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 《赤壁赋》 | |||
一、教材分析 | ||||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 ||||
二、学生分析 | ||||
1、知识起点水平分析:对于古代散文,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2、能力水平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分析:身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情感认知方面已经比较成熟,辨知能力已经较为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强。另外,随着性格的逐渐成熟,在情感方面会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因此表现欲更强 | ||||
三、教学目标 | ||||
一、知识与技能: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1、熟悉掌握字词句,归纳总结。 1通假字“属”、“凭” ;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写出每一段段落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1、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教学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四、信息素养: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 ||||
四、教学环境 | ||||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 ||||
五、设计思路 | ||||
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记,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梳理字、词、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即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自制t课件: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意境,通过视频和结构图等较好地切入课文学习,以及展示课文知识的结构脉络。包括课堂知识、需要演示的视频、动画。 2、网络探究(网页):利用互联网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名篇知识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小组协作学习活动(进行网络探究)。 | ||||
六、教学流程 赤壁赋 | ||||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 |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 |
导入-情境创设 | 设计该环节是想通过情境再现,调动学生情绪,提前进入课文的背景氛围 1电影《赤壁》片段导入 2 故事导入: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有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小城黄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人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其间,他便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赤壁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今天我们便要走近这段历史,了解他的心境 | 观看视频,思考 | 视频 幻灯片 | |
朗读全文 |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全文,并在朗读后指出思考问题,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一课的最大特点是人物感情起伏很大,悲喜交错变化,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抓住语气的变化,读出作者的情,更要读出情中包含的理。 从课文中蕴含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归纳朗读的语气变化: 第一段读出赤壁美景的欢快语气, 第二段是乐极生悲的凄凉语气, 第三段读出人生无常的悲怆感, 第四段表述人生观的雄辩语气, 第五段由悲转喜。 (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可配乐朗读,可全班齐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 |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全文。 2、分小组读、全班齐读,在读中悟情。 3、听朗读录音,把握朗读的语气变化。 | 录音 音乐 | |
讲读课文 | 设计此环节意在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 | 1、学生疏通字词句,归纳整理。(教师投影以下知识点)(此处为略写) 1通假字“属”、“凭” ;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设计该环节是要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立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2、结合前面分析的语气变化,理清文章的思路。 1月夜泛舟的陶醉; 2悲凉箫声的伤感; 3人生失意的悲情; 4随缘而安的态度; 5忘情尘世的洒脱。 | 幻灯片 | |
探究赏析 | 1、设计此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2、设计此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全文通过主客对答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品文就其实就是品人,余秋雨是这样评价苏轼,那你如何看待文中的感情基调,它是消极的吗 大家可以相互讨论,并且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的资料。 | 幻灯片 互联网 | |
课堂总结 拓展阅读 |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3)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 | 赏析思考讨论 | 设计此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况以及表达能力。 | |
布置作业 |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 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