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专业: |
年级: |
姓名: |
总分: |
浅谈新闻炒作的危害
新闻炒作就是某利益集团针对在该特定时期属于某种意义的足够吸引公众的眼球的特殊“公众人物”,通过针对这个人在某一时段内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推动众多的没提前来采访,并通过不时添加不同的“作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火候竞相“翻炒”,同时,作为事件主体的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在媒体的报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获取了利益,从而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形成一定社会舆论的新闻报道行为①。新闻炒作这种做法不是新发明, 1958年“”年代的新闻炒作, 就把财政收入、GDP总量、国民收入炒得“扶摇直上”, 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帮了倒忙。但“炒作”一词的使用最早是从演艺界和广告界开始的,指的是为了包装某个角儿或某个产品,有意识地凸现其优势,甚至不惜人为地设计某些被世人认可的成功指标,然后隆重推出之,
以一种强烈的煽情的效果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新闻炒作已经大肆盛行于我们的媒体当中,从关注度向来较高的娱乐圈,到涉及生命和卫生安全的新闻事件,抑或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公关行为,无不有“炒作”这一手在兴风作浪而导致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如网络红人罗玉凤、“犀利哥”的横空出世,凭借出格的言行、个人隐私的“被曝光”、不着边际夸大的言论等等让人不可理解的方式博得出位,依靠着不着边际的言行和夸大的言论来吸引人民的关注,博得观众的注意,试想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对这个人感兴趣呢?这些毫无价值的新闻, 或许一时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 但伎俩玩多了, 其真真假假也就暴露无疑。还有一些新闻看似新闻要素具备, 实则事实没有发生; 有的夸大其辞, 以偏盖全; 有的违反常识, 以讹传讹; 还有的一好百好, 报喜不报忧等。这些都伤害了新闻报道质量、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一下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新闻炒作的危害。
(1)新闻炒作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导致信任危机
汪小菲受众的逆反心理, 是指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 是受众在接触媒体传播的信息时, 抱着一种抵触的、反感的、甚至从反面接受的心理状态, 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 出现对
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我注意到, 新闻炒作和事件营销在媒体中的见光度越来越高, 受众对此的兴趣就越来越低, 最初的好奇渐渐变得怀疑, 继而抵触。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实施的专题调查中(2359人参与),有90.3%的网友担心,越来越多的网络炒作会引发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如果不是事后的曝光谁会想得到,贾君鹏的一句“妈妈喊我回家吃饭”是为网络游戏“魔兽世界”量身打造,“虐猫女”是为猫扑造人气,还有国美股权、3Q大战……在一个又一个舆论至高点传入大众眼帘的同时,公众也开始有选择性的相信那些铺天盖地的报道了,因为人们开始渐渐发现很多论坛上的“热烈讨论”都是事先安排的,网络水军(论坛上专门发帖回帖的人就叫“水军”)已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人们已经很难相信论坛上火热的讨论是自发而为之的了。
再如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作为食品专业的学生,我承认食品行业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安全隐患,但是媒体的报道也必须遵循科学的说法,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比如三聚氰胺,常常看到新闻大标题:某某地奶品中检出三聚氰胺,引得消费者一片哗然,殊不知三聚氰胺是一种工业上普遍使用的化工原料,用途很广泛,可用于塑料、涂料、黏合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资料表明,三聚氰胺可能从环境、食品包装材料等途径进入到食品中,但含量很低。对于这种难以避免的环境带入,国家相关部门公布了三聚氰胺在乳与乳制
品中的临时管理限量值,并公布了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不仅是源头上可能存在,食品在加工生产线上也可能被带入,国家规定了允许检出量的范围,只要在量上把关,就不会出现对人体有害的症状。而一些媒体断章取义,片面追求眼球效应的报道,,不但误导了消费者,也让消费者为食品安全消费付出高昂的代价。可是相信过了一段时间,消费者还是会依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去选择他们认为安全的食品。可见,新闻传播内容失实、虚夸、片面或极端, 也许一时能蒙蔽受众, 而一旦真相浮现,受众顿时会便会有被欺骗的心理, 产生极大的反感,,进而对传播者产生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并对后续的其他,而经历了多次失真、片面的新闻报道之后,自然无法建立对新闻的信任感。
(2)新闻炒作容易偏离主旋律轨道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这是新闻媒体高唱主旋律的责任。媒体过分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添油加醋地爆出一些莫须有的“猛料” ,或是稍有风吹草动更蜂拥而来, 甚至有些尚不清楚和定论的事件, 草率报道, 不仅转移了众对应关注的问题的注意力, 而且增大了政府财力消耗。人们从过量的报道中得出假象的认识, 忽视了本应该正面宣传的主旋律。如江苏卫视播得火热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
