿命74。5岁。而且医药费和卫生资源消耗将大大下降。如按下降三分之一计算,那就等于每年节约5000亿元人民币,而且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生命质量大大提高,全面的小康社会将早日到来。
四大基石之一——合理膳食(1)
吃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与生俱来,人人都会;但吃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病从口入”嘛。吃出病来很容易,吃出健康不易,不但急性病、肠胃病是吃出来的,就连心血管病、糖尿病也多半与吃有关,所以吃的学问绝不简单。合理的膳食可以让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血黏度不黏也不稀。我把合理膳食精炼成两句话,10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在这个基础上现在又简化了,就8个字:“什么都吃,适可而止。”
一:一袋牛奶强壮一个民族
“一”指的是每天喝一袋牛奶,为什么呢?东方人以素食为主的膳食习惯有很多优点,但也有
些缺点——钙太少,因此,中国人多数缺钙。缺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三个结果。钙一少,容易造成骨痛、龟背、骨折。第一骨痛,缺钙的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腿疼发麻、小腿抽筋,反正浑身疼;第二龟背,人的背成了乌龟的背,驼背,越活越矮,越活越萎缩,岁数越大,个子越矮;第三骨折,稍微一动就骨折,一摔骨头就断,这种事太多了。
我们碰到一个病人,咳嗽,气管疼,后来不咳嗽也疼,他害怕自己得肺癌了,到医院照片子。放射医生吓了一跳,他咳嗽竟然咳断了3根肋骨。住院以后还是疼得不敢翻身,老不翻身也不行呀,护士帮他翻身。“啪”,又断了一根。全身的骨头竟然都酥了。
还有一个女同志,下楼梯到最后一级,脚一滑,桡骨、耻骨双双骨折,坐在地上又把尾骨摔断了。一级台阶断了三根骨头,她才52岁,刚刚到更年期。
咱们中国人大多数都缺钙,缺多少钙呢?一个人每天需要800毫克钙,而我们的伙食里仅有500毫克,300毫克需要每天补充一袋牛奶,250毫升正好是300毫克。牛奶从什么时候开始喝呢?从1岁开始。喝到什么时候呢?终生喝奶。欧美很多人高大健康,和他们喝奶喝的多很有关系。
最典型的是日本,1937年侵略中国时的“小日本”,个子矮、罗圈腿。现在变了,同龄中小学生对比,日本孩子平均身高超过了北京孩子,比广东、福建孩子高得更多。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政府负责给中小学生每人每天供应一袋牛奶,结果就这么一袋牛奶,日本人一代比一代高,一代比一代壮,现在超过了中国人。而我国城市中小学生饮奶率仅为20%,农村仅为2%。我国平均每人一年喝牛奶不到7公斤,发展中国家人均为36公斤,而发达国家人均为300公斤,差距多大啊。
牛奶什么时候喝好呢?睡觉前。特别是对于孩子,他长个子,不在白天,夜间入睡1小时后,生长激素开始分泌,4小时后分泌最多,所以睡觉前喝牛奶再加一片维生素C和一片复合维生素B,这样孩子不但身体高、体质好,皮肤更好,而且抵抗力强,不会经常感冒、发烧,而每天的花费却很少。
世界上最壮的人
我们很多人说一喝牛奶就拉稀,那怎么办呢?你可以试试喝酸奶。要是不爱喝酸奶怎么办呢?喝豆浆,可是要喝两袋,因为豆浆里含的钙是牛奶的一半。那还有人说,我牛奶不喝、酸奶不喝、豆浆我也不爱喝,怎么办?那很简单,你就等着受罪吧!
二:250克~400克碳水化合物
“二”是指每日摄入250克~400克碳水化合物,也就是5~8两的主食。
这5~8两不是固定的,因个人的劳动量、体重、性别、年龄而异。比如民工他干活挺重,一天要吃1斤半;有些女同志呢,胖胖的,工作量很轻,不用5两,3、4两就够了。调控主食可以调控体重,这是最好的减肥方法。现在很多,什么减肥霜、、减肥喷雾剂、减肥裤腰带……太多了。实际上,不用这么减肥,调控主食适量运动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