,女嘉宾马诺的一句话“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里笑。”雷倒了不少人,也更促进了社会上拜金等不良风气的滋长。最近无论看报纸还是浏览网页,大S与“俏江南”公子富二代汪小菲的恋情总是头版头条并且一些鸡毛蒜皮的小动作也在不断更新中,连蔡康永都在台湾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跟小S抱怨“我们这个典礼的关注度可能都不及某女星的婚变”,当然这个玩笑,但也由此看出媒体在大片大幅了报道这些无关是非的“猛料”的同时,减弱了对这个社会所应有的正面事实的报道,我想社会上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焦点和问题,高房价、震灾地区的生活、学生的安全问题等等,媒体为什么偏偏要把有限的新闻资源全都要浪费到成为别人的嫁衣和炒作的工具上去呢?那些震撼人心的对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大事件或是骇人听闻的但能发人深省的事故似乎就偏离了我们关注的重心。
(3)新闻炒作容易造成误导
新闻在炒作过程中, 往往是小题大作, 添油加醋, 移花接木, 避实就虚, 夸大新闻事实。炒作者出于追求创新, 追求与众不同, 追求社会反响或者是广告效应, 从而达到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目的。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新闻炒作者常常人为地制造“焦点”, 置社会责任于不顾,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摸不清头脑的受众最容易被舆论误导。“非典”流行期间,不断的
有媒体爆出板蓝根可以预防非典,食醋可以杀毒灭菌,造成广州城内此类商品一度脱销,还给某些哄抬物件的不法分子可趁之机。
(4)新闻炒作容易造成假新闻
最近八卦新闻又集中在了美女范冰冰上,一张她与王学圻的“牵手照”传遍了网络报纸每个角落,不可否认这样的新闻足够吸引人眼球,但事实上,他们的“牵手”是在采访活动中传递话筒时正好被相机捕捉到的,而这些娱记们也不会放过这个让娱乐圈风风火火的好机会,将这捕风捉影到的图片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通,这是典型的假新闻,娱乐圈这类新闻数不胜数,虽然满足了大众的所谓猎奇心理,但却给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事实是新闻的生命, 媒体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 而不是反应新闻事件。所谓反映就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所谓反应是针对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而言, 如同化学反应, 其结果可能会生成另外一种物质。又如2005 年9月2日, 中国青年报的一则假新闻就是因为炒作别人的新闻而严重失实。该报记者通过其他媒体的报道, 错误理解卫生部领导讲话精神, 认为卫生部要重新设定婚检制度。同时, 还错误地将由国务院制定和颁布实施的国家法规, 当成是由某一部门制定的, 由此而产生了所谓婚检问题“谁说了算的疑问”。由于这则假新闻引发了媒体继炒作“强制婚检”问题之后, 又展开了关于立法权的大讨论, 不仅误导了受众, 而且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
(5)新闻炒作容易被不法者利用
2005年7月初, 国内一家媒体刊登了一封署名为“一位忠实的读者”的文章, 以所谓“啤酒研究工作者”的名义披露了“中国啤酒行业95%企业甲醛含量超标的内幕”, 引发了少数媒体跟风炒作, 日本、韩国迅速做出反应, 对中国啤酒进行下架处理, 给国产啤酒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给啤酒生产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在消费者中产生程度不同的反应。其实这是个别企业利用媒体炒作别有用心者编造的假消息。事后, 有关部门对错误炒作的媒体和主要责任人进行了严肃查处和通报批评。被批评的媒体依据一封不知真实身份的匿名读者来信和断章取义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的采访谈话, 没有经过国家权威监管部门的核实, 便将不准确的信息公之于众。一些媒体甚至连甲醛、甲醇还没有搞清楚, 就开始发表各路“专家”的观点, 凭空掀起了这场轩然大波。从这一事件中不难得出, 别有用心者正是利用媒体善于炒新闻的毛病, 和受众特别关心自身健康的心态,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媒体一方面通过报道这些新奇的事件或者人物提升自己点击率收视率的同时,是不是也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狠狠的利用了一把呢?
在市场化运作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竞争压力的新闻媒体,为了生存,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和广告商,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希望自己所报道的新闻能够受到关注,这当然无可非议,而抛弃
责任感和道德观,唯经济利益是图,从而产生违背公众利益的现象,这是媒体行业应该制止的行为。我国传媒职业意识和规范的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已制定得很全面了,但健全有效的传媒自律机制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而需要传媒自身来配置实施细则和监督措施。通过这种自律,来提升传媒的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这也是一种竞争力,似乎无形但更持久。
1 刘平 浅论新闻炒作 吉林电视台
评分标准(采用百分制评分) | 得分 |
1、论文符合题目要求,论点明确,结构安排合理,具有逻辑性。(10分) | |
2.论文写作规范,引注正确,符合字数要求。(10分) | |
3. 论文条理清晰,语言流畅,论证有力。(15分) | |
4. 论文对传媒现象分析到位,准确。(15分) | |
5. 论文运用传媒理论阐述有力,能够结合现象具体内容分析问题。(20分) | |
6. 论文在传媒现象分析评论中富有创新性,能够提出新的观点。(20分) | |
7. 论文对传媒现象中折射出的传媒理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分析问题透彻。(10分) | |
总分: | |
发布评论